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Liblog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XLiblog

博文

与师生谈学习门径11:阅读策略2 精选

已有 12781 次阅读 2013-2-13 16:16 |系统分类:教学心得

学:学生,教:教师,李:李晓榕。

学:精读有什么窍门?

李:精读十分重要。《林语堂自传》说:“我读书极少,不过我相信我读一本书得益比别人读十本的为多,如果那特别的著者与我有相近的观念。由是我用心吸收其著作,不久便似潜生根蒂于我内心了。”无独有偶,美国国家科学奖得主、著名女数学家KarenUhleneck也说,我读过的文章并不多,但我从每篇读过的文章中学到了很多。我觉得,

精读要旨:积极、主动、批判。

    要积极猜测、预期后面的内容,力争把握主题、透彻理解,寻找广泛联系。举例来说,定常系统、平稳过程、稳态响应、齐次方程等,它们形态各异,但本质相通,都是本质特性不随时间而变化。有意识地围绕主题而阅读,效果好得多。要想理解更上一层楼,就要以意逆志,弄清作者的推理思路。近年来,我精读文献时,会按作者的思路,画“思路图”,就是记下推理思路的关键词序列。最近看到《TheBuzan Study Skills Handbook》(《博赞学习技巧》),其中的“思维导图”似乎更好,因为还用上了图像、颜色等。
    主动就是要开动脑筋,不被动接受。主动学习是波利亚所说的学习三原则之首,是美国著名哲学家、教育家杜威(JohnDewey)提出的。常说精读要眼到、口到、心到、手到。胡适在《为什么读书》中说,眼到是个个字认得,不随便放过;口到是一句一句念出来;心到是用心考究每章每句每字意义如何,何以如此;手到是动手做札记、翻查工具书和参考书。主动阅读基本上就是“心到”。主动就会多提问:该问题是否真的存在?是否值得考虑?其种类、性质如何?为何如此界定、描述问题?关键安在?主要困难何在?这是“知其所以然”的重要内容。新处何在?何处可用?可否改进?是否值得借鉴或效法?要货比三家,多做横向和纵向对比。横向对比就是与其它相关文章对比,纵向对比主要指前后对比。莱布尼兹说:比较同一个量的两个不同表达式,可解出一个未知量;比较同一结果的两种不同推导,可找到一种新方法。(In comparing two different expressions of thesame quantity, you may find an unknown; in comparing two different derivationsof the same result, you may find a new method.)
    批判性阅读就是多质疑:为何必需?为何如此?对不清楚之处应仔细审查,不轻易放过。批判性阅读好处很多,前面讨论了不少。还有,要换位思考:在此情况下,我会怎么办?这类问题会极大地深化理解。

教:波利亚所说的学习三原则的其他两个原则是什么呢?

李:最佳动机(bestmotivation)和阶段递进(consecutivephases)。最佳动机说,动机强烈就会学好,这很有道理,与前面说的兴趣驱动不谋而合。带着明确的目的去阅读效果极佳。比如,可以计划在读后写个综述或做个报告。前面说的以卖促学也是一例。做一个课题时,不该只完成它,还要趁机去学相关的知识,补相关的基础,这种学以致用的学习,效果特佳。“阶段递进”指学习是个由感觉、探索到概念、形式化,再到吸收消化思想的递进过程。朱熹的门人所总结的“朱子读书法六条”更全面:居敬(收心认真)持志(怀抱志向),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泳(沉浸玩味),切己(切合自身)体察,著紧用力(抓紧努力)。

教:阅读时有一个疑问,是应该停下来先把这个问题搞清楚呢,还是应该先读完,再返回来把它搞清呢?

李:这取决于你的认真程度。如果想认真钻研或该问题特别重要或有意思,前一方法较好,这样容易形成自己的观点,但需花大功夫。对该问题,作者后来也许有所论述,如果不先多想想,就可能被作者牵着鼻子走。在其他多数情况下,为了提高阅读效率,最好先读完,再返回来把问题搞清,以免打断阅读思路。精读时切莫放过不清楚之处,应做记号,并记下想法。第一次接触时的反应很重要,那时的想法往往很有价值,而且是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好比初来乍到一个地方,感觉敏锐,触目惊心,久而久之,就麻木了、习以为常了。

学:有人说,阅读不同书的次序很重要,阅读一本书,次序也有讲究。

李:对于一个领域,最好先读一本好教科书,掌握领域的基础和常识,再读专著。一本书或一篇文章的阅读顺序一般应该是: 先提要、引言、概论等,次主体,最后回到提要、结论。精读时,不要一上手就一页页地读, 应先总览,即浏览、翻阅、略读各节的子标题、小结、图表和其他醒目之处,它们往往最重要。总览好处不少:既便于把握整体,避免见树不见林,又得以首先突出重点,在细读时这些重点还会得到温习。注意,总览是大踏步地跳读,它比泛读更粗得多。总览一本几百页的书,一般最多只要几十分钟即可。对于精读读物,有些人不宜先泛读,因为泛读后,就不愿再精读了。这有种种原因,比如不再好奇了。
    有人提出精读典范著作的“五步法”:一浏览:总览跳读,粗知大意。二提问:提出疑问,积极思考。三细读:认真阅读,加深理解。四复述:求取答案,复述要旨。五复习:巩固所学,牢记要点。该法相当有理,但对“总结”重视不够。在此,我想强调

