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学人生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xin

博文

北京平谷佛见喜

已有 3801 次阅读 2018-10-7 18:32 |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北京, 平谷, 茅山后, 佛见喜, 丹霞

上周六,我们考察了北京平谷区佛见喜梨。考察期间召开了座谈会,在座谈会上我即兴发表了我的看法。发言讲了很多,现将主要观点整理如下:

1)四品定位。首先,我讲了品种、品质、品牌、品位,这属于定位。佛见喜是源于遵化的一种地方性梨,被村李书记挖掘进行产业化,成为金海湖的一个地方特产品牌,这是品种。佛见喜梨外形圆润,形如苹果,个头适中,口感清脆、含糖量高,而且表面有红色,色彩鲜艳,具有很好的品质。佛见喜目前是平谷重要特色农产品,经过长期开发形成产业,具有品牌效应,这是品牌。佛见喜出身名贵,与京东丹霞地貌上的红色土壤有关系,产区较小、产量不大,而品质优秀,因此要追求品位。

2)增加科技含量,提升文化内涵。佛见喜梨要走以品质为基础的高端,就需要提升科技含量。从生产全过程都要提升科技含量,在产业发展的基础上提升文化内涵。这里面包括多种文化,例如生态文化、健康文化、长寿文化等。

3)特色优势。佛见喜是北京东部近郊的名品,是红色丹霞土地上的红梨,是清朝皇家贡梨,因此,从地缘、血统、地理环境上来说,都具有独特性。尤其值得说明的是,随着国际休闲大会在金海湖召开,这为佛见喜梨走向全国、走向世界,提供了难得的发展契机。

4)摸清家底。佛见喜梨的生长与当地红色丹霞土地密不可分,因此,未来佛见喜梨产业发展与这片土地关系密切。当前,应该摸清红色土地的空间范围,从地形地貌、土壤厚度等方面,开展佛见喜梨土地适宜性评估,摸清适合发展佛见喜梨的土地储备情况。摸清梨产业现状,尤其是老龄梨树、盛果期梨树和新栽植梨树的基本情况。另外,摸清劳动力情况,这些都与未来产业发展规模关系密切。

5)规范流程。从育苗、管理、病虫害防治等环节,开展行业的规范化,为产业扩展提供坚实基础。当然,要注意自己总结的土经验,将佛见喜梨的生产规范化之后,才能对稳定产品质量有保证,才能扩大生产而不降低品质,尤其是提高抵御灾害能力。

6)加强培训。农民有很多不足,但是可以通过培训,提高他们的技能和素质。可以公司自己培训,也可以介绍农业专家进行培训果园管理技术。培训的越是细节、越是系统、越是深入,对产业发展越有利。如果能形成稳定的行业从业者队伍,这是公司发展壮大的基础和前提。

6)加强保护。保护品种,不要被其他地方引种、扩展。要保护品牌,避免品牌的流失或者模仿,这是产业化做大、做强的基础。

7)水土保持。红色丹霞土很容易风化,也很容易被流水侵蚀。在新推广的佛见喜梨栽种过程中,要采用高标准的整地方式。要以百年工程,百年梨园为目标,开展大规模、高水平的整体方式,不仅要防治水土流失,让土壤经营过程中越来越肥沃,而且还要成为一道景观,为旅游奠定基础,也是生态科技含量提升的载体。

8)产业融合。佛见喜梨产业的发展,目前已经有了很好的基础。未来应该发展乡村旅游,将梨产业与旅游产业进行融合。这个融合过程中,与国家的美丽乡村建设、乡村振兴战略、山水林田湖生命共同体建设等国家战略结合起来。我们当前有很好的基础,尤其是具有多元优质景观。比如红色丹霞土地,具有区域独特性。高规格的佛见喜红墙梨园,红色佛见喜梨红色土地与周边绿色林地,一起形成独特风景。

在村庄建设过程中,注意精细化管理,尤其是道路、卫生、住宿、饮食等精细化设计,让环境变得更加绿色、生态、便捷、安全、卫生,尤其要注重村庄与周边梨园的旅游道路沟通和景观空间照应,实现村庄、梨园、山林的融合。

考察补记:

水土保持是生态建设的重要技术,是生态文明建设具体实施措施,更是当代中国生态文明哲学的基石,也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技术、理念的贡献,它将成为我们生活方式,也是我们世界观的一部分,它体现在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方方面面。

如何在山区生态环境建设过程中,提高山区人民群众的经济利益,提升改革开放带来的获得感,是当前中国山区发展重要命题。发展具有特色的生态经济林是一个重要方向,是充满希望和潜力的生态建设方向,具有旺盛的生命力。

以生态、高科技为特色的现代经济林工程建设,让当地山区老百姓提高收入,摆脱贫困,分享社会发展红利,同时,国家得到绿色生态实惠,实现一举两得、两全其美的中国山区生态建设新境界。

从老百姓的利益出发,从社会需求出发,发现科学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将论文写在大地上,做接地气的科学家,服务群众,融入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让工作和生命更具价值。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8729-1139423.html

上一篇:夏日的颐和园
下一篇:各种有意思的事
收藏 IP: 202.204.120.*| 热度|

4 赵建民 苏德辰 宁利中 刘光银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19 09:5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