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tj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Btj

博文

The story of CRISPR/Cas9 (II) 精选

已有 5462 次阅读 2016-1-23 22:29 |系统分类:论文交流

The CRISPR Craze

无论展示的如何,首次报告就这样结束了,瞬间觉得双肩轻松许多,又可以在业余的时间做些自己喜欢的事。数星期以来的紧张筹备没有白费,从一无所知,到跟踪最新进展,我能感觉每一天所获得的信息,看着CRISPR近二十年的发展,仿佛自己也在这场变革之中。假想,如果我出生在发现DNA或发明PCR的年代,我会一样的兴奋和激动吧!可以看到一场技术的更新,这比阅读小说来的刺激。我想现在专注于CRISPR的人们最需要的就是时间,所有人都在和时间赛跑,谁跑在了前面,谁的名字就会记载在史册。我初次听到CRISPR也是在去年的十月底,那时感觉这一定是非常高大上的技术,想要掌握这项技术一定需要几年的历练吧。现在看来,技术本身已经平民化,并非是遥不可及。日后不知是否会用到,想回顾一下近期的筹备工作,留个纪念。

故事开始于那次短暂的交流。

偶然的一次在自己的朋友圈里添加了公司BD部门的Dr. Erich Grimm,他很热情,恰巧那次他回国见客户,这样我们有过一次短暂的交流。那是我第一次走上公司主楼的顶层,就在CEO办公室的对面。我很是兴奋,有种初生牛犊的感觉,只是聊聊而已,没有什么可紧张的。巧,Erich是德国人,他的家乡距离我当年待过的Heidelberg不远,那次圣诞节我骑车到Frankfurt还穿过了那里。我们聊到Friday Seminar的时候他很支持我直接过去找CEO说你要一次机会就好啊,So easy!随后的周末我给Su发了邮件,表明我想在公司内部做一次Presentation的想法,他很支持。那时是11月下旬,自己手里的项目马上就进入了关键时期,不知自己是否有时间准备报告,我初步定在年前,就在1月的下旬,我需要两个月的时间。

一个星期过后我得知自己得到了这次机会,便开始搜集资料,从那个时候开始家里的电脑又一次回到我的手里。无论是WeChat、科学网、生物谷、生物通、生物探索…只要和CRISPR相关的链接我都要扫一眼,有用的消息就收藏,Su也给我转发了一些总结性的文章,很受用;EndNote将近20年代文献全部下载,计划着每天浏览几篇文献,找找感觉;打印关键性的文章,精读研究,了解人们是怎样应用这项技术;手机各种可能有用的图片、讨论,关注各大公司在此领域的进展,搜集关于CRISPR的演讲、辩论等等,没过几天,进入12月,需要将注意力转移到项目上,直到元旦后的星期一,CEO办公室的Kelly电话告知我演讲的日期,正如我所期盼的那样:Jan. 22, 2016。

我计划首先大量阅读文献,直到报告前的那个周末再开始做PPT。之后的每一天,我都会打印2~3篇文章,回家得空就看,感觉又一次回到了博士答辩时的节奏。了解一项技术不难,几篇综述就能摸清里面是什么,但要如何展示,这是个难题。好与不好,全在你准备的如何。不得不说,我的老婆很有天赋,虽说她不怎么懂生物,她的问题都是很关键的:CRISPR是什么?有什么用?怎么用?就是围绕这这几个问题,我也给自己列了一下大纲:要介绍该技术是如何发现的,是如何在短短几年发展的,应用在哪,有哪些危险,社会各界人士对此反应如何,前景怎样。简单细化一些,比如CRISPR的全称是什么?源自何处?Cas9又是什么?怎么发现的?有9就一定有其他的成员,他们是做什么的,Cas9有何独特之处?问题一个接着一个出现,但都是些简单的问题,余下的就是从文章中寻找答案了。

