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insu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jinsu

博文

我们脆弱的文化——从某星退出春晚谈起

已有 2925 次阅读 2013-1-18 22:36 |系统分类:生活其它| 文化

我们脆弱的文化——从某星退出春晚谈起

 

 

按:学校刚放假,写的一个文章已投稿,祈祷好运。今天比较吸引眼球的一条新闻就是赵某某退出春晚了。就作为放假的一种消遣,在科网写个“小评”,权当作为语文能力提高的练笔,笔总是要练的啊,也符合科网的热点话题——语文,呵呵。

 

      赵在红火一时中被冠以艺术家的称号,不过偶个人的感觉是,赵的水平应该还谈不上艺术的造诣多高。艺术至少应该可以读出生命的本真。就历史的角度讲,赵的走红与小品的成就仅仅是一种简单的民间文化现象。在民间,与赵类似的人才大有人在,其实每个地方都有各自地方特色的怪才,这是历史中从来就存在的现象,不足为奇。例如,我们陕北就有一些天生会唱一腔清亮民歌的艺人或者随口吟唱风趣秧歌的伞头手。要我说,赵退就退了头脑清醒的人也没必要啧啧的遗憾,央视更没必要矫情的说一堆废话。食人间烟火的人的都不是神。再说赵的底牌未必能见得了光,早就应该趁身体原因完全退出,如此做未必是件坏事。明白人都清楚任何事情都有个轮回,该结束是就结束,用佛家的话讲这就称作智慧。春晚离开谁都照样办的红火,地球离开谁都照样转,历史从来就是这样的。没有必要矫情地把某个人神话。

    对赵退出这种矫情的遗憾,也许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我们当下社会文化的脆弱。鸦片战争之后,经过新文化运动、文革等前后的折腾,中华文化本来的构架被糟践的一塌糊涂或被人们慢慢遗忘,在毛时代可以通过洗脑强行推出红色文化,然而随着时代进步和世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那套红色的东西现在根本就是一种摆设。旧的传统文化被肢解,而真正的现代意义上的文化框架还没能建立起来,于是中华大地上盛行盲流、庸俗文化。吃五谷的普通人总会在自觉或不自觉中需要一种精神的粮食,尽管普通人可能不会像文人一样用“精神粮食”这样雅致的提法,可是需求总是客观存在的。随着改革开放后政治环境的相对宽松加上电视媒介在90年代后期的快速发展,赵的那种大众乡土型幽默风格正是迎合了这种苍白的精神需求。而在改革开放这段文化空白潮流中兴起的这种现象,恰恰折射了无数普通百姓精神的苍白和急切的诉求。在中国这种从来都不缺观众的国情下,迅速产生一种共鸣,从而使得一个农民红遍大江南北。从文化史的意义上说,赵的这种现象或会成为一个时代的符号,更是一种脆弱的符号。一个有正常文化生态的社会,怎可能偌大的春晚离开某一个人,就会激起无限的关注呢?是人们的审美文化的能力太单一、世俗,还是赵出演小品的艺术力量太具有感染性?这值得我们思考。一个健康的文化生态应该至少具有多元性,开放性,高雅世俗共存。那么我们最需要的精神文化在哪里呢,其实作为一个理科生懂的理论非常少,读的好书也不多,无论是西方的东西还是东方的精髓,只是希望某一天我们这块土地上不再刻意造神了,让每一个人都回归到正常人的角色,回归一种正常的多元开放文化。但就这点愿望可能也是幻想,呵呵。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710922-654496.html

上一篇:恋的决意
收藏 IP: 123.138.79.*| 热度|

1 黄晓磊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19 14:2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