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出版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haodl 西安交通大学期刊中心赵大良:不求改变现实,但求面向未来,未来给我带来愉悦,也许会给现实带来希望!

博文

我对稿件的三点修改 精选

已有 11286 次阅读 2012-2-17 14:32 |个人分类:编辑出版|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论文, 写作, 技巧, 教科书, 换位思考

   科技论文写作,是一个常谈不败的话题,可是一代一代的作者,总是要老生常谈。常规的论文写作教材和课程,一直是开设不断。我认为“不是作者不懂写作而是没有掌握论文写作的核心”,我为了尽一份力,写了一本《科研论文写作新解——以主编和审稿人的视角》。但是,在交流中作者关注的总是书中的一些“具体的技巧”。有一位作者,开口就说明:赵老师,我卖了你的书,阅读后,对照着怎么写摘要等,对论文进行了修改,收获很大。我听后有些失望。因为,我的书的卖点不在于“具体的写作技巧”——这在现有的教科书中写的很详细。我的卖点是:一是思维方式,换位思考;二是从本质出发看问题。所以,有价值的是前半部分,而不是后半部分。无奈!为了能够对大家的口味,我把我刚才审查两篇稿件时的3点,先发出来供参考。
  (1)摘要。
  【原文摘要】针对传统地图制图必须进行精密测绘或航空摄影以获得地理图像及位置坐标,提出免测绘型数字交通精确制图方法。该方法根据城市栅格地图智能提取交通网络信息获得矢量地图,用GPS 轨迹实现数字地图的地理坐标精确校正。其依据的关键理论是应用地图道路结构特征的带有闭环控制的道路聚类过程和动态离散拓扑变换实现对数字地图的非线性校正。对合肥城区的地图生成过程的实验结果证明了免测绘制图方法生成高精度数字地图的有效性。
  【我补充的摘要】针对传统地图制图必须进行精密测绘或航空摄影以获得地理图像及位置坐标的问题,提出了一种与传统过程反序操作的全新的免测绘型数字交通精确制图方法。该方法根据城市栅格地图智能提取交通网络信息获得矢量地图,利用道路GPS 轨迹(含准确经纬度)叠加于矢量地图取得地图校正采样控制点通过拓扑变换完成地图节点坐标的精确校准用。其依据的关键理论是应用地图道路结构特征的带有闭环控制的道路聚类过程和动态离散拓扑变换实现对数字地图的非线性校正,提出了离散非线性校正算法以对合肥城区的地图生成过程为例进行验证,实验结果证明了免测绘制图方法生成高精度数字地图的有效性。
  【我的想法】第一,语言上“针对”的结构语句不完整;第二,我感觉“与传统过程反序操作的”这一点在提升“免测绘”创新点上有“强调作用”,似乎更能够吸引外行的眼球(我的理论是“外行新手才阅读”);第三,将第二步“GPS的利用”说仔细,因为该方法的三大关键步骤是:地图道路层智能识别、交通网络矢量化和矢量地图精确拓扑校正,而摘要中合并为两步不太合适,表达不够清晰,更重要的我是想突出另一个创新点“提出了离散非线性校正算法”;第四,以什么为例也是语言表达的问题。我这种想法,你感觉如何?请讨论!
  (2)文章结论的写法上,文中有这样的表达:“免测绘型数字交通精确制图程序还包括对地图地理单位属性数据库的添加及编辑等功能。它能自适应修正道路节点位置,保持城市建设中道路改造后的矢量图形数据的准确性[6]。”我修改为:“免测绘型数字交通精确制图程序还包括对地图地理单位属性数据库的添加及编辑等功能,从而实现道路节点位置的自适应修正。”
  【我的想法】论文写作不能“不端”,但也不能淹没文章的创新。在文章的结论中引用参考文献,是写作中的“一忌”——与文献的结论相同或相近显然说明文章的创新不足。从该文看,作者是在说明主要结论和成果以后,又阐述了“方法”的一个优势。将文献的一句原话拿过来评价,至少让人怀疑:这里的“它”是否就是指的本文方法?显然不是;另外,文献的原话也不是一个“发现性结论”,只是一种评价或者说一种引申,无需证明的“结论”。所以并不需要以文献来“证明自己”。
  (3)标题,一种、新的,这种词汇在论文写作中经常出现。我考虑的是:如何以实体词、创新点来表述,提高篇名的信息含量。
  【原标题】一种新的高速网络异常行为检测与控制方法。
  【我建议的标题】“应用交互式网络流模型的高速网络异常行为检测与控制方法”或者“交互式高速网络异常行为检测与控制方法”。


投稿与审稿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71721-538398.html

上一篇:史上最牛连环抄袭门
下一篇:为中国的评价导向喝彩!
收藏 IP: 202.117.2.*| 热度|

19 徐耀 雷能忠 孙长庆 唐常杰 郭保华 张玉秀 张启峰 任胜利 褚海亮 许培扬 黄育和 唐小卿 孙学军 赵丽莹 高建国 陈绥阳 郑秀娟 占礼葵 强涛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29 05:5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