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ushuijiaxiang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iushuijiaxiang

博文

佛陀的秘密

已有 2839 次阅读 2020-3-7 21:16 |个人分类:禅心静语|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生命的意义究竟是什么?时间真的存在吗?如何才能获得永恒的幸福?

这些横亘古今的终极问题真的有答案吗?

sunrise3.jpg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两千多年前,这些问题也同样困扰着一位印度王子——悉达多。悉达多出身婆罗门,地位尊显,且聪慧过人,八岁就开始学习各种知识。

然而,尽管身边所有的人都很喜欢他,但他自己心中的苦闷却一日胜似一日。他清楚地知道,无论一个人拥有多大的权力、财富,多精致的容颜,终难逃生老病死。如何才能寻找到“永恒之我”(“本我”或叫“一我”,与“自我”或叫“小我”相对),获得永恒的幸福呢?

弃绝自我

这是悉达多跟随苦修者学习后采用的方法。既然一切烦恼和痛苦都来源于“自我”,那么弃绝自我,或者叫“杀死”自我,岂不是回归本我最便捷的途径。自我不复存在,本我自然会显现出来。

这是一条很艰难的路。苦修者穿着破烂,经常忍饥挨饿。一段时间后,悉达多已经能变成石头、变成树、变成飞鸟。当然,这只是一种比喻,都是指短暂地忘却自我。然而,一旦回归自我,烦恼和痛苦便接踵而来,就好像你通过各种努力终于抵达湖水中的旋涡,虽然在旋涡中心可以获得短暂的平静,但一旦旋涡停止,汹涌的潮水就会瞬间将你吞没。

悉达多痛苦不已,他知道,通过苦修、斋戒短暂地忘却自我与酒鬼借助酒精来麻痹自我并没有本质区别,这条路无法到达他想要的“道”。

进而他发现自己之前的苦修是多么愚蠢:一个人怎么可能用自我来放下自我呢?

一次,他因缘际会见到了佛陀(觉悟者,或叫悟道之人)。佛陀的说法是那样完满、圆融无碍,但悉达多看不见佛陀的秘密——佛陀是如何成为佛陀的。佛陀的宣讲有万千法门,但佛陀自己是如何悟道的,他不得而知,于是他决定去找寻自己的秘密。

悉达多与佛陀的相遇其实是一个隐喻。佛陀本名乔达摩·悉达多,其实就是悉达多自己,只不多此时的悉达多尚未开悟,因此见到自己却认不出自己。这里的相遇也就暗示他终将明心见性、见性成佛。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认识自我

既然弃绝自我不可行,那么何不先好好地认识自我呢?也许了解了自我之后,就能放下自我,回归本我。

认清这一点后,悉达多一反苦修之道,决定去体验声色犬马的世俗生活。他先后跟随名妓学习爱情的艺术,跟随商人经商,去满足“自我”所想要的名利权色。他冷眼旁观地看待这些世俗之人,将一切当作游戏,觉得经过苦修的自己,掌握了思考、等待、斋戒的自己高高在上,睥睨万物。然而,在此过程中他渐渐迷失了自我,沦为他曾经蔑视的世俗之人。

在世俗生活中的游历形骸最后换来的却是厌恶、空虚、绝望,悉达多愈加痛苦,想结束自己的生命。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唤醒本我

所谓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就在悉达多在河边想要了断自我时,一声“唵”唤醒了他。这一刻,他知道自己原来可以摆脱过去,终结自我憎恨,自由新生。

一念觉,众生是佛;一念迷,佛是众生。自我层面上发生的一切都于本我无损,就像白云一样,无论其如何千变万化,都丝毫影响不到天空;就像情绪一般,无论自我如何喜怒哀乐,本我都如如不动。这也是悉达多在沉迷红尘、绝望之极后突然领悟到的。

说来诡异,一声“唵”如何能唤醒一个“将死之人”?其实,这声“唵”,就是本我的苏醒,是他心中一直对本我的不断追寻。即使身处红尘中、迷失自我时,这种追寻也从未停止,只是被埋藏在了心灵深处,静待时机苏醒。

之后,他在河边遇到了一位曾经渡过他的船夫(也是一名觉悟者),在船夫的指导下悉达多开始向河水学习。

渐渐地,悉达多可以从河水中听见各种声音,喜与悲、善与恶、笑与哀之声,最后他所听到的所有声音都合为一体,他不再听到哀,听到笑……

原文这样写道:

当他的灵魂不再执念于一种声音,自我不再被占据,而是倾听一切,倾听整体和统一时,这伟大的交响,凝成了一个字,这个字是“唵”,意为圆满。

至此,悉达多终于证悟得“道”,与佛陀一样,拥有了自己的“秘密”。

从弃绝自我到认识自我,再到唤醒本我,这就是悉达多走过的觉醒之旅。

然而,佛陀悟道的秘密到底是什么?

