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学时空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ionbin 自我营造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学术生态系统

博文

送给刚完成答辩的两位女博士:回顾我们的师生缘 精选

已有 32624 次阅读 2011-12-23 14:20 |个人分类:师生之间|系统分类:教学心得| 博士, 答辩, 师生缘

昨天上午,我的两名博士生顺利完成了学位论文答辩。看到她们从一个稚气未脱的科研新手,到现在能老练而从容地讲述科学问题,我感觉到由衷的欣慰。她们是我名下的第三、第四位博士生,也是我自从带博士生以来自我进行“博导成长计划”的成功作品。我作为博士生指导教师的时间并不长,所以指导博士生对我来说也是新的尝试,我一直在思考,一直在摸索,试图寻找一种真正培养人的博士生指导方案。这个方案我在她们身上进行了实验,现在是交实验报告的时间了。这个实验很成功,而且也已经继续用在其他学生培养中了。

 

6年前,那是我刚获得硕士生招生资格第3个年头,迎来了她们报考我的硕士研究生。其中有一位是外地高校的保送生,一般保送生录取工作在前一年就开始了,我记得当时申请者有多位,经过筛选,我纠结于2份保送生申请材料。我们自己规定,为了保证最后通过考试录取的学生有一定的名额,所以每名导师一年录取的保送生不能超过一名,我必须二选一。这两位考生中有一位是上海高校的,我约见了她,总体上表现也挺优秀的,本准备马上就录取这名考生,但觉得这样对另一名考生不公平,所以下午我打电话给了外地高校的考生,进行了近一个小时的电话面试,这个电话很重要,它改变了我的决定:我要将这个机会留给外地高校的学生。之后,我让她提前到复旦大学来熟悉环境并在我们实验室完成本科毕业设计,她在录取前的3个多月的表现,让我觉得通过电话面试的唐突决定是正确的。同年招收的另外一名女生,她是通过电子邮件与我联系的,在邮件交流中,她采取的方式非常自然和得体,我认可她与人交流的方式,并曾经将她与我的通讯记录作为一种成功的案例,附在我科学网第一篇精华博文从研究生导师角度看如何备考》后面。有时候真是太奇怪了,有些影响一个人的重要决定可能就在一念之间,我们的师生缘就这样在不经意的过程中开始了。

 

那一年也特别奇怪,我们生态学科通过笔试和复试,最后通过的,居然全部是女生,所以那一年我招了两名女硕士生。生态学的野外工作特别多,很多老师都担心女生不太合适,所以在招生中总是会出现“重男轻女”的现象。对于本来学生就不多的我,同时招两名女生,以后工作如何开展,我心里还真没有底。她们到实验室接手的第一个任务是908的滩涂调查项目。没有做过滩涂研究的人肯定想象不到,那是如何恶劣的一个工作条件,在非常淤和陷的滩涂上走路是非常艰难的,采集的泥巴,雇民工都不愿意背,当然我们也不会让女生来背,所有的男学生和男老师都充当了重体力活,女生洗泥巴,挑虫子,这也不是个简单的活,这些淤泥味道是非常糟糕的,而且要将所有的淤泥全部洗掉,才能找到我们要研究的虫子,身上很快就弄得非常脏。记得我们在那里进行作业的时候,一个老师正好带者一队小学生从我们面前经过,看到我们的摸样,老师认为是进行教育的好材料,语重心长地对学生说到:“你们一定要好好读书呀,不然你们长大以后就像他们这样”。在这次野外工作中,我看到了她们俩的姐妹情深,滩涂上相互搀扶着,相互鼓励着。在整个调查活动中,我没有听到她们的任何抱怨。

 

一年之后,她们的学位课程基本结束,要开始选题了。我当时正好接手一个973的子课题,自己先实地到黄河三角洲随大部队进行了一次考察,想到了好几个研究计划,回去后,我将这些想法分享给了她们。她们很快就根据自己的专业背景和兴趣确定了选题,并带着这个选题,随我再次来到黄河三角洲进行了可行性的考察,在考察中,我们也发现一些新问题,她们的习惯很好,总是随身带着一本记录簿,将一些重要的内容和心得体会随时记录下来。本次考察时间不长,但她们亲身体验了这里的实际情况,有了感性认识,至少不会纸上谈兵了。

 

果然,这次考察非常有用,回到上海,她们很快整理了思绪,同时也选择性地阅读了一些文献,特别是外文文献,并作出了首次野外调查方案。由于学生不多,她们的方案我都会认真阅读并思考,用我并不算丰富的经验鉴定其可行性。我发现她们初步设计的采样方案中,采样点非常多,我觉得不太可能完成。但是后来的实践证明,她们在野外一呆一个多月,居然将这些原本我认为不可能的事儿变成了可能。刚开始,我还有点儿不放心,特意抽空去看了一下她们的采样情况,看到一切顺利,我一周之后就回去了。紧接着的两年,她们每年都在夏季的生长季来到黄河三角洲进行野外调查和采样,调查中获得的实地数据以及样品的分析结果是她们完成博士学位论文最重要数据来源。

