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mexx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smexx

博文

科学思维系列讲座简报第三期:由现象到概念的抽象思维

已有 4943 次阅读 2012-9-22 21:35 |个人分类:思维技术|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思维, 讲座

编者按:由渭南市中小企业促进局主办,渭南市中小企业协会、渭南市中小企业协会现代企业科学思维决策分会、渭南市中小企业服务中心承办的渭南市中小企业大讲堂科学思维系列讲座开讲以来,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为了帮助大家学习好、掌握好、运用好科学思维相关知识,我们决定编写渭南市中小企业大讲堂科学思维系列讲座简报进行内部交流。希望各位会员踊跃投稿。

 

由现象到概念的抽象思维

 

一、事物外部存在的现象

什么是物?客观的、没有人参与的存在是物。

什么是事?客观的、有人参与的存在是事。

事物都是可以被人感觉到的。这种感觉都是对外部的接触,但是,我们并不清楚它们是怎么形成的。所以,一切对事物的接触,我们得到的只是对象表象的显现——现象。

二、事物的本质

接触了事物的现象之后,人们要进一步了解事物的本质。本质就是内在的联系。认识本质就是要了解事物的内部联系、机制、制因(造成)和规律。

怎么样得到本质?对于某一件事,需要舍弃表象抽象其本质;对于许多件事,需要舍弃它们的不同点,抽象出其共同点。

那么,怎样进行抽象?这就得靠思维。

三、对本质的探索和认识——思维

思维是人认知的高级(理性)手段和阶段;思维是对事物经过抽象,间接综合反映的活动(结构)和过程(线性);思维是在感觉之后,伴随着注意,运用内符语言,通过想象、理解和逻辑,对对象加工产生新意的意识可控制过程。

◆思维表现形式(从外部来看待思维):

1、无意识的酝酿。

2、有意识的设计和考虑。

3、美感和顿悟的刺激与促成。

◆通过思维实践知道的途径

1、由不知到知道。通过推理等方法,“如果……就可……”。推理的功能就是由已知获得未知将不知变为所知。

2、由知一到知多。用联想、发散和想象等方法。从多种可能中获得新知。

3、由知多到知高。这个过程需要概括的方法和能力。概括就是对象抽象的意义进行具体的涵盖,或者对不同对象抽取它们的共同点,而形成新的定义。

四、思维所得到的概念

概念指事物的内容和意义。意义就是对对象内部结构及因果关系范围和程度的理解。具体包括:语符称谓,本质定义和外延所指。

1、如何称谓。称谓是语符载体,就是我们常说的“叫做是什么”。

2、如何定义。就是事物的本质,也可以理解成“什么意思”。

3、所指为何物。外延所指,是些什么物象。

概念的定义(内涵)和所指(外延)呈反比关系。内涵设定越多所指对象越少。

五、概念

概念是知识的相对形成。知识是人认识的阶段性总结;也指知道、认为和理解的程度。概念是抽象的功能和概括的结果产生的。正是有了抽象和概括,才有了人类高级态的出现。

◆概念是对事物本质内容思维的形式和结果。是认知的结晶,也是认识的中介。其关系为:

思维→概念→思维

概念→思维→概念。

◆概念是一种体系

全同关系、上属关系、下属关系、交叉关系和全异关系。

◆概念的分类

1、狭义概念。是指具体意义内容。

2、广义概念。分别指各自的领域、系统、方面、专业等方面的内容。

3、静态概念。只是即时认识程度的内容。

4、动态概念。可以理解到发展趋势的内容。

◆概念的特点

1、社会性。是在人与人之间产生的。

2、间接性。不是事物本身,是由表象通过抽象和概括产生。

3、概括性。把意义提到恰当的位置。

4、含义性。对内容的界定;不能超出某种范围。

5、传递性。人与人之间可以扩散。

◆概念的功能

1、相对稳定,人的共识。

2、与时俱解,可释新意;

3、即是(思维)原料,又是(思维)工具。

 

总之,概念的意义是理解等思维能力作用的结果;这种思维能力是对哲学认识(由存在到意识)能力的超越,它并不单单是由存在到意识(观念),而主要是在意识观念)内部(虚拟空间),通过在表象与表象、表象与概念、概念与概念之间进行加工。这就是思维超越哲学的地方。

客观事物都是有,概念的意义才是无。真是“物无隐貌,神有遁心”(《文心雕龙》作者刘勰语)。

概念的形成,完全是人的抽象思维的作用;反过来,人们的抽象思维又多是通过运用概念及其意义而展开的。需要明确的是,抽象思维并不等于逻辑思维;抽象思维包括逻辑思维,逻辑思维是抽象思维中最成熟最规范的部分。

 

渭南市中小企业协会现代企业科学思维决策分会  201271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693043-615855.html

上一篇:科学思维系列讲座简报第二期:由物象到意象的形象思维
下一篇:科学思维系列讲座简报第四期:由经验思维走向科学思维
收藏 IP: 124.115.76.*|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6 00:5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