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jjyc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yjjyc

博文

科研如挖矿,而今尤不易

已有 4025 次阅读 2020-3-28 16:39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看了陈德旺《为什么今天我们没法和牛顿比较?》博客,我深有感触。面对知识爆炸,现代科研人大多在前人耕耘很久很深的三级甚至更下的学科里搞点修修补补的研究。再像牛顿时代一样,搞一级学科的根本性的研究,很难。陈老师说得很有道理。

    我对学科体系不甚了解,年轻时又当过几年采矿技术员,总觉得科研如挖矿。前人挖矿,一定找最好挖的露天富矿挖,挖的人又不多,所以比较容易挖到大矿富矿。今人挖矿,要么在前人挖过的地方继续深挖,由于埋深更大了,挖的人更多了,挖到好矿大矿的可能性小了很多;要么去偏远交通不便的地方挖新矿,同样不会那么容易。

   显然,今天各种科研和人事制度,都在把科研人往第一条路上赶——在前人挖过地方继续挖矿。有前人开矿形成的道路、井巷和各种采矿方法和设备,有在这个矿山挖矿多年的前人(导师和同行)指引,后来的挖矿人可以很轻易挖到第一桶矿而完成考核要求;申请的项目也能容易被认可而获得支持,当然也能很快获得职位的晋升。这也是马太效应的又一生动体现。不信大家参加某些学术会议就知道:越是成熟的学科,越是兵强马壮,越是能继续吸引更多的人才进来。长此以往,大家能挖到的矿必然越来越深,越来越少,越来越不知道其他人在挖什么,也不知道自己所在的矿山到底有多大规模、多少巷道、多少人在挖矿。甚至连自己一直在挖的这个方向,是否有意义或意义是否足够大都不知道了。这就是现代科研的可悲之处吧。

   而少数人想开辟一个新矿山的科研人更难,绝大多数结局会很惨。新矿在偏远地区,要么山高路陡,要么埋深极大。去那里挖矿,没有路,没有现成的巷道和通风设备,没有有经验的前人(包括导师和同行)带路。开挖有巨大的风险。所有开矿的前期准备,找矿,开矿的道路、井巷、设备,甚至工人,都得靠我们自己解决。最关键的是,很难获得资金支持。你去政府寻求资金帮助吧,因为风险很高,很难获得(无评审人是同行,一般不会支持)。唯一的可能就是靠自己的家底,自己的毅力坚持。很多人倒在开矿的路上,最后落得血本无归。这实在太难了。不信,大家可以看看那些坚持原创的民科门,很多人把房子卖了,最后弄得家破人亡,妻离子散。袁隆平当年研究杂交水稻的头十几年的困境,也差点因为找不到野生稻一事无成。像袁隆平这样成功的原创者凤毛麟角,弥足珍贵。

   所以,不能说现代科研就没有空白点,不能说完全不能找到新矿。是因为现代人开新矿付出的代价太高,高到超出普通人所能承受的程度。毕竟,普通科研人都是要吃饭穿衣,生儿育女,没有足够多钱财和精力用于开拓新的领域。大家选择一个热闹的有无数前人挖过的矿山,找点边边角角的矿屑,早点应付任务,平平淡淡度过这一生,也是必然。

   科研如挖矿,而今尤不易。相对于挖老矿,开新矿更难。我们更应该尊敬那些勇于原创的人,更应该尊重那些自己找经费坚持创新的人;对他们应该更加宽容、给与更多掌声!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46075-1225715.html

上一篇:来点教育改革的猛药
下一篇:疫情下关于留学生的高等教育思考
收藏 IP: 43.227.136.*| 热度|

9 郑永军 陈德旺 王立新 刘欣 李学宽 代恒伟 季丹 黄玉源 卜令泽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5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0 10:2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