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文明之光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pww1380 这里是21世纪的精神家园,不但播种着梦想,也在耕耘着希望。

博文

《信息资源价值论》学术思想诠释之七十 —— 论述摘录26:第四章:信息资源价值论相关领域的研究沿革与进展(下))

已有 1481 次阅读 2021-4-13 15:44 |个人分类:信息文明之光:晓星熹微 (Twilight Star )|系统分类:论文交流

信息文明之光(146

《信息资源价值论》学术思想诠释之七十

—— 论述摘录26:第章:信息资源价值论相关领域研究沿革与进展(下)

杨文祥 2021-04-13 星期二 摘录并整理 


4.5心理学与信息科学的交叉与融通

————信息论与信息方法构建跨越心理学信息科学之间学科鸿沟的桥梁

 

德国心理学家、哲学家威廉 • 冯特(Wilhelm Wundt, 1832-1920)于1879年创立了世界上第一座心理实验室,培养了大批心理学专门人才,促进了各国心理学的发展。从此,心理学从哲学中独立出来形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世界心理学界把这第一座心理实验室的建立作为心理学建立的标志。(参见:上海辞书出版社. 外国人名辞典. 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118

 

心理学经过100多年的发展,“大体表现出两种知识形态:

 

一种是遵从自然科学的路线,从自然科学中借鉴、提炼和采纳相关的基本概念、解释原则、研究方法和应用规则,我们称之为自然科学心理学。它是心理学发展中的主流形态。

 

另一种以现象学和存在主义为背景,强调心理学遵循人的本质和特性,以适合于人之谓人的心理现象的概念、原则、方法和规则来发展心理学,我们称之为人文学科心理学。它是心理学发展中的非主流形态。” (参见:伍麟. 两种知识形态的心理学. 光明日报,2005.6.21:8

 

尽管主流心理学对世界心理学的发展、普及和成熟作出了重要贡献,但由于它难以提供令人彻底信服的合理说明而“常常招致‘忽视心理现象的真实本性’、‘远离人的现实生活’等批判”。 (参见:伍麟. 两种知识形态的心理学. 光明日报,2005.6.21:8

 

冯特建立心理实验室把心理学建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但同时由于把意识研究搬进实验室,以‘物’的模式处理人的意识现象,也就开创了主流心理学中一直延续着的意识自然化的传统。” “人文学科心理学坚决反对在心理学研究中采纳物理科学的非人模式,拒绝所有还原主义和量化至上的研究取向,认为它们不适合研究人的心理现象。” “人文学科心理学并不简单拒斥心理学的实验研究,而是强调在心理学的实验研究(被证实——引者加注)合法之前,对心理现象的本质分析是必需的和重要的,而后再采用描述、分析、体验和直观的心理学研究方法。(参见:伍麟. 两种知识形态的心理学. 光明日报,2005.6.21:8

 

根据上述原因,本书将遵循以人文学科心理学的理念为基础,以自然科学心理学的方法为补充的原则,应用心理学的相关理论和知识来进行信息资源价值研究。

 

20世纪中叶以后,随着电子计算机技术的开发和日益广泛地运用,特别是与此同时的建立在信息论基础之上的信息科学的迅速发展,对心理学研究形成很大的影响。一些心理学家纷纷采用信息论的理论和信息科学的一些方法试图对人的心理现象作出更具有说服力的科学解释。

 

人们利用电子计算机研究人工智能时,产生了人类认知的信息加工模型。随后20世纪50年代末,心理学家开始涉足这一领域。20世纪70年代,纽威尔(Newell)和西蒙(H. A.Simon,1978)正式把信息科学的信息加工的观点引入到心理学的研究领域。(注: 西蒙(H. A. Simon):当代著名心理学家、行为科学家,人工智能创始人之一。1978年诺贝尔奖获得者。

 

“他们认为,信息加工的观点就是将人脑与计算机进行类比,将人脑看作类似于计算机的信息加工系统。”他们进一步指出,人脑与计算机“二者都有信息输入和输出、信息储存和提取,都需要依照一定的程序对信息进行加工。因此,他们所倡导的将计算机作为人的心理模型,并企图对人的心理及计算机的行为做出某一种统一的解释的观点在心理学界得以应用。”(参见:张向葵,李天鹰. 信息加工观点和信息加工系统.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 (4):93-96

 

根据中国学者张向葵、李天鹰分析,按照纽威尔和西蒙的观点建立的理论模型“是按照计算机的程序、步骤和逻辑或信息加工观点来说明人的感觉、短时记忆储存和长时记忆的言语储存等心理活动的。在这个意义上,通过对心理过程的计算机模拟,就可以了解和认识到心理过程的本身。所以,计算机模拟是帮助人们了解心理过程的一种研究方法,但它并不是一种理论。”(参见:张向葵,李天鹰. 信息加工观点和信息加工系统.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 (4):93-96

 

