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臻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henma

博文

从容思考学术,用心感受生活——《慢教授》的启示 精选

已有 17954 次阅读 2021-1-14 09:25 |个人分类:读刊札记|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慢教授 封面.png

[博主按:本文由本博主(马臻)原创,今天已发《中国科学报》第7版。]

岁末,网上出现多篇关于《慢教授》的介绍文章。本书作者,在加拿大两所大学英语系任教的玛吉×伯格、芭芭拉×西伯教授吐槽说:在大学“公司化”的背景下,“日复一日,科研愈加滑入管理主义的模式,我们也越来越看不到正在做学问的学者,反而见证了对机构惟命是从的教员……我们工作生活的品质以及我们学术的品格都因此大受影响。”作者参考了一些推崇工作和生活平衡的大众自助手册和关于“慢运动”的关键文本,提出了几个“慢原则”。

国内市场上已经有很多本关于当大学教师、走学术道路的译著,比如肯×贝恩《如何成为卓越的大学教师》,萨拉×德拉蒙特、保罗×阿特金森、奥德特×帕里《给研究生导师的建议》,亚历山大×马古利斯《成功之路》。《慢教授》并非像上述三本书那样以初入职场的青年教师为读者对象,“手把手”地传授“如何做”的实用经验,也不是随笔集,而是结合大量文献和作者自己作为“慢教授”的经历,提出了“慢教授宣言”。

国内市场上也有很多本关于“慢生活”、心灵成长的译著,比如布鲁克×麦卡拉里《慢的艺术》,厄尼×泽林斯基《懒人也能成功》,谢莉×科特-斯科特《人生的规则:灵性成长之旅》。《慢教授》较少讲生活,而是集中讲解在学术界如何使用“慢原则”。作者似乎不大认同一些时间管理畅销书的经验,认为那不是长久之计。相反,作者提倡在学术方面“从容思考,而不是仓促地加速度”。

这本书能击中高教界的痛点——如今,大学教师费力地通过制造“学术GPD”来满足考核、申请项目、评职称的要求。时间碎片化,工作内容碎片化,教师抑郁、英年早逝也时有发生。

但问题是:这本书能否解决高教界的实际问题?生存压力山大的青年教师读了这本书,能收获什么?一位网友就在微信推文后留言说:“问题关键是我们想慢,但世界不让我们慢下来!”

我们知道,学术界的资源(科研经费、职称等)是有限的。谁能在短时间内有更多、更好的学术成果,谁就能脱颖而出,进而获得资源的倾斜。而一旦从学校或者从项目资助机构获得了资金支持,大学教师就得不停地产生“可以展示的成果”来“交账”。而且,在如今“双一流建设”的背景下,大学提出了更加“高大上”的整体目标,各项任务和指标都得层层分解、压实,担子最终落在教师肩上。

在这样的氛围中,“快教授”大行其道。然而,我们还是要理解“慢教授”存在的意义。一位研究凝聚态物理的教师告诉我,不少发表在高端刊物的论文被后续的研究证明是错的,因为当时原作者急着发表论文,就没有深入研究。有鉴于此,她指导学生不厌其烦地补做实验、深入分析实验数据、修改论文,哪怕论文只是发表在并非高端的专业刊物。事实上,她以前在美国求学期间的两位导师也是“慢教授”。

我们不要把《慢教授》简单地理解为仅仅号召“发论文要慢”。事实上,这本书就像其他很多本关于“慢生活”的书那样,更是倡导一种心态、一套方法。虽然作者强调用“慢原则”来指导学术研究,但是我也能在别的方面找到启发和共鸣。

比如“不被时间所管理”——“就是一种全神贯注的体验,一个人沉浸在某个迷人的当下时刻的活动或事件之中,从而超越了时间,也超越了他自己”。我就经常体验到这种“心流”或者“物我两忘”状态——跟学生讨论,面对电脑屏幕写稿、修论文,翻阅报纸、看书时,时间仿佛停止了。

《慢教授》还提出:一篇论文发表了,一本书出版了,或者一份项目申请获批了,但其实每一位学者都有一份“影子简历”——那些走过的岔路、拖延和放弃;对于“影子”里的经验,要有勇气谈笑风生。我就会阶段性在电脑文档里梳理各种经历,比如课题组研究生从论文投稿到发表的时间节点和编辑处理结论、最近几年工作的得与失,并记录转瞬即逝的“思想的火花”。

《慢教授》还揭示了一个奥秘——“等”。作者提到,曾有一次,一本书稿还没有准备好就被递交给出版社,结果书稿被拒。在学术休假期间,作者有更多的时间修改书稿,最终书稿有了一个完美的结局。这个例子具有普遍性。很多事情没有成功,只是因为没有准备好,或者时机还不成熟。换言之,你付出的时间最终有可能得到“兑现”。明白了这个道理后,人就能坦然地面对人生的“失”。

总之,《慢教授》给我们的启发是:在前进的过程中,不但要务实,要使巧劲,还要调整好心态。要增加生命的“厚度”,而不是一味地“赶路”。

如今,大学不再是理想化的“象牙塔”,大学教师也可能会遇到职业瓶颈。比如现在“海归”和各类“帽子人才”越来越多,普通教师较难申请到项目资助。为了拿到项目,就得不停地催促学生发表论文,但很多硕士生需要外出实习、找工作。“方程式配不平”的现象很多。

在这样的情况下,大学教师得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与时俱进、顺势而为。比如,有的人沉住气“十年磨一剑”,做着自己喜欢的科研,而不指望晋升职称。有的人静下心来撰写教材或者专心从事教学,还有的人转做行政管理。当然,也有的人离开了“象牙塔”,在社会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

指导学生、探索科学世界、为社会的发展添砖加瓦只是大学教师存在的部分意义。另外一部分意义,在于理解自己、探索自己、发展自己,想清楚自己为什么要做这样或者那样的事情,自己从做事的过程中收获了什么。《慢教授》的作者从写书、教学、与同事相处中收获了快乐;如果我们能从容思考、用心感受,那么我们也能从工作和生活中收获满满。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71964-1267129.html

上一篇:应聘面试要学会“讲故事”
下一篇:如何撰写科研论文的讨论部分
收藏 IP: 202.120.235.*| 热度|

49 张波 江克柱 卜令泽 孟利军 孟佳 刘博 郑强 安海龙 法文哲 周忠浩 罗民 文明 刘延彬 胡大伟 鲍海飞 李东风 蔡宁 郭峰 曹俊兴 汪炼成 王德华 王启云 万润兰 信忠保 徐海波 梁洪泽 黄永义 褚海亮 李陶 张红光 胡泽春 许培扬 黄育和 姚伟 王兴 黎飞虎 李卓亭 黄河宁 张坤 曾德智 孙颉 王安良 陈辉 李毅伟 刘良桂 王晔 彭真明 谌群芳 NTUZYY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7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29 09:4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