赵海军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haohaijun 科学院生态中心

博文

孔子的环保观

已有 7218 次阅读 2011-5-19 23:49 |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环保, 孔子

“环保”在当下的中国是一个时尚的名词,在各种场合和媒体中出现的频率很高。老百姓吃菜的要环保,得是有机无污染的;喝的水也得环保,天然健康的;出门得环保,不坐私车坐公车;坐在家里也要讲环保,节约用水,垃圾分类回收。不但每个人的衣食住行要环保,工作的时候也要环保:少开空调少用电,少打印少用纸。媒体上的广告更甚,似乎卖的产品几乎就没有不“环保”的,就连街边练摊儿卖水果的,都纷纷挂起了环保的牌子。

“环保”一词应该是近十几年才开始流行的,而且似乎是个舶来品。不过追究起环保的根由,中国人其实是有着很深的传统的。随着近几年西方学者对中国的关注,以及国学思潮的回归,越来越多的中国环保元素被发掘出来,尤其是道家。用今天人们的眼光看,道家讲的“轻物重生”、“物极必反”以及“天人合一”,既是朴素的自然观,又是一种很好的环保观。老子就很重视“俭”,“见素抱朴,少私寡欲”、“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都是很明确的反对铺张浪费的。

道家对后世的影响非常大,尤其是他们对于自然的看法,可以说是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一大支柱。儒家的先圣宗师孔子见了老子,也是“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一样的谦恭崇敬。那么被认为是中国主流精神的儒家,是不是也有环保的传统?我们试着追根溯源,分析一下孔子的环保观,从儒家的第一人身上找找环保的传统。

 

孔子的“俭”

       从《论语》中有限的关于对物质生活的说法来看,孔子应该是一个崇尚节俭的人,这也应该是孔子的最重要的环保观念。

       《论语》中有这样一段广为人知的话:“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人也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这段话大概的意思是,虽然身处贫困的忧患中,只能用竹筐盛饭,用瓢喝水(——连个菜都没有!),颜回却非常快乐。短短的两句话里两次表扬颜回,这在《论语》里是不多见的,因此可见孔子对于这种节俭行为的高度赞赏。

       节俭的观念,是最重要的环保观念。孔子时代大概并不是出于环境保护的需要,而可能是由于当时生产能力的低下,物质的获取不容易,因此要倍加珍惜。虽然这件事发生在孔子的学生身上,但应该能够代表孔子的观点,这可以从《论语》中得到佐证。“子曰:奢者不孙,俭则固。与其不孙也,宁固”。孔子宁可简朴寒酸一点,也不愿意傲慢,就把节俭放到了一个道德的高度,“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为了节俭,甚至对于孔子最看重的“礼”也可以更改:“麻冕,礼也;今也纯,俭,吾从众”,同意把礼仪用的材料换掉。

       也许是由于孔子的影响,中国知识分子历来都把节俭当做一种美德。远的不说,已故的季羡林大师的简朴就常为人称道。季羡林家里的书桌和饭桌等都是用了几十年的普通家具。他的饮食也十分简单:早餐一杯牛奶、一块面包、一把炒花生米;午餐和晚餐则多以素菜为主。有个有名的故事,说一名扛着行李的北大新生,看见一个穿旧卡其布中山装的老人在报名处,就请他帮忙看行李。第二天,他在开学典礼上看到老人坐在主席台上,才知道竟是副校长季羡林。

       如果放到现在,节俭的意义就更丰富了。地球现在有七十多亿人口,要养活这么多人,不节俭是不行的,否则环境资源问题会越来越严重。中国的环境问题的严重在全世界都是数得着的,资源少、污染重,保护不力。虽然我们现在常讲资源节约型社会,讲节能减排,但追求奢侈、肆意浪费的情况却屡见不鲜。餐馆里每天都要倒掉大量的剩饭剩菜,“垃圾围城”现象日益严重,光是北京市城区每年就要产生几百万吨的垃圾。如果不能从源头上节约利用资源,解决环境问题不会有希望。

 

孔子的“仁”

       孔子是一位哲学家,他的哲学理论中最重要的是“仁”。他希望每个人都能够爱别人,对别人好一点。其实对于动物,孔子也是提倡“仁”的,讲究“爱”的。这是孔子环保观念的另一方面。

