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物虽多,其治一也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nli2233 公共政策、公共管理、技术创新

博文

中国在R&D上的投入严重不足吗? 精选

已有 13657 次阅读 2009-7-14 05:19 |个人分类:科学政策|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从科研人员的角度看,国家对研究与发展(R&D)的投入当然是多多益善了。他们的理由是非常充分、非常堂皇的:技术进步是经济发展的最根本的动力,这是被发达国家的实证研究所证明了的。

 

从政府的角度看,在分配资源的时候,则要考虑全局的发展战略。毕竟科技对经济的促进作用是需要在一个长期的尺度下才能体现出来。而作为当政者,既要估计长远发展,也要顾及短期各项工作的平衡。要在长期和短期投入方面掌握好一个平衡点,把握好一个度,并不容易。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R&D上的投入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处于一个比较低的水平上,全国R&D投入占GDP的百分比一度跌至0.5%。这个比较低的R&D投资水平发生在1980年代后期到1990年代中期。要说那个时期国家不重视科学技术,那也冤枉了政府。那段时间,科技系统一直在国家的优先战略之中。国家搞了科技体制改革,搞了863计划,还搞了一个关于加速科技进步的决定。当时的R&D投入水平低,可能的原因包括:其一,国家税收不足,当年的税收约占GDP10%(现在是20%左右),政府能支配的钱不够多;其二,国家技术改造、重大设备重大技术引进上花了很多钱。这也不能怪政府,毕竟那个时候考国内科学研究的成果不如引进技术来得立竿见影;其三,农业上花了很多钱,那个时候粮食增产以养活全国人民是个大问题。记得当年的总理曾经表达过这样的意思,他说科技要GDP1.5%,教育要4%,剩下的5.5%就不够花了。

 

国家对科技投入大幅度增加始于1990年代末期,经过10余年的努力,现在全国对R&D的投入占GDP的比例,已经接近了1.5%。这固然有科技界人士不断呼吁的功劳,但更加根本的,还是政府手里有了钱,可以有更多的回旋余地了。不过,科技界人士还是在不断地呼吁,说发达国家的这个比例都到了2.8%,日本超过了3.0%,我们就算到了1.5%,也没有什么好高兴的,国家还是要大力加强对R&D的投入才对。

 

只要国家有多余的钱,增加对R&D的投入总归是好事情。就算其好处不能立竿见影,也会在一个长远的时间内慢慢显现出来。不过,现在国内的R&D投入强度已经不能再说是严重不足了。很多人依然认为严重不足,那可能是80年代末那段时间国家欠账太多造成的后遗症。

 

为什么说现在国家对R&D的投入水平还可以呢,这是一个横向比较的结论。从各国对于研究与开发活动的投入看,不同发展阶段的国家表现有所差别。一般而言,随着国家富裕程度的提高,R&D投入的强度(R&D经费占GDP的比例)也趋向于增加。穷国的R&D强度一般比富国要低。下面是一个R&D 投入占GDP的份额与人均国民收入之间关系的散点图(2004年数据)。从图中可以看到,二者之间大致存在着一个线性相关的联系。人均收入越高的国家或者地区,其R&D投资的强度也较高。线性回归直线则区分了不同国家或地区的发展战略:位于直线上方的国家和地区更为强调通过R&D达到经济增长的目标。这是因为,它们R&D投入强度超过了平均水平。的这些经济体包括印度,巴西、中国、俄国、韩国、台湾、日本、芬兰和以色列。当然,这只是一个简单的图示,要揭示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战略,还需要更详细的分析与论证。

 



 

不过,这个图至少告诉我们,中国的R&D投入强度,跟我们的经济发展水平,至少还是大致相吻合的。我个人认为,目前国家在R&D上的投资,总量已经比较可观了。国内科技管理部门的重点,应该是在保住总量、并力争这个总量与GDP同步增长的同时,在投资结构上狠下功夫。比如,我们R&D投入的优先领域的选取是否符合世界科技发展的潮流,我们的R&D经费管理是否规范,我们的R&D投入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开发三方面是否保有一个合理的比例分配,我们的科技管理体制是否有利于创新成果的出现,等等等等。

 

一个不重视科技的国家是没有明天的,这话很对。但是,光重视还不够,只有当一个国家拥有了一个健康的科技体制的时候,这个国家的未来发展才是可持续的,这个国家才能把握明天。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71485-243405.html

上一篇:认识SCI,用好SCI
下一篇:科学发展和技术进步的进程是可以规划的吗?
收藏 IP: .*| 热度|

19 傅蕴德 李侠 武夷山 杨玲 李小文 刘玉平 艾云灿 向峥嵘 刘进平 肖重发 王永晖 吴飞鹏 杨秀海 刘立 罗晓敏 苗元华 李学宽 侯振宇 liuyuzhou

发表评论 评论 (1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6 02:3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