20世纪80年代初,诺尔曼(Norman, 1981)对纽威尔和西蒙的信息加工观点提出了批评。他认为,人不仅是生命的有机体,有其生理的基础和演化的历史,还是社会的产物,人与人、人与环境直接发生联系并相互作用,因此,用信息加工观点把人看作纯粹符号系统是不正确的。为此,他主张信息加工系统必须含有构成人的主要心理成分的系统,如情绪系统、调节系统等。这样,一个完整的信息加工系统应包括五个基本子系统:生物信号输入系统、认知系统、情绪系统、调节系统、输出运动系统。这样,诺尔曼的理论由于突出和强调了人的情绪和人的需要等只有人才具有的心理因素,从而,把信息加工这一研究方法提升到信息加工系统理论的层次。

 

实际上,也只有到了这一层次,以信息论和信息科学方法为基础的心理机能参见本书绪论中关于相关术语的说明 研究才能够与本书的信息资源价值论研究建立起理论上的内在联系。

 

到了20世纪90年代,经迪米特里(Demetriou, 1993)等人的研究,使信息加工系统理论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按照他们对信息加工系统的重新界定,这个系统包括五个心理维度:加工速度、加工控制、短时储存、认知、元认知。

 

由于信息加工过程是个体对信息所进行的积极、主动地接受、选择、输入、储存、反馈和调节过程,因此,信息加工系统还具有可变性和相互作用性、有效性、评价与反馈性三方面特点。

 

至此,信息加工系统理论走向了日臻成熟和完善的方向,为人们了解人类自身潜能的结构、过程和特点开辟了新的途径

 

前苏联心理学家鲁利亚对于脑机制的研究工作,可以作为一个较为典型的范例确证信息加工系统理论和方法在心理学领域的学术应用价值。

 

曾当选为前苏联教育科学院院士,国际心理科学联合会副主席的前苏联心理学家、神经心理学的创始人鲁利亚(1902-1977)主要从事心理活动中脑机制的研究,是前苏联心理学的社会文化历史学派(又称维列鲁学派)的创始人之一。经过长期研究,他创立了关于脑的机能系统结构理论

 

在这一理论中,他首先确定了机能系统”的概念。参见本书绪论中关于相关术语的说明)然后,在此基础上,“鲁利亚分出了三个主要机能结构(或称机能联合区):调节紧张度或觉醒状态的结构接受、加工、保存来自外界的信息的结构制定程序、调节和控制心理活动的结构【参见: 邬焜. 试论人的信息活动的生理基础. 哈尔滨师专学报, 2000 (4):21-28

 

鲁利亚区分出来的关于人脑的三个主要机能结构,实际上构建了一个三结构相互作用的整体“机能系统”

 

这一整体“机能系统”,大体上说,与上文所阐释的信息加工系统具有异曲同工之妙。我们甚至可以这样说,这里的这一整体“机能系统”与上文的信息加工系统理论实际是分别从两个不同的视角(一个是从脑机制心理分析的视角,另一个是从信息加工系统对人脑机能模拟的角度),所达到的殊途同归的学术佳境

 

因此,我们可以认为,这是鲁利亚利用信息论的理论和信息科学的研究方法所得出的心理学研究的重要成果。

 

在鲁利亚教授分出的脑的三个主要机能结构的基础上,在20世纪80年代出版有《哲学信息论导论》的国内著名学者邬焜教授又进一步区分出了人体神经系统的五个主要心理机能结构

 

“这五个主要机能结构分别是:心理激活的机能结构直观识辨信息的机能结构信息记忆储存的机能结构信息主体创造的机能结构实现主体信息的机能结构” 【参见: 邬焜. 试论人的信息活动的生理基础. 哈尔滨师专学报, 2000 (4):21-28

 

显然,信息科学的理论和方法与心理学研究的结合,通过对心理机能人的信息机制关系的探讨和人类社会系统信息机制信息资源价值关系的思考来探索人类自身的潜能,从而充分实现人的价值,具有十分广阔的前景。

 

信息资源价值论研究一方面在学科结构上与信息科学存在着内在的联系,另一方面又必须借助现代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和相关理论才有可能实现自己的研究目标,这样,现代心理学研究与信息科学研究的交叉和融通,信息资源价值论研究的深入展开提供了理论上的可能研究方法及科学手段上的便利。与此同时,信息资源价值论研究的展开也必将促进信息科学群与心理科学交叉与融通的进一步深化

 

注:1.摘自:《信息资源价值论:信息文明的价值思考》(杨文祥著.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92-95页。

2.为便于理解,同时也为了使文本能够更加准确而充分地表达本研究的理论内涵,使其更臻完善,在此,对原文不但细化了段落的划分,而且加注了下划线粗体字等重点标识,个别文字也进行了必要的补充与调整。

(未完待续)

 

参考文献与延伸阅读:

1.杨文祥.信息资源价值论:信息文明的价值思考.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2.杨文祥.信息管理基础教程.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3.杨文祥.论信息文明与信息时代人的素质——兼论信息、创新的哲学本质.河北大学学报,2001,1期

4.毕强,杨文祥.21世纪信息管理丛书:网络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96942-1281779.html

上一篇:三毛,三毛 ——和徐庆春哲理诗佳作《三毛,三毛》
下一篇:千年端午悼屈原
收藏 IP: 153.0.156.*| 热度|

1 杨学祥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4 22:1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