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lylz2010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ilylz2010

博文

多角度理解“表象在黄河、根子在流域”

已有 11257 次阅读 2020-3-27 17:41 |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解读, 重要论述

   “表象在黄河,根子在流域”的论述,深入浅出地揭示了流域生态治理和高质量发展的复杂性、协同性和整体性。以下从资源、问题、生态、发展与管理等方面对这一论述做些多角度解读。

    一是资源角度揭示了流域资源的多样性。“表象在黄河,根子在流域”指出了流域内以水资源为基础的资源多样性。流域是指“由分水线所包围的河流集水区”,是分水线内集水面汇集形成水流(支流、干流)的自然地貌单元。这一单元内的降水、地表水、地下水、土壤水等形成的水资源,成为流域内基础性支撑资源。其次,以水资源为纽带,流域内分布着矿产、森林、农田、生物体等构成流域物质性资源,被人们所利用的时候承担着流域内物质生产的功能。再次,河流流经区域分布着大量的历史文化资源。如黄河文化,有生物化石、文明遗址、农耕文化等等不同的文化类别。因此,可以将流域资源定义为物质资源以及非物质资源2大类,体现了物质资源的多样性和非物质资源的多元性。

     二是问题角度揭示了流域生态问题的复杂性。“表象在黄河,根子在流域”指出河流水问题的根源来自流域,水问题的表象性体现导致流域水问题根源的复杂性。“表象在河流”的提出以黄河为例,一方面指出目前黄河流域存在水资源短缺、水环境污染、水生态系统退化、水沙关系失调、水资源利用效率低下等等复杂多样的水问题。就水少问题,黄河流域多年平均径流量580亿立方米,预计未来地表径流量大概率会衰减到460亿立方米。随着流域内城市用水、能源发展、工农业生产等对水资源需求的不断增加,流域面临的水少问题会越来越严重。另一方面,“根子在流域”深刻体现了不同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影响河流的水体健康,区域用水行为、用水政策、用水管理等因素导致了水问题的复杂性。如从用水方式看有供水、排水、管水等多重部门的多重影响。流域内各区域、上下游、左右岸社会经济发展与流域水问题相互交织、相互影响,体现了水问题的复杂性。

    三是生态角度揭示了流域生态保护的系统性。“表象在黄河,根子在流域”映射了流域内山、水、林、田、湖、草、城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生态保护要兼顾流域生态的不同组成要素,实施系统性生态保护。首先从组成要素看,流域生态保护不但要保护河流水体环境,更要重点治理从河流源头到尾闾的自然组成要素。仅从水源涵养要素看,冻土、林地、草地、湿地等不同生态要素形成河流源区相互影响、相互支撑的生态系统。上游水源涵养区生态保护是一个系统性工程。其次从流域水系看,流域内大大小小的河流(一、二级支流、干流)系统,构成脉络相通的流域水系,河流治理即水系治理;三是从流经区域看,上、中、下游生态保护是跨越不同区域的联动性系统工程。因此,流域生态保护体现了水系、区域、部门等诸多方面系统性。

    四是发展角度指出了流域高质量发展的准则性。“表象在黄河,根子在流域”在发展角度指出了沿黄省份要以高质量为发展准则,在产业选择、城镇布局、基础设施等领域坚持流域“一盘棋”的整体定位。流域是一种以河流为纽带的特殊类型经济区域,产业是发展动力,城镇为发展载体,形成由分水线包围的带状经济空间。黄河流域从源头到尾闾9省(区)形成了自然、经济、社会、文化整体性强、关联度高的带状经济空间。总书记指出沿黄省份要“宜水则水、宜山则山,宜粮则粮、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充分表明流域经济发展要严格遵循各省份所处不同段位的自然条件,确定高质量发展定位。如甘肃作为上游省份须承担“上游责任”,充分围绕黄河上游的本体定位,坚持依据流域特征、地域特色兼具的高质量发展准则。

五是管理角度指出流域治理的综合性。“表象在黄河”表明河道水体治理是流域治理的一个重要方面。对已形成的河流水问题,如黑臭水体问题,要采取针对河道水体的直接治理;从流域新老水问题交织的复杂性看,一方面治水的关键指向应该在流域、而不单是河流。另一方面,在措施上要基于水系脉络和社会经济发展规律,采取“山水林田湖草城”一盘棋的综合治理。

当前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已为国家重大战略,从宏观政策导向看,黄河流域生态保护重点强调要统筹好流域上下游、河流左右岸,实施“山-水-林-田-湖-草-城”系统治理和源头治理的综合性治理特征,在国家层面逐步体现了对“表象在黄河、根子在流域”这一形象论述的科学把握和积极应对。

(注:本文已在甘肃日报(2019-3-18)理论版刊出。)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610802-1225583.html

上一篇:体会文字的“归属性”
下一篇:黄河之滨,美在哪里
收藏 IP: 117.156.40.*| 热度|

10 杨正瓴 张学文 信忠保 王安良 宁利中 杨顺楷 郁志勇 苏德辰 刘炜 付小军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19 22:1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