       “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这是《论语·述而》记录的孔子的事迹,意思是说孔子不拉大网捕鱼,而宁愿钓鱼;虽然也射鸟,但却放过归巢的鸟。虽然只有一句话,总共九个字,但是里面反映出的价值观还是相当“环保”的。用网捕鱼自然要捕的多些,可是孔子爱惜这些鱼,并不愿多捕。鸟归巢了,鸟的爸爸妈妈要哺育幼儿,大概是想到这是一个美满的动物家庭,因而孔子不忍射杀。

       孔子大概没机会信佛,并不知道“杀生”、“放生”之类的说法,但是他表现出的对生命的态度,应该还是很超前的,很有现代环保主义者和动物福利主义者的味道。孔子所处的时代,人口不多,自然环境应该也不错,生物多样性也很丰富,猎杀个把动物应该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但是孔子在想到这些个动物也是生命的时候,他的仁爱之心便遮拦不住了。

       孔子遇到的问题,实际上也是当今社会的两个重要的环境问题。一个是适度生产和消费的问题,一个是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问题。

       工业革命以来,商品生产和消费变成了支配社会发展的主流进程。新的作物品种,强效化肥和农药,都是为了扩大生产,提高产量;工厂里要上流水线、上机器人,生产人们从前不曾见过的物品;购物广告满天飞,时时刻刻挑逗人的欲望,让人买回去消费掉。没人考虑过停下来,看看人类究竟需要什么,需要多少。这对地球资源是极大的浪费。

       生物多样性保护也是一个至关重要,而且迫在眉睫的问题。地球上的物种每年都在消失,最近的例子比如白暨豚。地球上只有两条河流有水生哺乳动物生存,其中一条就是长江。长江里有两种豚,一是白暨豚,二是江豚。白暨豚是一种很可爱的动物,过去十几年,野生动物保护人员一直在寻找白暨豚,然而结果总是令人失望。按照科学的说法,白暨豚已经“功能性灭绝”了。由于对水资源的持续过度利用,估计江豚也正在走向灭绝。

       现代中国对物质的过度追求一直为人所诟病,孔子对生命的“仁”,也许是解决当今环境问题,尤其是价值观问题的一剂药方。

 

孔子对自然的热爱

        对自然的热爱是环保工作者的一个很重要的精神动力,他们认为自然是美的,需要人类的呵护。《论语》中的孔子也表达了类似的看法。

       《论语·雍也》里说“知者乐水,仁者乐山”,孔子对自然的热爱由此可见一斑。看水能够反映人的智慧,观山能够说明人的修养,自然在这里被赋予了超出本身之外的意义。既然能够增进知识和道德,热爱自然也就成了必然。

       为什么孔子会喜欢山水?论语里没有说。《太平御览》里的解释是山能够生草木鸟兽,形成风和云,能“通乎天地之间,阴阳和合,雨露之泽,万物以成,百姓以飨”,看起来是一种很实用的态度。至于水,《大戴礼·劝学》解释说水“遍于之而无私,似德;所及者生,所不及者死,似仁”,此外水还具有“义”、“勇”、“智”、“察”等多种优秀的品格,说的简直像圣人一样。不管是怎样的理由,孔子对自然的热爱已经超出了简单的审美,观察和思考的也很有哲理。如果是现在,没准孔子就会是个不折不扣的“驴友”思想家。

       孔子的学生也不差。《论语·乡党》里面还描述了一个关于子路的有趣场面,子路看到山鸡在天空中飞翔又落下,说“山梁雌雉,时哉时哉”,意思是说自己看到了这个非常运气。俨然一个野生动物的爱好者!

 

孔子也“环保”?

       说了孔子许多好话,但说都是他的一些看法,不代表说他就真的“环保”。观孔子的生平,出身贫苦,家道中落,父母早亡,晚年还有很长一段时间颠沛流离。他成名以后看起来有点钱,对吃穿也比较挑剔,所以自己是不是真的节俭值得怀疑。热爱自然似乎是真的,不过其中的原因多是后人附会的,其实我们不知道他老人家到底是怎么想的,更不知道他是怎么做的,因此无从判断其是不是个真正的环保主义者。他对生命的“仁”看起来也不假,但是远比不上道家对自然那么高的认识,还是该吃啥吃啥。

       因此我谈孔子的环保观,充其量只是写个穿越剧,只是和古人找找差距。我估计在孔子时代应该还没什么环境问题,孔子也不会吃饱了没事给学生教环保的道理。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74100-445979.html

上一篇:关于斯坦利《经济思想史》的几点感触
收藏 IP: 159.226.240.*| 热度|

0

发表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4 14:4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