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jphit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jphit 电子与通信工程

博文

胡适谈读书

已有 4890 次阅读 2014-8-31 01:31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读书, 读书的方法, 胡适谈读书

 胡适谈读书

从三个方面谈读书这个话题:

  1. 何书以读,即读书种类的选择

  2. 何以读书,即读书的目的或动力

  3. 书何以读,即读书的方法

     胡适主要讲读书的方法。他认为读书有两个要素:

第一要精,

第二要博。

第一讲什么叫读书要精。

从常见的三到读书法:“眼到,口到,心到,引出四到读书法:“眼到,口到,心到,手到”。

 

眼到是要个个字认得,不可随便放过。每个字的一笔一画都不放过,近人费许多功夫在校勘学上,都因古人忽略一笔一画而已。眼到能养成好习惯,养成不苟且的人格。

口到是一句一句要念出来。口到是要念到烂熟背得出来。现在虽不提倡背书,但有几类的书,仍旧有熟读的必要:如心爱的诗歌,如精彩的文章,熟读多些,于自己的作品上也有良好的影响。念书时可以使我们格外明了每一句的构造,句中各部分的关系。有些书特别需要念出来,如好的小说和关于思想的书籍。

心到是每章每句每字意义如何?何以如是?这样用心考究。但是用心不是叫人枯坐冥想,是要靠外面的设备及思想的方法的帮助。要做到这一点,须要有几个条件:

   ()字典,辞典,参考书等等工具要完备。

   ()要做文法上的分析。用文法的知识,作文法上的分析,要懂得文法构造,方才懂得它的意义。

   ()有时要比较参考,有时要融会贯通,方能了解。不可但看字面。一个字往往有许多意义,读者容易搞错。 一字多义的词,往往需要通过比较上下文,或贯串全篇,才能懂。

 

   总之,读书要会疑,忽略过去,不会有问题,便没有进益。

   宋儒张载说:“读书先要会疑。于不疑处有疑,方是进矣。”他又说:“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又说:“学贵心悟,守旧无功。”

   宋儒程颐说:“学原于思。”

这样看起来,读书要求心到;不要怕疑难,只怕没有疑难。工具要完备,思想要精密就不怕疑难了。

现在要说手到。手到就是要劳动劳动你的贵手。读书单靠眼到,口到,心到,还不够的;必须还得自己动动手,才有所得。例如,翻查字典和参考书及做读书札记都是需要动手的。

手到的作用是非常显著的,发表是吸收知识和思想的绝妙方法。吸收进来的知识思想,无论是看书来的,或是听讲来的,都只是模糊零碎,都算不得我们自己的东西。自己必须做一番手脚,或做提要,或做说明,或做讨论,自己重新组织过,申叙过,用自己的语言记述过,——那种知识思想方才可算是你自己的了。

举一个“进化论”的例子。你也会说“进化”,他也会谈“进化”,但你对于“进化”这个观念的见解未必是很正确的,未必是很清楚的;也许只是一种“道听途说”,也许只是一种时髦的口号。这种知识算不得知识,更算不得是“你的”知识。假使你听了我这句话,不服气,今晚回去就去遍翻各种书籍,仔细研究进化论的科学上的根据:假使你翻了几天书之后,发愤动手,把你研究所得写成一篇读书札记;假使你真动手写了这么一篇“我为什么相信进化论?”的札记,

列举了:

()生物学上的证据;

()比较解剖学上的证据;

()比较胚胎学上的证据;

()地质学和古生物学上的证据;

()考古学上的证据;

()社会学和人类学上的证据。

到这个时候,你所有关于“进化论”的知识,经过了一番组织安排,经过了自己的去取叙述,这时候这些知识方才可算是你自己的了。所以我说,发表是吸收的利器;又可以说,手到是心到的法门

