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新视点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yych66

博文

时代启发新思路

已有 2562 次阅读 2021-2-1 18:15 |个人分类:物理新视点|系统分类:论文交流

物质物理学新思维、新图像

                      晏成和

一、时代进步,波、场闪亮登场,开启新思维

半个世纪来,世界逐步进入到电子时代,电脑、手机仰赖电磁波成为交流的主体、行动的指令。 电磁波携带信息漫天彻地、无所不在。

电磁波已经成为承载信息的主体;成为驱动火箭、飞机、高铁、舰船的命令。看不见摸不着的波成为调动社会活动的主旋律、成为隐形的主宰。电磁波不仅是物理存在,更是一种哲学的启发和磨砺,开启了新思维的大门。


当今世界进入到网络-场的灿烂时代,除了国事、重器、文化、资金信息,个人的影响力依赖手机、伴生场强大了千万倍;伴生无所不在,连共享车、快递件也伴生着场…

5G是~3500MHz的电磁波,来自于基站电子的振动,弥漫的波启示着科研人:自然粒子-质子电子都不是孤立存在,而是有其伴生场、通过场发生联系和运动、构成万物;同时发现:场导致实体发生运动,运动产生特性作用和后果。由此,反思量子理论对波与实体的孤立思维,有了波粒伴生的觉悟,开启科学新前沿。

 

二、波、场与实体伴生,造子、时空难以探索真实的物理

百年前的双缝实验、汤姆森实验等波、粒混淆,同时呈现的实验,让探索者措手不及,认为是诡异、超自然现象;光电效应也让研究者一筹莫展,爱因斯坦提出光是光子。于是,粒子也可以变成波、波可以变成粒子-坍縮成粒子。其实,光就是电磁波,光电效应是光波与被照射金属电子伴生的电磁波发生共振。


波粒互变、逻辑猥琐,依据在哪里?在不确定思绪中,薛定谔在理论中引入了二阶微分方程(输入位移可以得到波的参数),认为是找到了粒子可以变成波的数学依据,量子力学收录了这些理论和公式,成为百年物理的当家理论。


百年来专业的与业余的科学探索者都在量子理论、相对论框架内艰辛跋涉。光子、量子的“成功”,给物理学开创了一条造“子”历程:

1932年观测到狄拉克提出的正电子。

泡利在核能量丢失中提出的中微子。

1936年安德森从宇宙线中发现了渺子。

1935年汤川秀树预测了介子。

1964年英国物理学家提出了希格斯玻色子。(上述“子”都有待于科学验证)

于是上行下效、跟风“科研”:要回答引力来自哪里,就杜撰一个“引力子”;为了解读磁性的由来,就有了“磁子”,之后还有了“太极子、阴阳子、虚子…等等五花八门的“子”,如此简陋、廉价的科研,你方唱罢我登场;量子纠缠、坍縮还要加上意识;显然这样的闭门造“子”,不可能找到物理图像,是不可能探索到自然的真实,浪费时间、助长了浮躁之风。


1988年霍金的《时间简史》,风靡世界,时空成为时髦的新词摆上了书桌、进入到脑海。时间-运动的函数、这个简单的存在被赋予了奇特的功能,与空间搅合-时空扭曲产生产生引力。类似无逻辑的“科研”令人头晕目眩。

这样的物理研究忘记了初心,造“子”和“时空”成了物理探索的时髦,但是做的是无用功、毫无建树;膜理论、弦理论昙花一现,物理学前行艰难。

 

三、伴生波和核外电子规律运动是物理研究的抓手

量子力学在创建之时不知道网络-场,也不曾想到实体(粒子)会有伴生波,面对上述实验中的粒子与波的混淆呈现,对核外电子是什么,衍射波来自哪里?说不清道不明情有可原。但是,认为电子是粒子、是波?尚不清楚,就武断电子的运动没有意义、禁止探讨,铸成大错。物理研讨者被迫绕开电子,电子运动的作用和重大后果一概埋没,物质存在状态和所有特性的科研就失去了根本和依据,于是,科研出现断层、探索失去抓手。

 

近三十年,地球人进入到网络时代,电磁波信号如影随形、不可或缺。网络、场启示着国人发现:实体与场、波的相辅相成不仅是物理存在、更是哲学存在、是自然法则:实体与场的伴生-场的联系和作用-实体产生运动-运动产生后果。场建立的运动就是物理机制,是一切物理特性发生的内在原因。


波粒实验实际上是粒子间的伴生场在起作用,是因为自然粒子都有伴生场、通过场发生联系和运动,伴生场让微观粒子的运动随波逐流-有了波的表现。

伴生是自然的普遍规律:原子是由质子、电子各自伴生场的相互作用而构成。在场外延的作用下,原子相互吸引相邻的价电子,继而构成了分子、构成万物;质子场外延,构成不可屏蔽的引力场,构成了宏观的太阳系乃至宇宙天体的运转。

从宇宙宏观到粒子微观,大自然的宇宙天体-风云河流-森林草原-飞禽走兽-细胞分裂-化学变化-核外电子…。每一层次的运动都在该层次产生笃定的后果、产生必然的特性和作用,大自然不会唯独让核外电子的运转毫无意义、只是可有可无的电子云。