 

她们招收进来是硕士生,会面临中途分流的问题。我刚开始想,女生不一定愿意读博士吧,所以想也没有往上面想,而且我当时还不是博导,也没有任何保障来鼓励她们转博。记得有一天大早,一位女生来办公室找我,开口第一句话就说,“我要读博士!”我还真有点儿吃惊,不过我很快回过神来,经过交流,我看出了她的真诚,满口答应,因为她们的工作确实做得不错。另一方面我知道她们都有男朋友,而且也都在上海,是不是要陪着男朋友读书。对我来说,两名学生有一名能转博,对我这个工作的延续是难能可贵的,否则我就需要准备招其他的学生来接手这个工作。出乎我意料之外的是,另外一位女生在正式进行转博遴选的时候也按照要求完成了所有的材料准备。两位学生都要转博,应该是喜出望外的事儿,但我却有点儿犯愁了,因为这要占博导的指标,我还得先找两位博导挂名,因为我还没有带博士的资格呢。我这里真要感谢我们这个集体有一个好的传统,我们的博导也都很爱护年轻人,我一开口,他们居然一点迟疑也没有就答应了,这是一个她们后来能顺利开展工作的良好开端。我后来知道,她们的男朋友在读完硕士后都参加工作了,而且她们同届的女生也都只读到了硕士毕业。究竟是什么动力让她们决定读博士的,我其实从来没有问过,不过她们这三年多的表现其实已经说明了原因,我也不会再打听了。

 

我的实验室,包括其他在读或者即将毕业的博士生,一下子有了5个博士生,这两位博士生的工作与其他学生的都不太相同。因为我们是首次开展黄河三角洲的工作,实话说,对我们实验室确实具有一些开拓性。开拓性的工作要换一个开拓性的方式,我不能让她们的工作白费,所以要好好酝酿酝酿。我根据自己的博士学位攻读经历,设计了一套将研究、学习和论文发表一体化的方案,以后我将专门写文章来更详细论述这个方案,这里先简单说说:一般一个工作至少需要三个工作组成,这三个工作可作为未来发表SCI论文的根据(多年前的认识就是这样,我当时觉得她们要顺利拿到博士学位,硬性指标是不能缺少的,学校规定要发表2篇SCI论文,好像现在也是这个规定)。每个工作都按照设计思路总结成论文提纲,甚至想发表的杂志名称都标注出来,同时将工作中要做出的每一个表要做出表头,每一幅图也根据假设做一个草图,这正是未来研究工作所要逐步进行填充的,完成了这些图表,工作就算完成了。这样目的性非常强,她们的工作完成,论文也很快写能出来,经过我对她们的论文进行了10余次的来回交流和修改,就准备投稿程序了。修改中她们逐步明白了如何写作SCI论文。一般,第一篇论文修改难度较大,让从来没有写过科研论文的学生马上写出很符合要求的SCI论文,那是不可能的,我耐着性子修改,基本上是逐字逐句修改的。她们第二篇论文,明显就要强得多,因为她们经过第一篇论文的训练,都有一定悟性了,这个时候修改起来已经不像首篇论文那么艰难了。她们两人的四篇论文同时投出去送审,直至最后接受用了近1年的时间,当然其中也经历了拒稿,大改,小修的过程,这是必须的。这样可以完整训练如何去应对审稿人的意见,不管是正确的意见还是错误的意见,如何进行合适的应答,这里面是有技巧的,我相信在这个过程中她们已经逐步学会和掌握了。同时,我还告诉她们,在平时阅读文献的过程中要学会将相关的内容总结起来写一个综述,这是未来博士论文前言一章的雏形。通过这种方式,她们的学位论文也不需要花费太多的时间了,因为发表的论文本来就是学位论文章节的一部分,之后按照学位论文的要求整理出来就可以了。

 

由于她们的工作能按部就班地完成,我更愿意让她们去国外进行一些扩展训练。所以,我鼓励她们积极申请参加国际会议,并申报学校的留学计划,这个时候我已经是她们的正式博导了。很幸运,其中一位女生申请到了学校的资助项目,由于她们都是我的学生,同时申请,按照学校的平衡原则只能申请到最多一个名额。我在鼓励她们申请的时候,特意告诉她们:你们应主动联系国外同行并积极申请出国计划,申请到学校的资助计划固然好,如果没有申请上,我用课题经费资助你们出国交流,而且标准与学校的计划一模一样。这样,另外一名学生我是用课题经费资助出去的。用课题费资助学生短期出国,在我们生态学实验室以前并没有先例,特别对于我这种课题经费并不充足的导师,应该还是有很大风险的,但我现在一点也没有后悔,这位博士生在出国前就为留学计划进行了精心准备,到了美国利用人家的实验条件,完成了一个整体试验的最核心部分,四个月时间几乎没有什么浪费。她们出国4个月,不仅学习了新的东西,还开阔了视野,认识了许多国际同行,这些都是用钱无法直接获得的。与此训练密切相关的是国际会议交流。在日本求学的经历告诉我,一个合格的博士生在就读期间,应该参加一两个国际学术交流,在国际同行面前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所以,这两个学生,我都分别安排她们在出国前参加了一些学术交流活动。其中一位学生首先到美国和日本参加了学术讨论会,还获得了大会的最佳青年科学家奖和最佳poster奖,另一位学生到法国参加学术讨论会。根据她们参加这些学术大会的体会和认识,我更坚定了这个步骤是必须的。