我浏览了EndNote中的三百余篇文章,挑选了二十余篇技术和综述性的文章,其中,就有The CRISPR Craze(Pennisi E. 2013. Science, 6148:833-6.),这是2013年的一篇评论,文字部分不足2页,简明的介绍了CRISPR的发现和应用,主要是由于2012年人们报道了太多CRISPR的应用成果,Jennifer和Emmanuelle发表CRISPR/Cas9系统后,随之张锋在动物细胞内编辑了多个基因,短短的八个月,科学家报道在各种常见的模型中成功应用该技术编辑了基因组。我想当年的报道有着当年的视角,毫不犹豫的我下载了这篇报道里所有的参考文献,下不到的自然求助于公司的信息部门的老员工(刘坤),之后的几乎每一天他都会及时发送给我关键的论文,我非常感谢他的帮助。沿着时间线,我找到了CRISPR的源头,理解了Clustered Regularly-Interspaced Short Palindromic Repeats中的每个字的含义,也看到了早期人们发现Short Palindromic Repeat的时候的疑惑和不解,面对那样特别的序列,总会引起一些人的兴趣,Francisco J.M. Mojica就这样走进了历史,1993年他在研究耐受盐的细菌时发现了那样的序列,之后在文献中看到了早在1987年日本的科学家也报道了类似的序列。接下了许多年,他都关注着重复的序列,试图阐明它们可能有的功能。可是数年过去了,他没有新的发现,只是在更多的细菌中发现了类似的序列,到2000年时他已经发现数百种细菌中有类似的重复。当然,他也分析了重复序列中的间隔序列就是那些Regularly-Interspace的序列。虽说那个时候人们已经有了DNA测序的技术,但数据库中的序列还是有限的,Mojica并没有惊喜的发现。早在1983年Kary Mullis发明了PCR的技术(1993年获得诺贝尔奖),那时人们意识到DNA序列的重要性,在全球范围内开展了人类基因组的测序的伟大计划,六个国家,中国当时因承担1%的工作还一度激动过。

有一些人们关注了CRISRP附近的序列,发现了一些ORF保守的存在与一些细菌的基因组中,在没有CRISPR的细菌中并没有发现那样的ORF,于是他们给了这些ORF新的名字:Cas蛋白,CRIPSR associated proteins。之后人们发现了各种各样的Cas蛋白,名字很多,对他们的功能却全然不知。

直到2003年,DNA序列的库存有了指数般的增长,大量的序列被上传到数据库中。1977年Frederic Sanger测通ΦX174噬菌体的序列,1980年他因发明测序的方法而获得诺贝尔奖。后来人们获得了更多的噬菌体全基因序列,Mojica终于在这庞大的库中发现了一叶扁舟:CRISPR中间的间隔序列(spacer)和一种噬菌体的序列完全一样。他比较了数十种细菌的CRISPR中间的间隔序列,发现他们大部分是来自噬菌体或是外源的DNA。随后他整理了自己的数据,将文章投到了Nature杂志,可惜编辑部因为他没有找外部审阅人而拒绝了此文章,随后PNAS认为该发现没有突出的重要性而拒绝接收,随后Molecular Microbiology Nucleic AcidResearch杂志一样拒绝了他的文章,18个月以后,J.Mol. Evol.发表了他的成果,那时已经步入2005年(我刚走进中山大学的校门)。

刚看到这样的发现我还无法想明白它们会有什么重要性,可再仔细想想,还真有可能有重要的作用。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了许多调控类的RNA,也发现了许多RNA相关的保护机制,有人就推测这种间隔序列转录成RNA后,中间的CRISPR可以互补,之后可能被RNA的内切酶Dicer切断,产生短链的RNA(~25bp),这与RNAi的机制中起作用的RNA一样,难道CRISPR在细菌的内部扮演的真核细胞中的RNAi,进而干扰细菌病毒(噬菌体)的复制?确实有可能,还有人推测这种短的序列会与DNA的修复机制有关,还有更多的猜测。

Mojica的发现吸引了许多微生物学家,尤其是噬菌体领域的学者的关注。直到2007年的那家生产奶酪、乳制品的公司发表他们的发现:CRISPR给细菌提供了获得性免疫,抵抗噬菌体的复制。升级了人们研究这段重复序列的兴趣,更多的研究力量投入到其中,可以参考Broad研究所主任Eric S. Lander在Cell上发表的The Heroes of CRISPR(Eric S. Lander, 2016, Cell)。很巧,就在两周前,我在Cell定期的Alert里面看到这篇最新的文章。和Lander的总结比起来我心中的设想就是小巫见大巫了,感觉这篇文章发表的真是即时,正在我需要一篇类似综述的时候它就出现了。好久没有这门渴望尽快的看完一篇文献,当天夜里我仔细阅读了里面的每个故事,标记了其中引用的文献。连续的三天,我反复的琢磨里面的细节,终于拟定了自己的思路。融合了Craze和Heroes的部分,就是CRISPR发现的主体。而张锋的那篇应用性的综述可作为第二部分展开描述。而第三部分,可以是最最新的市场应用。

话说发现CRISPR可为细菌提供获得性免疫,这可是头条,是全新的热点,值得那么多人关注。可谁有能想到,后续有人将这一套序列转移到另外的细菌,使之获得抵抗噬菌体的能力,实现了可控;谁又知道,有人验证了她的靶标是DNA,而不是RNA;又是谁一眼看出了她在在基因组编辑领域的优势;之后就是2011年的那篇文章,2012年的那篇(参见A story of CRISPR/Cas9 (I)),之后她便霸占了CNS等杂志的头条,再头条。

