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fter50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After50

博文

与时俱进看待安全科学

已有 1936 次阅读 2020-5-25 20:22 |个人分类:安全科学理论|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安全科学, 发展趋势, 安全科学内涵变化

与时俱进看待安全科学

吴超/STIPC 2020-05-26

科学都是在不断发展的,安全科学也是如此。在欧美等西方国家,100多年前的工业革命及其工业生产中的作业人员伤害事故预防工作,在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逐渐发展成为早期的安全科学雏形;到了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由于航天航空等先进行业安全问题的出现,系统安全工程得到了创建和快速发展,安全科学逐渐丰富和成熟起来,因而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在国外安全科学就基本得到了学界和业界的承认;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到了21世纪以后,国际上的安全科学已经远远超出了过去生产安全领域的安全科学,并赋予了更加宽广的内涵和应用领域,Safety & Security一体化已经发展了十多年。

在国内,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前很少有什么安全科学,生产安全领域的安全一直称为劳动保护。在刘潜等老一辈安全科学工作者多年的大力推动下,到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才开始有了安全科学的称呼,其中重要的标志之一是1991年《中国安全科学学报》的创刊。但在当时安全科学显然是局限在生产安全领域,从劳动保护到安全科学在我国经历了几十年,从劳动保护到安全科学也是一种科学的进步。

不过,几十年过去了,国内很多人对安全科学的认识仍停留在生产领域中的安全科学,这显然又与国外拉开了距离。其实,近一二十年来,国内的一些安全科学理论也已经跟上了国际安全一体化SS的步伐,甚至开始提出宏安全SSS的概念,在某些方面已经处于国际领先的地位。例如,可能极少人注意到,近年国内中文期刊《安全》的英文名称也已经改为Safety & Security,这是一个可喜的标志;我们近年出版的一些安全科学理论著作和论文的英文名称也同时使用了SS,因为这些著作和论文已经不限制于生产安全的领域,特别是上游领域的安全科学理论,对所有的安全问题是具有普适性的。

在国内,由于过去的安全手册、安全教科书、安全连续出版物一直局限在生产安全领域,其内涵也主要描述生产安全的理论、方法和技术等;加之过去行业部门界限比较明显,生产安全与公共安全等领域互不相通;不同行业领域的人员也局限在所在的领域,视域受到具体工作的限制;等等。导致很多安全工作者甚至安全理论工作者仍然以传统的生产安全来思考和看待现今的安全科学,显然这是不利于安全科学的发展及其国际化的,也不利于安全科学理论研究的创新和发挥其引领作用的。

近期看到了一些中文期刊论文和网络文章,有些人以行政范畴来界定安全科学,有些人以行政权力来界定安全科学,有些人以过去的劳动保护和生产安全眼光来看待和评价安全科学,也有些人以工作范围或单位的业务范围来界定安全科学,还有些人以几十年前书本的安全定义来界定安全科学,等等。如果这样,就把安全科学的范畴和地位大大降低了,也使安全科学的普适性被湮灭了,而且也使国内的安全科学落后于国际上安全科学。显然这是不利于安全科学理论的创新和发展的,至于如何开展安全科学领先的研究就更成问题了。

如何明晰安全科学的内涵和地位及其作用等问题,个人觉得应该从学理层面来讨论安全科学,从安全科学的本质功能来评价和运用安全科学,以世界范围的先进理念来界定安全科学,以动态和最新的发展观来分析研究安全科学。

安全科学是一切安全问题的基础,与应急管理、公共卫生等应用学科是不在一个层面的东西,这方面的论述个人过去已经写过多篇博文,这里就不再重复陈述了。

安全科学已经从SAFETY发展到SAFETY & SECURITY并将向SSS(Sustainable Safety & Security)发展。请不要以老眼光看待安全科学。

一些安全科学理论方面的进展,可以阅读以下文章:

[1]吴超,王秉.近年安全科学研究动态及理论进展[J].安全与环境学报,2018,18(02):588-594.

[2]吴超.近10年我国安全科学基础理论的研究进展[J].中国有色金属学报,2016,26(08):1675-1692.

[3]吴超.14个有价值的城市安全系统学理论基础问题[J].安全,2020,41(04):54-58.

[4]吴超.一组表达安全创新的新概念及其关联问题[J].安全,2020,41(02):65-72.

[5]吴超,王秉,谢优贤.安全降维理论的深度研究[J].安全,2019,40(11):40-46.

[6]吴超,王秉.安全经济学应用原理及新观点[J].安全,2019,40(10):27-33.

[7]吴超,李思贤.安全降变原理及C-S-R事故致因新模型[J].安全,2019,40(09):18-25+5.

[8]吴超.安全研究的预设和途径及新观点[J].安全,2019,40(08):32-37+42.

[9]吴超.安全科学学科建设理论研究[J].安全,2019,40(01):1-6+81.

[10]吴超.安全学科体系构建综述研究[J].安全,2019,40(01):7-13.

[11]吴超,王秉.40种安全管理思维[J].现代职业安全,2018(03):67-71.

[12]吴超,王秉.行为安全管理元模型研究[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18,14(02):5-11.

[13]吴超,黄浪,贾楠,王秉.广义安全模型构建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8,38(01):250-255.

[14]吴超.安全信息认知通用模型构建及其启示[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17,13(03):5-11.

[15]吴超,华佳敏.安全信息不对称下安全规制机制研究[J].情报杂志,2019,38(02):110-115.

[16]吴超.从新冠肺炎疫情中再次领悟安全科学的真谛[J]. 技术与创新管理, 2020, 41(3): 213-218.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32981-1234925.html

上一篇:认识人性弱点,树立宏安全观,破解“亡羊补牢式”循环
下一篇:重大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同样需要安全科学指导
收藏 IP: 58.20.26.*| 热度|

3 范振英 王秉 吴仁愿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29 05:4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