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宇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ssg334 闲散之人,稗野之谈

博文

再谈“中国科学家该醒醒了”

已有 5510 次阅读 2012-5-8 14:37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创新, 思维, 技术, 文科生, 中国科学家

    就周博主的“中国的科学家该醒醒了”,笔者有过一面之词,幸运的是,当事人周博主也给予了回应 (详见笔者上篇博文)。笔者的观点很荣幸的被周先生冠以“官方态度”,而笔者自认为这是谬赞。笔者怎么可以代表官方呢?这不过是一个共识罢了,如果此番进一步讨论还是不能去说服旁人,那笔者就需要去学学高深的哲学,看看是什么思想造成了这样的看法。
 
    回顾一下,周博主认为中国科学家在做科学的时候,没有提出思维方法和思维态度,正如原文中说:科学网什么时候能尽量不像中国的文科生那样总谈“体会”,而多谈些科学的思维方法、研究方法的创意呢?如果能多发这样的文章,我们文科生就有条件从中吸取“学术营养”了。只可惜中国的“科学家伙”们至今无意于在思维方法、研究方法上进行理论的探索和创新,因为在他们看来,这些工作是只有“无用”从而“无聊”的哲学才会去做的,科学嘛只要做好实验,并对实验的结果进行数据的统计和整理就行了,至于理论有何意义哉?笔者读至此处大汗淋漓,倒不是心虚,而是想到“科研人士”在做文科的人眼中,竟是如此评价,大是触目惊心啊。
 
    笔者是好事之人,但不敢托大,在科学网中被诸位大家名宿打入左派定然是万万不能的。所以笔者啰嗦了一堆,旨在说明:其一,思维的创新是可遇不可求的,但科学中有太多现实问题需要解决,即使是不需要多少创新性的。所以,科学研究中,贡献应当是最重要的。其二,科学家虽然也叫“家”,但真的不能每天在家中熟读书经,所以有些事,科学家是不关心的。其三,笔者想说对于周先生向往的学术营养,笔者大感力不从心。因为,中国不但有很多原创的工作,还有很多出色出众的。其出发点之巧妙,引发人们思考之深刻,没有一些基础的硕士博士训练,还是没法参透的。所以笔者对这种不能有效吸收学术营养的表型表示惋惜。
 
    于是,啰嗦完毕,开始正文。反驳一下,笔者的表述不但和“官方”不同,而且是地地道道的“草根”一家之言。笔者不能深沉、高远的哲学理论,就不类比了,就说说笔者眼中的科学吧。科学,是描述现象、总结规律的学科。虽然技术的创新和发展对于科学理论、科技应用的发展至关重要,或者说是一个限速步骤,但是基于强大的技术,科学研究最终还是要描述现象和总结规律的。如果我们动态的来看这件事,就是科学发现带动技术创新,技术发展帮助科学发现。如果综合来看,科学研究和技术研究相辅相成,科学的发展不但带动,而且刺激了技术的进步和细化,现今的技术自然再次推动了科学的深入,深入的发现指导技术的再次腾飞,最后会归结到“造福人类”这一最终目标。所以,技术,是推动科研,最终造福人类的根本。总结一下,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笔者长篇累牍的玩绕口令,用意无非是:其一,科学和技术有相互推动的趋势,所以任何一方的推进都需要另一方达到一定的量变,所以必要的积累是值得的。好比测序技术问世多年,还是有诸多科学家专注于做各个物种的基因通测,意义在于上述的“描述现象”,这样的工作虽然枯燥,但对于医学和农业等的应用不可或缺。其二,虽然科学理论的提出需要有创新的系统的思维,但很多科学家专注于通过技术应用造福世人,他们没有必要也没有精力满足这一要求。例如,利用干细胞技术治疗病人的临床医生,他不需要做思维创新,他矜矜业业的做十年临床观察,就会“总结规律”,从而治愈更多的病人。
 
    周博主的回复中提到国人抱怨欧美技术先进而又不共享,意在说国人自己怎么不去创新出新的技术。此话不假,但这不是中国科学家仍在“沉睡”的原因,也不是他们没有提出思维方式的结果。首先,欧美研究所众多,科研企业林立。他们的科研过程中对技术的需求更为迫切,而且科技发展从工业革命开始就处于领先的,技不如人也无可厚非。其次,回到我国的现状,如今国内的科研对技术突破的需求不是很多大(平均),科学观察和发现是需要一定的积累的过程的,现在大量的学者、专家正在积累着这样的量变,重复着大量的工作。这些都是为进一步技术腾飞打基础。周博主期待的,估计是未来数十年后的科学网,我们会为此努力。最后,还是回到这个基调,有了现有的技术,我们手边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而且够做。尤其是一些疾病诱因的寻找和药物的临床试验,需要的时间要大于技术。不知是哪一位学术巨擘做通了自己所在的领域,这么急需创新出新的技术,用于应用领域?
 
    笔者还是努力一回,希望说明的是:科研工作中,思维的创新固然不可多得,但就学术积累和应用发展而言,踏实的观察、观测,记录、总结,检测、验证更加重要。如果以自己的思维强加于科研工作,那个满足希望的可能性不会太大,早早放弃吧。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620371-568526.html

上一篇:谈谈“中国科学家该醒了”
下一篇:议今年总决赛之笔者感悟
收藏 IP: 117.136.0.*| 热度|

5 王随继 陈安 王涛 周可真 贾伟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19 11:0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