 

由于前期的准备比较充分,尽管这两位博士生都出国了4个月时间,但论文的进程一点儿也没有耽搁。其实,她们的博士学位论文早在半年前就已经完成了,学校规定的获得博士学位的硬性指标也已经达到,但我还是挽留她们继续在我实验室多待了半年,一方面是为了符合学校的相关规定,另一方面,我还真有点儿舍不得她们。所以,我这样对她们说,“这是一个君子协定,我希望你们能年底答辩。从博士学位的要求来看,你们已经达到,我认为你们是合格的博士生,但是你们匆匆来到复旦,又要匆匆离开,由于攻读博士期间巨大的精神压力,估计你们都没有好好体会复旦大学的美,我愿意提供半年时间,让你们在休闲中一面整理自己的工作,一面补上这个体会。你们将女孩子最美妙的黄金时间奉献给了我们实验室,我希望这也是我表达感谢的一种方法”。她们就这样安排到年底进行答辩。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很快半年时间过去了,她们也完成了答辩,很快就要离开我们实验室了,我虽然仍然舍不得她们,但也没有任何理由继续挽留了,毕竟她们还有自己的路要走。特撰写此博文,对我们之间的师生缘和我的博导成长计划进行一个简单回顾,并祝愿她们前程似锦。在工作中,成为优秀的科学家或公务员;在家里,成为孝顺的女儿、贤惠的妻子、慈爱的母亲。总之,一路顺顺当当。平平淡淡也是真,只要开心就好!

 

图片来自网上,与内容无关,仅供欣赏!

 

【后记】本来,昨天就想撰文了,但年底了实在太忙,直到现在才匆匆挤出时间写完。还好,不算太晚!其实我本来就只想平铺直叙描述一下我与学生之间的师生情缘,也只准备送给她们俩人看的,其他人偷偷看到就可以了,没有想到得到编辑赏识,推荐到了头版头条。看到学生们如此热情洋溢的评论,我感觉到了寒冬的暖意,其实学生的要求并不高呀。我做不了惊天动地的大事儿,但做一个好老师,可能是我这下半辈子不变的追求。



导师与学生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02444-521278.html

上一篇:研究生招生与玩扑克
下一篇:年轻学者,是在大树下乘凉,还是去远处争夺阳光?
收藏 IP: 58.41.105.*| 热度|

173 胡健波 许培扬 武夷山 吕喆 王铮 王晓峰 唐常杰 王华民 曹聪 张溢 钟伟 万虎 王扣 葛德燕 李新海 贺乐 朱志敏 傅蕴德 高建国 于全耀 赵星 尚松浩 陈凯华 王桂颖 唐维 武京治 李汝资 陈应泉 范华乐 马国林 齐伟 王振禄 柳顺义 孔晴山 徐有志 赵传林 靳文菲 王光辉 陈昌友 丁琦亮 张西磊 刘晓峰 葛肖虹 李秋生 滕元君 褚海亮 郭胜锋 罗帆 袁明虎 张沛洲 孙艳红 王聪 王晓明 邢斌 黄艳 赵云峰 徐耀 徐向武 刘自然 牛丕业 张亮生 余建新 傅云义 王宇飞 曹文龙 梁林俊 王德华 桂和荣 钱光辉 刘光波 李春华 吴明火 刘立成 郑永军 吴飞鹏 李雷廷 冯跃红 李天成 李毅伟 杨立泉 刘风 王铁超 孙庆丰 王春艳 刘艳军 杨洋 周素琴 王晓波 周明贵 张波 陈一良 邓泮 李学宽 姜世金 季斌 张天翼 陈仁全 周杰文 彭友松 郭彦洲 潘月鹏 王先建 年福忠 郭超 景依 陶君彦 张晓革 赵丽莉 常小玉 刘光银 徐勤军 冯森 陈向荣 梁智鹏 王云才 王鲲翔 王伟 范武 周欣 黄国平 罗淼 张晓娜 何应林 楚振宇 李红 李雯慧 杨靖 李宇斌 杨预展 李倩 毛秀光 叶露锋 zhangcz07 crossludo vldb xchen niming007 neilchau HZXWM hcsprings liangfeng wiw xggg wwsoul haoye ltyls carterwwang fcbalake xiangwen Geisla jieyu yu.diligence lijch07 lvxiaoding aichengzhang bluesjay yyfy105 chinatiger majiancheng Bombii helloxin aoneer crazydoctor8 haidazhuxi lucy2011510 jlx1969 qinyouwen tuner xqhuang zhaoyy89 shsm xuqingzheng wpsuper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385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0 05:5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