在火光中、在光谱分析中发现:核外电子的运转有规律、有重大作用和后果。粒子伴生场和电子规律运动,是物质构成的内在机制,是物理学的新发现。开启对核外电子规律运转的探讨是科学进展的必由之路。能够互洽地诠释一系列物质物理特性,能解读困惑人类百年的科学之谜,揭示出全新科学体系。

如果自然规律是公平合理,那核外电子的运转就必定产生后果-是物质微观特性的发生源,分子的形成、物质的构成,物质的力、热、光、电性质,就应该来自于质子和核外电子的运动,电子的规律运动开了创一个现代科学体系,许多的自然之谜将由此解开,一扫科坛90年的沉寂。

 

四、伴生-电子规律运动,全面互洽地诠释物质物理特性

大自然的基本粒子质子-电子,各自伴生着自然赋予的场,电子伴生的场与核内氦核相呼应构成了核外电子的2/4/18的均布,构成了元素周期表中的各种原子;原子核中质子场的作用无限延伸,形成了相邻原子相互吸引价电子构成结构元;同种原子的相互吸引构成晶体或同原子分子,不同种类的原子互补达到(8或n8)结合构成化合物晶体或分子。

如此,质子电子在自身场的作用下完成了结合、互动,构成了金属、非金属,构成了晶体化合物。通过粒子-伴生场-相互作用和运动-呈现运动后果,展现出明晰的物质构成的物理图像。

除了赋予粒子各自伴生场,大自然还自身伴生着一个重要的场——温度场。自然物质都存在着温度、通过温度场发生互动;温度高辐射热、反之吸收热量。在火光中发现:温度高-火光频率高-核外电子速率高,与早年的维恩实验、维恩公式相辅相成,早年的维恩公式建立了温度与波长的关系:

λT=2.879X10^-3 m        λ:波长m  T:绝对温度 

用频率替换波长,得到温度-频率公式: T=9.96X10^12 Hz    

发现热发光的光波频率Hz与温度呈正比,热光频率来自核外电子的跃迁,于是得知:温度-频率-电子的运转速率内在正相关,温度高-核外电子速率高。这一自然规律对物质的所有温度特性乃至相变原理 [1]、什么是能量[2]等世界难题都有洽适的解读,揭开了物质物理娇羞的面容。


物理探索的依据事实和逻辑,紧扣蛛丝马迹、推敲大自然的精妙安排。发现:伴生场和电子规律运动,是物质构成的内在机制、是物质各种特性的始作俑者。虽然是另类的思考,但是能够互洽地诠释一系列的物质物理问题、能够融会贯通、多方位地解读困惑人类多年的科学之谜。互洽是全面的物理、是检验物理学理论是否真实、正确的重要指标。


以上价电子规律运动能够解读物质的相变、金属材料的塑性、非金属的脆性;空气中的水蒸气是由电磁力找到同类并且相聚成雨[3];雷电的电荷是由水蒸气带上天的[4];还能综合解读材料的导电原理、催化原理、超导原理[5]、能解读氮气的惰性与氧气活泼的原因[6]、解读核外电子的2/8/18、的排布是由于核内氦核-四面体的1/4/9规则排布的原因[7]等自然之谜。详细解读低碳钢拉伸曲线,这个在教科书展示了一百年却无人解释的问题。

 

科学和技术常常被人们称为科技,其实二者有着巨大的差异、着力方向不同。科学是探索大自然对世界绝妙的睿智安排;技术是为达到某些目标而进行智慧的开发。科学是向内深入发掘、技术是对外联想应用。

两百年来,人类的技术突飞猛进、成果层出不穷。可是这技术的进步是之前的物理学贡献、互联网是伴生波的超前应用,与波粒不定的量子没有直接的关系,有人把近代技术发展拿来给近代量子理论贴金,这是出于无奈的自我粉饰。

 

目前,实体伴生场和核外电子规律运动的科学发现离经叛道,只能在科学网等几个网站的博客发表。这百年一遇的科学发现,找到了物质构成的基本机制,描绘出清晰、互洽的物理图像。将在物理学、材料学、化学、生物学等学科开启新思路,成为完整、全新的现代科学探讨的基础。

当然,更重要的是让年轻的探索者有一个理智、健全的思维。追踪核外电子的规律运动,开创一个全面互洽的科学体系、迎接科学新时代。

                                 2021/1/28

参考资料:

[1] 晏成和,相变之谜,科学网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73066-1125345.html

[2] 晏成和,什么是能量,科学网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73066-1212880.html

 [3]晏成和,全面互洽的物理化学  科学网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73066&do=blog&id=1259674

 [4]晏成和,雷电是怎样形成,科学网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73066-1125569.html

[6]晏成和,气体的活泼与惰性,科学网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73066-1187890.html

[7]晏成和,原子核内是怎样的结构? 科学网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73066-1192935.html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73066-1270072.html

上一篇:伴生场思维,拓展物理新疆界
下一篇:伴生场和波引领科学新时代
收藏 IP: 117.152.78.*| 热度|

11 杨正瓴 曾纪晴 李毅伟 武夷山 孙颉 杨婵 马德义 宁利中 杨金波 陆仲绩 李俊臻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4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29 05:2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