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qs321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qs321

博文

大学的面子工程-全英语教学 精选

已有 13506 次阅读 2019-4-1 07:42 |系统分类:教学心得

 

大学的面子工程-全英语教学

 

刘庆生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最近有两件事涉及大学本科阶段专业课程的英语教学话题。一个在一所重点大学的工科专业学习的晚辈。在他进入大三时选择了学院的“全英语教学班”,满足了他的“好奇心”和“虚荣心”。这个孩子英语基础不错,自认为可以在这个“全英语班”取得满意成绩。然而,一个学期的“全英语专业学习”结果感觉比较吃力,学习效果并不理想,因为他的数理基础没有英语那样棒。据说这个“全英语教学班”是学院国际化教学的举措,学生们开始也认为能进入这个班似乎有点“自豪感”,然而结果并非同学们所愿,效果差强人意。据我了解在我国少数大学也曾经开设过这类“全英语教学班”,但是有的学校试行结果后认为并未达到预期目标而取消。

我的另一位晚辈学生在另外一所重点大学即将毕业。他的专业属于学校的龙头学科。这个专业的本科毕业设计中有一项内容(也许是指导教师自定的内容):安排学生在寒假期间翻译一篇与毕业设计题目相关的英文论文。我认为这个安排对于本科毕业设计学生的学术训练很有意义。我常说针对大多数大学生,至少应该在毕业前夕让他们接触专业英文文献,当然更早接触专业英文文献就要因人而异了。这位学生将他的中文翻译件和英文原文发我,希望听听我的意见。尽管我对材料专业内容不熟悉,但是我还是就中英文对科技内容的表达方式差异和他当面交流一次。这位学生选择了一篇全部由中国学者撰写的英文论文,这篇论文中出现很多超长句子就是我们一些非英语母语作者写作习惯。我与他主要讨论了这篇论文的题目和摘要翻译结果。我发现,作为一名英语成绩不错的大四学生,已经完成了全部专业课程学习,但是英文翻译依然存在不少问题。有的翻译内容虽然不是错误,但是中文读起来很是拗口。当然有的可能存在翻译错误。我告诉学生,当你读懂了英文原文意思后,一定要按照我们中国人的文字习惯表达方式翻译。这就是我们常说英文专业翻译质量不仅取决于英文水平,同时也与专业中文水平密切相关。我建议这位学生要抽时间先读几篇发表在中国科学、科学通报和专业刊物的中文论文,积累专业学术表达习惯用词。因为,国内专业权威刊物的编辑会对论文的文字表达提出较高要求。显然,尽管这位学生已经完成了专业课程学习,而且英语基础较好,但是要准确翻译一篇专业文献还存在一定差距,更何况专业英语的听力和交流。

上述两个案例都说明一个道理:我们大学的专业英语教学究竟该如何设置和实施?设置这种“全英语教学班”的初衷毋容置疑,是体现学校“国际化办学”的一个标志。然而,这种“全英语专业教学”效果为什么不尽人如意。因为,“全英语专业教学”在大学本科专业教学中似乎违背了专业英语教育的基本规律。当一个母语非英语国家的人学习英语的目的是“洋为中用”。因此,他们首先要深刻理解母语的专业表达习俗,那样才能将欧美国家先进的科学研究理念和成果“为我所用”。然而,现在一些大学开设的“全英语专业教学”课程却让学生直接接受英语的专业表达,估计对于多数学生难以适应。况且,在承担全英语专业教学中一些教师本身未必具有专业和英文教学两强的“资质”。这样勉强的全英语专业教学,教学效果自然不会如意,还可能削弱学生的专业学习质量。因此,我称这些大学开设的“全英语专业教学”属于“面子工程”。当然,这种“全英语专业教学”不同于一些学校开设的“专业英语课程”。据我所知,“专业英语课程”一般安排在专业课程结束之后,让一些英文较好老师通过专业英文文献解读方式,给学生讲解一点英语专业词汇及表达方式,这对于大四下学期的本科毕业设计同学们阅读英文文献很有帮助。

我无意全盘否定少数重点大学本科生学习期间的全英语教学。但是一定要依据实际因材施教,量力而行,妥善安排。我们有的重点大学让一些具有天赋学生在专业学习开始(甚至更早)进入实验室,开始科学研究理当支持。这些学生自然会提前介入英语专业学习,有助于他们用英文在国际专业学术刊物发表科学研究成果。其实,在欧美的研究型大学普遍重视大学本科生的科学研究,据说在这些大学的教学管理部门会设置“本科生科学研究”管理机构。例如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本科生研究机会计划(Undergraduate Research Opportunity Programme -UROP)和普林斯顿大学的大学生暑期研究经历项目(Princeton Summer Undergraduate Research Experience-PSURE)。国内一些大学也设置有本科生科学研究项目,例如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大学生基础科研训练计划。这些本科生科学研究项目一定会不同程度涉及专业英语学习。因此,我认为,通过科学研究让学生顺其自然地学习英语符合大学专业教学的基本规律和实际。

2019210日初稿,201941日完成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673617-1170793.html

上一篇:中国式大学科学评价
下一篇:大学的“智商”和“情商”
收藏 IP: 111.175.50.*| 热度|

45 高友鹤 郑永军 冯大诚 周健 张拥军 李哲林 韩玉芬 陈赟 武夷山 郭战胜 尤明庆 梁洪泽 柳林涛 苏德辰 胡新露 安海龙 李毅伟 石磊 姬扬 王安良 郭泽坤 苏力宏 徐耀 季丹 朱志敏 王启云 周肇俊 黄永义 陈万浩 汪晓军 杨正瓴 虞左俊 李东风 王从彦 冯兆东 杨顺楷 曹俊兴 刘钢 史晓雷 张骥 郁志勇 zjzhaokeqin chenhuansheng liyou1983 wgq3867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8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0 00:3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