掩卷而思,别出机杼,提要钩玄。

开卷有益不够,还要掩卷而思,既思其然,更思其所以然,想想它是怎么回事,主旨是什么。不用花太多时间,就会大有收获。吃菜不嚼不够味,读书不想不知意。读了一篇好文章、一本好书而不思考,是极大的浪费。这与谈研究策略时所说的回顾,一脉相通。
    至于提要钩玄,应设法别出机杼,从不同的角度,基于另一种组织结构,用自己的语言总结要旨。我从读大学、研究生时开始养成一个习惯:学完一门重要课程后,就用另一个不同结构总结一下。如果所学的原结构是纵向的,新结构就可以是横向的。顺着原结构走,不容易问“为什么”。按新结构走,就容易多了。新结构提供新视角,促使重新审定、理顺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原来有一种联系,现在换一个角度,就可能看得更清。比如说,方法A应该摆在哪里?它跟方法B有什么联系?还会发现不少空白。所以,这虽然费神,但大有裨益,即便所用结构不如原结构,也是如此。这是我自然而然得出的,不过难免与人不谋而合。人人都应总结自己的方法。




正在出的博文系列:

与师生谈现代化之弊

1:崛起的代价                                                


与师生漫谈科研

1:我有科研之才吗?                                            2:我该做科研吗?

3:逻辑推理的作用                                              4:人生价值

5:生命的延续                                                  


已出博文系列:

与师生谈科学之弊

1:线式因果思维1                                               2:线式因果思维2

3:线式因果思维3                                               4:螺环之奇妙

5:幻化的因果                                                  6:不牢靠的因果推理

7:分析还原病                                                  8:还原论教条

9:基因未必基因                                                10:割根裂本

11:强拆硬分                                                   12:科学的领地

13:科学的致命伤                                               14:科学的致命伤2

15:逻辑之可错                                                 16:逻辑可错之源

17:“脚踏实地”的逻辑?                                       18:逻辑:真理焉?宗教焉?

19:想不清原理                                                 20:想不清原理2

21:逻辑教的改革                                               22:逻辑教的改革2

23:精确性的终结                                               24:科学哲学

25:务外逐物                                                   26:科学六弊

27:科学之弊总结


与师生谈科研选题:

1:科研的战略、战术和战斗力                                    2:选题三准则:趋喜避厌

3:选题三准则:如何培养兴趣                                    4:选题三准则:择重舍轻,扬长避短

5:得题之关键                                                  6:如何应对新潮

7:选题四建议                                                  8:总结:选题好比找对象


与师生谈研究策略:

1:科研四要素                                                  2:突出重围的法门

3:人人信之而善忘的黄金法则                                    4:孤胆方是英雄,独创才有真才

5:大道至简,科学之魄                                          6:弃繁就简

7:以特制胜                                                    8:综括

9:反行众道,改形换状                                          10:迷雾中的灯塔

11:技穷时的上策                                               12:驾驭时间之术1

13:驾驭时间之术2                                              14:保质增产之法

15:类比、联想、猜测、推证                                     16:评估

17:总结与回顾


与师生谈学习门径:

1:广度与深度                                                  2:增加深度的窍门1 

3:增加深度的窍门2                                             4:增加深度的窍门3

5:增加深度的窍门4                                             6:增加深度的窍门5

7:增加深度的窍门6                                             8:如何培养直觉和想象力?

9:基础不好,死路一条?                                        10:阅读策略1

11:阅读策略2                                                  12:博览之术

13:增强记忆1                                                  14:增强记忆2

15:如何听讲                                                   16:最佳捷径


与师生谈科研输出:

1:论文写作五要点                                              2:论文的结构、条理和语言

3:标题、摘要、引言、结论                                      4:作学术报告四建议

5:与编审人员打交道


与师生谈科研道德:

1:何谓弄虚作假                                                2:何谓剽窃?

3:何谓自我剽窃?                                              4:版权

5:谁该当作者?                                                6:署名顺序怎么定?

7:其他学术不当行为                                            8:总结



导师与学生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687793-661585.html

上一篇:与师生谈学习门径10:阅读策略1
下一篇:与师生谈学习门径12:博览之术
收藏 IP: 117.32.153.*| 热度|

23 高绪仁 孙学军 张自锋 王庭 黄寿光 王晶苑 苏盛 贺乐 陈筝 王迪 刘丽华 刘桂秋 唐常杰 陆泽橼 罗春元 张庚宇 张波 高建国 张海权 anran123 ahsys qznuliws cccy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5 21:5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