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ngxinhe1212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angxinhe1212

博文

对一篇文章的答复(2)

已有 3365 次阅读 2011-5-29 17:05 |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文章, style

 下面是我的回复,谈了一点对原文章的浅薄评议。发出来和大家探讨~~
 
太不好意思啦,才回你的邮件。看到时还在外面呢,不方便回。这才又注意到。。。

    这篇文章开始提到的物理概念就是量子自旋纠缠态,是泡利不相容原理导出的,具体的提出是在EPR佯谬中,E就是指爱因斯坦,他的光电效应开启了量子力学,但实际上他一生都不相信现在我们的量子力学,这个佯谬就是他提出来的“反例”,但最后(他死后,即这篇文章提到的实验)却证明是支持量子力学的。现在的量子力学是非实在论的,而且其实量子力学还有很多更奇妙的结论,比如对测量的理解,波包坍缩等等。它们和我们的经验相去甚远,很难理解,那我们怎么检验它们的正确性呢?那即是实验,别忘了物理本质上是实验科学(古时物理脱胎于哲学,哲学指导物理;但现在其实物理和哲学已大致分离了,这在之后讨论),“实验是检验理论的唯一标准”。从这个意义上,我们不得不承认——量子力学是迄今为止最精确的自然科学,它的理论预言与实验契合度最高。但它并不完备,文章中自旋纠缠态实现超光速通信的物理实质还没有完全搞清……但是至少可以确定,这种超光速现象有悖于狭义相对论。其实量子力学与狭义相对论就是有矛盾的,现在正在探究的所谓大统一理论就是要调和包容他们。 你一定听说过大统一理论之一的弦理论吧,它就是认为宇宙是多于四维的,比如6维或9维等。不过这都是科学假设,还没有实验检验。科学是开放的,比如现在不承认进化论的人还非常多。

      之后提到的全息技术在物理中就理解得很清楚了,因为它就是人发明的么。你百度一下就大概知道原理了吧,它记录的是干涉条纹,干涉实质就是一次傅里叶变换,将空间分布信息转换为频域信息,通俗说,普通影像是将视野中的每个坐标点处的光频率(颜色)和光强记录下来(即像素),全息图则是用每个点记录空间频率,然后再来一次傅里叶变换就可以还原图像。它说全息相片的每一小部份都包含著整体的资料,这并不完全准确。实际上,你只取部分全息图,就会丢失频率信息,即它可以还原全图,但得到的图会有所模糊。而且你取的块越小损失愈大,至少得远大于光波长。所以它是不违背信息量守恒的(信息守恒本质上也是能量守恒)。它没有丝毫的神秘,个人以为这和后面说的哲学或宗教还是差的比较远。

     我觉得这篇文章后来扯的一大堆宇宙的东西,比如时间与空间都不再是基本不变的,其实这就是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告诉我们的,这些一点也不幻像,就是实实在在的物理。讲到脑神经科学,脑是一个系统,在系统中网点组织结构比基本单元更重要,系统愈复杂愈显著。我相信脑的系统复杂度会是比我们现在能够想象的还要复杂吧……它和电脑、和互联网,和人类创造的所有网络都不一样,太不一样了,你想啊,它是整体成长,整体发育的,又不是分块组装的,当然每个功能的实现都是整体性的。

     后面理解佛学中提到了额外维,如前所述,科学上也有这样的假设(不过科学上还探寻了我们身处四维世界去观测其他维度的途径),而全息和大脑的记忆机制则应该是和佛理没有关系的。关于他从科学推论到哲学,个人认为是见仁见智的。如果你信奉佛教那真的可以作为你通过教义理解这个世界的方法;如果你信奉中国传统世界观,那这可以是中国禅宗的智慧验证;如果你是一个纯科学主义者,那这说明的科学的伟大——它可以解释宇宙各个方面的终极真理了……但是,个人觉得,这都不可能是终极真理,不管是哲学还是宗教,都是一部分人在一部分时间对这个世界的理解,这种理解是用当时他们的理性对外在世界投射到他们内心世界的材料作归纳判断而形成的,这里不存在永恒,虽然你去看宗教元典,不同宗教的终极价值观有很多相通之处。但考虑到人类思想史之长和未来之难以预见,可以推断,在大时间尺度下,不同时期的宗教和哲学完全可以在不同范式之下。

     我并无意贬低哲学,其实我理解的科学也都是这样。虽是客观的,但也是动态的,没有极限。

     关于科学和哲学的关系,想说的是,现在科学和哲学已经分家了——20世纪初大哲学家维特根斯坦就说:“科学给哲学留下的唯一能做的领域就只有语言分析了”。正如物理中“全息”和“额外维”相差甚远,这里科学的实验结果和佛学也是相差甚远的,所以这篇文章还是比较民科的……个人认为,科学可以给哲学以启示,但拉扯科学结果来做哲学的例证,就有点扯了。

     哲学的意义就是思辨,你看一代代哲学理论就是在否定前人的基础上建立的,无一例外。所以我很高兴与你讨论这样的问题,抛砖引玉,灼盼你的见解。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53036-449255.html

上一篇:对一篇文章的答复(1)(先附上原文)
收藏 IP: 59.66.184.*| 热度|

0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16 21:4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