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马拉雅的石头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胡修棉

博文

NSFC面上基金:藏南宗卓混杂岩与印度-亚洲大陆碰撞

已有 5904 次阅读 2011-9-13 09:45 |个人分类:喜马拉雅|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上周把新获资助的NSFC面上基金计划书上交了。感谢评审专家提出的富有建设性的意见。三位评审专家都是小同行,评审意见中肯。

项目名称:藏南晚白垩世-古近纪宗卓混杂岩及其与印度-亚洲大陆碰撞的关系

执行期限:20121-201512

这个基金项目,选择一套混杂岩作为主要研究对象。

基本介绍(摘自申请书,不一定对,请同行批评):混杂岩是指由成分、时代、来源不同的岩块混杂堆积在一起的地质体(Hsü et al.,1974Raymond, 1984),它通常由基质、原地岩块、外来岩块三部分组成。基质一般是相对塑性的泥、砂质岩石。原地岩块是指曾经与基质互层但后来受到变形破碎的岩层碎块,岩性上以砂岩、粉砂岩为主。外来岩块指混杂岩中异地来源的岩体,在岩性、时代、变形特征等方面与基质和原地岩块存在差异,其大小不等,形状各异,与基质接触关系明显。

国内外大量研究表明,混杂岩是汇聚板块边界特殊地质体,主要形成于俯冲和碰撞两种构造背景之下。如美国西海岸圣弗兰西斯科混杂岩(Hsü et al., 1974)为俯冲阶段形成的混杂岩;而台湾利吉混杂岩(Huang et al., 2000, 2008; Chang et al., 2001)、印度尼西亚班达混杂岩(Harris et al., 1998; 2009)为碰撞混杂岩。混杂岩研究对于理解大陆俯冲与碰撞过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Hsü et al., 1974; Raymond, 1984;汪新等,1988;潘桂棠等,1997Collins and Robertson, 1997; 张克信等,2004;史仁灯等,2004)。

按照成因机制通常可将混杂岩分为两类(张之孟和金蒙,1979)。由沉积作用形成的混杂岩叫混杂堆积(olistostrome,有人翻译成泥砾混杂岩、沉积混杂岩),主要由岩崩、滑动、滑塌、碎屑流和重力流等沉积方式形成(张抗等,1994;张世涛和冯庆来,2001);而由构造作用形成的混杂岩称为构造混杂岩(mélange),通常基质和岩块经历强烈的剪切变形作用(Raymond, 1984;汪新等,1988)。沉积或构造性质不明的混杂岩,通称为混杂岩,属于广义的混杂岩。我们对宗卓混杂岩采用的就是广义的混杂岩的概念。

项目摘要:紧邻雅鲁藏布缝合带南侧分布的晚白垩世-古近纪宗卓混杂岩一直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关注,然而对其成因机制和大地构造意义还存在很大的争论。本项目拟运用地层学、沉积学、物源区分析、地球化学、同位素年代学、沉积盆地分析等方法,对藏南江孜、萨嘎、萨迦、浪卡子地区出露的宗卓混杂岩和之上沉积的古近纪甲查拉组进行系统的野外调查和实验测试分析。查清宗卓混杂岩和甲查拉组的基本地质特征,包括岩石组成、接触关系、形成时代、沉积环境、物质来源、构造变形等特征。在此基础上,研究沉积盆地性质、充填特征和演化规律;结合区域地质资料,探讨宗卓混杂岩的形成机制及其与印度-亚洲大陆初始碰撞的关系。本研究的开展将提高对雅鲁藏布缝合带研究的认识,并有助于理解印度-亚洲大陆的早期碰撞过程。

请各位同行们多多提意见,帮助我们更好地执行这个项目。先谢谢啦。



基金申请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6076-485820.html

上一篇:我见到的第一本有中文摘要的国际英文期刊
下一篇:论文:福建福鼎晚古生代“内窗”地质及其古地理意义
收藏 IP: 221.6.40.*| 热度|

3 吕洪波 aichengzhang astroflower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18 13:0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