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学人生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xin

博文

质朴真诚地写文章

已有 3569 次阅读 2019-9-17 15:57 |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研究生将论文初稿交给我,我发现了问题。感觉他写作太拘谨,不够自由洒脱,似乎将自己束缚起来,不能简单明了地表达真实的自己。我们的科学论文的文风,五六十年代是一种质朴自然文风,犹如一位学者,平和地坐在你的面前,给你倾诉他对某个学问的认识和理解。改革开放后,科学论文的文风大变,不再那么自然了,多了一些八股的味道。这些年,这种文风和潮流更加明显。

我发觉,我的学生受到现在期刊网上的论文影响了,束缚了他的思想,让他不知道如何张嘴说话,甚至很害怕表露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因此,我用六十七年前,领域内经典论文,都是前辈大师的中文论文。逐篇一起阅读,教导研究生如何写论文,如何做研究,如何放下架子说人话。要用最质朴的语言,最真诚的心态,直抒胸臆,清新自然地介绍研究思路、研究认识。不要掩饰自己的不足、无知,怀着谦虚的心情与大家分享、请教和交流。希望能将自己的认识,让更多的人知道,也希望能得到更多的人指点,进而提高我们的研究水平。

现在科学论文的文风,有点故作深沉、装腔作势、故弄玄虚,喜欢将论文包装的高大上,让人感到深不可测。这也是一种八股,一种教条主义,一种不真诚、不老实、很世故、很狡猾的心态和做学问态度。我们要回归学问本身,用质朴语言,清新明了地表达自己的内心是怎么想的,对科学问题是怎么理解的,自己的发现是什么样的。要做一个老实人和诚实人,这是做学问的基本态度。

写论文思想和观点是第一位的,尤其是有没有新的观点和新的认识,这是最重要的。刚入门的研究生,往往科研语言还缺乏训练,行文感到吃力。但,青年人自尊心很强,希望能写的老辣,让导师认可,让同学刮目相看,出发点是好的,也可以理解。但这违背了能力培养和发展的自然规律,往往是做不到的。他们往往会养成复制粘贴、机械堆积,不敢说出自己的内心看法的毛病。写的材料味同嚼蜡,前后缺乏逻辑,更看不出他们的科学认识和观点。

研究生是做学位的起步阶段。刚开始,要写自己的心里话,哪怕认识不深、不系统,也不要不好意思,这是正常的,就如我们不能批评一个儿童缺乏力量一样。研究生要用自己的语言去撰写,可以先口语化地快速表达,将自己所有的认识所有的看法都完整系统地表达出来,然后再反复修改为书面语,尽最大努力写的准确、科学、简洁。刚写成的文字,可能还有很多不足和缺点,我们可以通过自学和师生指导,不断地改正和提高就是了。研究生阶段要多读论文,刚开始也可以有意识地找一些有品位的论文模仿着写,这也是一种科学语言训练,但一定要言之有物、言由心生,是自己真实朴素的认识。

我让他先忘记现在写的论文初稿。我将这篇文章的整体逻辑关系,给他通顺了两遍。一共包括那些部门,每个部分大致有哪些内容。他想做笔记,我建议他不要做笔记,要按照自己的理解去写。让他重新建个文档,按照自己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和理解,重新写一篇论文的初稿。先直抒胸臆将自己的所有认识写出来,并自己进行修改两三遍。因为,撰写初期,很多自己已有的理解和认识可能写不全、写不完整,但自己修改两三遍就基本上可以写完整了。等他写完这个初稿后,我们再这个基础上进行补充文献、添加图表。

三两天过后,问他进展如何。他甚喜悦,一切顺利,完稿在即。

写论文最主要的是知道你的发现在哪儿,贡献和创新在哪儿,哪儿与众不同,这是写论文的主线。如果没有任何新意和新认识,这种论文即使写了,又有什么意义呢。如果知道了自己工作的价值,写论文就充满了力量和信心,也变得自信起来。如果知道自己的工作价值,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是很容易、很畅快的一件事情。

当然,古人讲: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古人还讲:读万卷书,走万里路。这就是说,我们需要读大量的文献,同时,还要做大量的试验和实践。读书读论文是知识积累,总结前人研究经验教训,提出新思路和新认识。走万里路,是自己做这个工作,在实践中提高认识。

有了很好的专业理论积累,有了大量的实践工作,等满肚子都是话的时候。这时候,用自己最熟悉的语言,体会下笔如有神的畅快吧。这是一种喝完浓茶浓咖啡后,午夜失眠的感觉,是一种精神和心灵的漂流,是一种思想陷入了风暴。所有的付出,都在刹那间得到了超额的回报。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8729-1198359.html

上一篇:探险家余纯顺遇难罗布泊
下一篇:欧洲土壤侵蚀模型研究新趋势
收藏 IP: 219.143.13.*| 热度|

17 王俊杰 黄仁勇 璩存勇 夏炎 张忆文 韩玉芬 冯大诚 郑永军 许培扬 王从彦 吴斌 李东风 卜令泽 孙颉 尤明庆 罗娜 徐明昆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9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5 08:1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