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新视点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yych66

博文

打破禁锢 追根溯源 从实创新

已有 2286 次阅读 2020-12-6 16:56 |个人分类:科学杂谈|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自然指引探索路  格物穷理

                                                晏成和

淳朴的科学探索不仅是来自书本,而是从人们切身的好奇和疑窦开始,思想是围绕问题展开、是由问题逼出来的,也是为了回答和解决问题而激发出来。

从小我们看到火柴的发光、红色的炉火。疑问、火为什么是红色的?受到雷电的震撼、想知道雷电是怎么形成?这就是原始的课题。科学研究就是探索这些自然事物内在的“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3W)”,科学是人类对自然世界本来面目的认识或解释;是刨根问底找寻现象背后的内在机制。这就是科学研究的原始出发点、也是我们做科研的初心。

 

在中学物理课堂,我们知道了磁铁、磁场,了解到直流导线外小磁针偏转;看到了光的折射、反射;了解到物质的相变,知道了金属的导电性、延展性……老师殷切告诉我们:这些常见物理现象背后的科学原理,人类大部分都还不知道,期盼我们好好学习,解开这些自然之谜。于是,探索身边常见的自然现象背后的科学原理,就是我们研究物理出发点,也是做科研的根和本。


我在当了十年机械工人之后、78年自学高中课本考上了本科,已经从事机械设计和教学工作,还是不忘探索大自然的初心,几十年来独立的思维探讨物理,思考着物质的连接构成?发现化学键理论对解读金属的延展性、导电以及热处理等综合性能不能通融、有许多牵强,构思了一个自己的物质构成原理。

我思考:钢铁强度高,一定是原子之间连接紧密,那么,其价电子必然在原子连接中堪以重任、就不是在金属中自由移动的自由电子,价电子必须在运转中兼顾:让原子紧密连接、有延展性、能相变,同时也能导电、有金属光泽等所有性能。

看元素周期表,物质的主要性能来自于价电子,那么,价电子的运动就是构成物质性能的本源。百年来,主流物理遵循“电子云”理论,忌讳探讨核外电子的规律运动,失去了科研的抓手。

从哲学上看,万事万物的存在,无一不是由运动而得到后果。各层次的现象来自于同层次物体的运动及产生运动后果,这是自然世界中普遍的规律。大自然怎么会唯独让核外电子如烟似雾的电子云,居然是没有后果、毫无意义。这不是大自然的疏忽、是早年科研的失误。


30多年前开始了自我另类思维的探索,发现原子核对核外电子的引力会继续外延,相邻原子相互吸引对方价电子、形成价和运转构成结构元,实现了原子的结合、建构了物质结构。这种规律运转同时建立了物质的各种特性,让物质各个方面特性的相辅相成、互洽不悖,呈现一个立体的物理。

我在科学网发表三篇博客,分别以“价和电子-结构元”机理对金属(钢铁)、对非金属(硅)、对理化的特性进行了系统的阐述和解读;同时对物质的相变、金属延展性、光泽、二极管单向导电原理,等等自然之谜进行了简洁的回答。

价和电子之说虽然与流传百年的电子云理论格格不入,但确能够全面、互洽地解读金属、非金属的所有性能,是科研总开关,能纲举目张。互洽是各种外在特性与内在机制的全面契合、是研究者期盼已久的科学境界、是检验理论真实、正确的重要指标。

价和电子-结构元之说,是在好奇心驱动下自主的探索性研究,是基础物理的原始创新,坚持30年,是因为事实清楚、能够逻辑通畅地解读许多自然之谜,回归初心。近代量子物理虽然复杂多头、但是对物质解读只能艰涩有限的自洽,让科学沉寂。自然的真实不是支离破碎自洽的解释,只有互洽才是真实的圆满。关注核外电子在物质构成中的作用,揭示自然真实,为中国的科学发展做出贡献。

                                       2020/12/4

参考资料:

晏成和, 科学网, 全面互洽的物理学

(一)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73066&do=blog&id=1256823

(二)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73066&do=blog&id=1257865

(三)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73066&do=blog&id=1259674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73066-1261377.html

上一篇:全面互洽的物理化学(三)
下一篇:拓展哲学新疆界
收藏 IP: 117.152.68.*| 热度|

7 孙颉 杨正瓴 李毅伟 杨婵 马德义 李东风 朱晓刚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19 08:2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