又举了一个标点的例子。我让顾颉刚先生标点姚际恒的《古今伪书考》。这部书是很薄的一本,我以为他一两个星期就可以标点完了。哪知顾先生一去半年,还不曾交卷。原来他于每条引的书,都去翻查原书,仔细校对,注明出处,注明原书卷第,注明删节之处。他动手半年之后,来对我说,《古今伪书考》不必付印了,他现在要编辑一部疑古的丛书,叫做“辨伪丛刊”。我很赞成他这个计划,让他去动手。他动手了一两年之后,更进步了,又超过那“辨伪丛刊”的计划了,他要自己创作了。他前年以来,对于中国古史,做了许多辨伪的文字;他眼前的成绩早已超过崔述了,更不要说姚际恒了。顾先生将来在中国史学界的贡献一定不可限量,但我们要知道他成功的最大原因是他的手到的工夫勤而且精。

我们可以说,没有动手不勤快而能读书的,没有手不到而能成学者的。

 

第二要讲什么叫“博”。

 

什么书都要读,就是博。古人说:“开卷有益”。所以说读书第一要精,第二要博。我们主张“博’’有两个意思:

第一,为了积累更多的背景知识,不可不博。

第二,为了个人取得更大的成就,不可不博。

  1. 为了积累更多的背景知识。

读一书而已,则不足以知一书。多读书,然后可以专读一书。

譬如,读《墨子》。到了近来,有人知道光学、几何学、力学、工程学等……,一看《墨子》,才知道其中有许多部分是必须用这些科学的知识方才能懂的。后来有人知道了伦理学、心理学……等,懂得《墨子》更多了。读别种书愈多,《墨子》愈懂得多。

    又如,读《诗经》。你若先读了北大出版的《歌谣周刊》,便觉得《诗经》好懂的多了;你若先读过社会学、人类学,你懂更多了;你若先读过文字学、古音韵学,你懂得更多了;你若读过考古学、比较宗教学等,你懂得的更多了。

你要想读佛家唯识宗的书吗?最好多读点伦理学、心理学、比较宗教学、变态心理学。

达尔文研究生物演变的现状,前后凡三十多年,积了无数材料,想不出一个简单贯串的说明。有一天他无意中读马尔萨斯的人口论,忽然大悟生存竞争的原则,于是得着物竞天择的道理,遂成一部破天荒的名著,给后世思想界打开一个新纪元。

所以要博学者,只是要加添参考的材料,要使我们读书时容易得“暗示”;遇着疑难时,东一个暗示,西一个暗示,就不至于呆读死书了。这叫做“致其知而后读”。

 

第二,为了个人取得更大的成就。

   两类读书人对社会的影响会很少,一类是精而不博,如只懂技术,其他一无所知;另一类是博而不精。

理想中的学者,既能博大,又能精深。精深的方面,是他的专门学问。博大的方面,是他的旁搜博览。博大要几乎无所不知,精深要几乎惟他独尊,无人能及。他用他的专门学问做中心,次及于直接相关的各种学问,次及于间接相关的各种学问,次及于不很相关的各种学问,以次及毫不相关的各种泛览。这样的学者,也有一比,比埃及的金字三角塔。那金字塔高四百八十英尺,底边各边长七百六十四英尺。塔的最高度代表最精深的专门学问;从此点以次递减,代表那旁收博览的各种相关或不相关的学问。塔底的面积代表博大的范围,精深的造诣,博大的同情心。这样的人,对社会是极有用的人才,对自己也能充分享受人生的趣味。宋儒程颢说的好:

须是大其心使开阔:譬如为九层之台,须大做脚始得。

博学正所以“大其心使开阔”,我曾把这番意思编成两句粗浅得口号,现在拿出来贡献给诸位朋友,作为读书得目标:

读书要如金字塔,

要能广大要能高。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91339-823661.html

上一篇:胡适的《藏晖室礼记》自序读后感
收藏 IP: 113.111.205.*| 热度|

3 方玉建 晏成和 zhsh8809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6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4 22:4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