又一次让我看见,机会为什么都是给有准备的人,是不是应该说只有有准备的人才能创造机会呢?一位是从事非编码RNA的专家,一位是专注于RNA结合蛋白结构解析的权威,Jennifer和Emma的偶遇,数月过后二人的杰作就与大家见面,是偶然吗?一位研究光调控发生学的青年科学家,苦于寻找更为简易的方法将基因插入到神经细胞的基因组中,虽说TALEN的技术比ZFN有明显的优越性,可还是过于复杂,效率较低,需要编码新的DNA结合蛋白靶向DNA。这个时候张锋无意中听说CRISPR,怎能不吸引他的兴趣?一条RNA就完成了靶向,怎么可能有如此简单的事情?多年从事基因组编辑的研究,能首次将她应用于真核细胞也就不足为奇了。现在大家都需要时间,彼此追赶。

这两年关于CRISPR的综述也渐渐的多了起来,不同层次解读该技术的细节和历史,还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各大CRISPR相关的公司也相继发布科研的最新成果,有太多的文章是隔天就被接收。看到一篇最新的文章会有小小的激动,因为作者的发现真的是太及时、太重要的了!不知CRISPR/Cas9的系统用于致病性功能基因的筛查,是否会替代RNAi的技术?像Novartis这样在免疫治疗领域比较活跃的药企也要抢先应用这项新技术,比如Juno,Kite也不想放弃这样好的机会。Sanger研究所和AstraZeneca也想联手打造CRIPSR交流平台,这就是一个好迹象,是一项新生技术逐渐被大众接受的迹象。在颇有争议的社会伦理问题、“off-target”面前,没有人愿意等待,没有团队想坐等、错失先机。

有许多文章是几家单位联合发表的,这也可以看出各位通讯作者存在长期的合作关系,结构生物学家和遗传学家,噬菌体学家和细菌生物学家等等,专利之争也逐渐的让人们看到了两大阵营中的课题组,看到了几家单位之间的合作与对立,曾经的盟友变成了现在的对手。科研,有时也如商战,这不仅决定发明权在谁手里,也会直接影响该技术日后如何应用,在哪里应用,谁能不关心!看着文章,好比看着小说。和一个月前相比,速度明显提升,或许是太多重复性的方法和引文,已不必再细究作者使用何种描述,扫一眼就知道这篇文章的创新在何处,话说这种感觉在博士期间也少有。只能说自己看的文献还是太少,这种感觉来的太晚。

上一个周末,PPT的初稿完成了,周三之前基本成形。直到周五的上午,调整动画,删删减减,反复检查里面的字体、格式、引文格式,甚至对齐方式、动画先后、速度延迟等等,在报告前的三个小时,定稿了。后来想想,如此细致也不是那么重要,听众的分辨率太低,他们根本无法注意到其中的细节,是自己太矫情了!这是一次机会,在没有得到以前是那样的憧憬,在经历过后又会有新的期待;这是一次锻炼,无论是阅读、梳理、展示,都需要有整体的规划,如今准备一次PPT已经不那么费力,大量的时间都在脑中处理。

现在想想,如此火热的技术,为何我在两个月前才听说?为何从未听到同事谈论此事?相比在高校,早早就会听到相关的报道吧。只能说公司的交流过于匮乏,或者我的消息过于闭塞,竟然这么晚才听到这项已经火便全球的技术。无论是在免疫治疗(T cell engineering, CAR-T)、精准医疗、构造动物模型、致病基因筛查等领域,她都有着很大的潜力。有时我禁不住想早日看到这项技术用于HIV的医药研发领域,早日看到改造后的T细胞能抵抗HIV的感染;我想早日看到CRISPR能够解决一种遗传性疾病;能够有更高效、更简易的升级系统,无论是Cpf1还是SpCas9-HF1,希望早日发现一种没有“Off-target”的编辑系统面世;我也想看到是否能在高等生物中发现类似的现象:RNA介导靶向切割DNA。如今的技术能发现之前的非编码RNA已经能编码多肽,那就可能会发现RNA会有更多新的功能。虽说生命科学的认知是有限的,哪一种学问又是无限的呢?只有无限的未知,和永无止境的探索。

期待下一次的机会,在这混沌的世界,我想有自己的一片净土。

(PPT已上传,请指正。)

CRISPR-TJ-1.22.pptx

TJ 南海家园

2016年1月23日星期六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71539-952124.html

上一篇:A story of CRISPR/Cas9 (I)
下一篇:请问:该如何好好的工作?
收藏 IP: 1.202.225.*| 热度|

7 黄永义 史慎奎 孙瑜隆 陈刚 黄仁勇 liuhaoa1234 wqhwqh333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0 04:5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