其实就两个字——破执。

我们一生都在执着于某些事物,比如名、利、权、色。知识分子执着于追求真理,苦修之人执着于悟道,这与世俗之人执着于声色犬马其实并没有根本区别,甚至,执着于执着本身也是一种执着。

破执,就是要破除分别心。三祖僧璨所著《信心铭》中,起句便是“至道无难,唯嫌拣择;但莫憎爱,洞然明白”。这里的“拣择”,就是分别心。

《庄子·知北游》中,东郭子问于庄子曰:“所谓道,恶乎在?”庄子曰:“无所不在。”东郭子曰:“期而后可。”庄子曰:“在蝼蚁。”曰:“何其下邪?”曰:“在稊稗。”曰:“何其愈下邪?”曰:“在瓦甓。”曰:“何其愈甚邪?”曰:“在屎溺。”东郭子不应。

(东郭子向庄子请教说:“所谓‘道’,在哪里呢?”

庄子说:“无所不在。”

东郭子说:“一定要指出具体的地方才行。”

庄子说:“在蝼蛄蚂蚁之中。”

问说:“为什么在这么卑下的地方呀?”

回答说:“在稊稗里面。”

问说:“怎么更卑下了呢?”

回答说:“在砖头瓦片中。”

问说:“怎么越说越不着边际了?”

回答说:“在屎尿中。”

东郭子再也不出声了。)

道在屎溺,同庄周梦蝶一样,那么到底是庄周梦蝶,还是蝶梦庄周?其实,对本我而言,庄周就是蝴蝶,蝴蝶就是庄周,并无分别。自我非要分别,便生出了各种烦恼。事实上,烦恼就是菩提(智慧),六祖惠能有禅诗道: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有自我才需要自信,一个人最根本的自信来自于习得完备的知识体系以及强大的自学能力,并且能运用这些知识来解决自己遇到的问题。

人(自我)的自信来自于知识和能力,那佛(本我)的自信呢?佛还需要自信吗?人的神,才对人起作用;神的神,还神吗?哈哈哈

那么成佛(悟道)后人会发生什么神奇的变化吗?真的可以像达摩祖师那样一苇渡江,或者步步莲花?

其实,一苇渡江、步步莲花只不过是比喻悟道后的妙不可言。悟道之人,仍然是该吃饭吃饭,该睡觉睡觉,行立坐卧皆与常人无异。

禅宗里有一则公案:

有源律师来问:“和尚修道还用功否?”

师曰:“用功。”

曰:“如何用功?”

师曰:“饥来吃饭,困来即眠。”

曰:“一切人总如是同师用功否?”

师曰:“不同。”

曰:“何故不同?”

师曰:“他吃饭时不肯吃饭,百种须索;睡时不肯睡,千般计较,所以不同也。” 律师杜口。

吃饭,只是吃饭;睡觉,只是睡觉。看,只是看。

从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到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再到看山仍是山、看水仍是水;从见自己、见天地,到见众生,其道一也。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心无挂碍,则无有恐怖。

那么我们回到最开始的三个终极问题。

时间真的存在吗?

22.jpg

对于自我而言,时间当然是存在的,存在于春夏秋冬的四季轮换之中,存在于生老病死的轮回之中,存在于一念又一念的接续之中。

然而,对于本我而言,时间却是不存在的。在念头与念头之间的间隙处,请问你是谁?

没有了自我,时间也就没有依存之所在。试想,宇宙大爆炸之前,时间何曾存在?万物混沌之处,时间何曾存在?婴儿茫然无我,时间何曾存在?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自我呢?因为你需要通过自我的意识来感知本我的存在,自我指向本我,就像指向月亮的手指一样。只不过,世人只看见手指,却忽视了其所指的月亮。

自我就像一朵浪花,它本来就是河流的一部分,不论它如何激荡飞舞。只不过,有时候它自己忘记了!很多人都沉迷于云朵,却忘记了天空;沉迷于情绪,却忘记了心;沉迷于浪花,却忘记了河流。

没有了自我,你就是山川河流、日月星辰、草木虫鱼,你就是我,那你如何还能不爱他人呢?你如何还能不爱这个世界呢?你,就是世界呀!

如何获得永远的幸福?

51.jpg

既然对于本我而言,时间不复存在,那么何谈永远。难道,幸福不是一直在你身边吗?此时此刻,到底是谁,在阻挡你获得幸福?

人人都说要寻找幸福。其实,幸福哪里是找到的,不找,就到了。

最后一个终极问题,生命的意义究竟是什么?相信你已经有了答案。

参考文献:

赫尔曼·黑塞,《悉达多》,天津人民出版社,2017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9%87%8A%E8%BF%A6%E7%89%9F%E5%B0%BC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697786-1222303.html

上一篇:迎新春
下一篇:空留
收藏 IP: 47.56.115.*| 热度|

1 刁承泰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全部作者的精选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1 00:2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