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IEQIN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XIEQIN

博文

关于大脑处理信息的过程存储和重组模型的问答收录四

已有 4475 次阅读 2017-2-15 07:19 |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脑电波, 微循环, 过程存储和重组模型, 时序控制, 结构风险

摘要:文献[1-9]提出了血液循环在大脑处理信息的过程中具有时序控制作用,并用量化模型结合结构风险最小化相关理论说明时序控制作用的意义。文献[10-24]汇总介绍量化模型中的一些细节。为方便同行阅读,我们在2013年也整理发表了系列综合报告[25-28]。本文是问答收录系列第四篇,将整理收录一些读者询问的问题、我们对这些问题的答复;或者我们从读者所提问题中,觉得有部分读者未清楚的地方;以期对读者理解论文[1-28]有所帮助。

关键词 过程存储和重组模型;时序控制;脑电波;微循环;结构风险;中枢神经系统;信息处理;微环路时间认知智力起源;大脑量化模型

中图分类号:Q426             文献标识码:A          


一.问答一

Q1:

 为什么用于描述脑运作原理的理论中有改进后的来自人工智能领域的数学工具?

A1:

      这一点并不奇怪,科学理论的一个重要目的在于精确描述事实,人工智能领域的经典数学工具已经在某种程度上准确地描述,反映了脑运作的部分机制,改进后用于建立描述脑工作机制原理的理论,是合理的。

二.问答二

Q2:

      生物意识应该至少是在细胞骨架的电子云就开始产生的能量序列传递过程,比如单细胞生物草履虫就有趋光、壁障、觅食、有性繁殖的抱对等复杂活动。意识的结构模型至少应该是一个从细胞骨架结构层就开始建立的“能量传递链网”,存在您说的树形结构,但若模型建立在细胞激活、膜放电那样的模型基础上,就无法解释单细胞生物的复杂信息处理过程。(该问题为读者提问原文,问题本身存在不准确之处或谬误)

A2:

     1 作为单细胞生物的草履虫对外界刺激信息,表现出人们看到的回避反应运动,逃避反应运动,接合生殖等行为的信息处理机制已经有成熟的研究结论,和灵长类动物表现出类似行为的信息处理机制有所不同;
     2 在脑处理信息量化模型中,当处理某特定信息时,处理信息相关子网络中,子网络中一群细胞兴奋处于程度比较高的状态,相应的子网络中另一群细胞处于抑制程度比较高的状态,这时对应心理上"浮现某一画面"等现象,是被很多实验支持的,一些还被作为fMRI技术的理论基础。

三.问答三

Q3:

     人类信息处理系统,也是从单细胞信息处理系统进化而来。就像量子结构层的光信息处理(视觉)是人类进化最完全的信息处理系统一样,单细胞内的信息处理系统不可能被忽视;人类信息处理系统,应该存在于原子、分子、亚细胞、细胞、器官、人体、社会等数个结构层,在各个结构层的信息能量处理,都是密不可分的;可现在的人工智能,只集中在细胞结构层,神经元突触的兴奋传递;这样的信息处理研究,不能解释一个很显然的矛盾,就是人脑信息处理,如,直觉的信息处理速度,是在纳秒数量级,而神经元突触传递过程,确是在微秒、毫秒数量级。(该问题为读者提问原文,问题本身存在不准确之处或谬误)

A3:

     1 大脑处理信息量化模型用到了改进后的人工智能领域的数学工具,而不是使用了单纯的人工智能数学工具;样本定义,波动阈值,样本重组等概念的引入和应用让本模型具备整合、统一描述宏观、介观、微观各层面网络信息处理过程的能力;也让本模型能整合描述、被用于整合研究原子、分子、亚细胞、细胞、器官、人体等层面系统运作;不仅如此,还让本模型能整合描述、被用于整合研究有关范围内相关电场、磁场、电磁场等的运动规律及对网络运作影响;等等。大脑处理信息量化模型的计算机模型,参考已发表论文《用于脑运作分析的携环境信息前向网络样本重组树生成算法》,也可以看到上述几点。而由于在过程存储和重组模型对应的大脑处理信息量化模型的帮助下,发现、描述清楚了大脑处理信息的基本原理,也让人们能够从一个特别的角度看世界,对人类、人类文明及各种现象有更深刻的理解,也能更客观、理性地对待已有的各种知识和建立的各种理论,可参考已发表论文《一个由不完美信息处理系统建成的文明世界》。

     2 请仔细阅读已发表的大脑处理信息量化模型相关论文,所建立的模型并没有否定“两个细胞发生动作电位开始时间点相差小于突触传递延迟”的可能性。


更多信息见附件:

关于大脑处理信息的过程存储和重组模型的问答收录四 V3.0.doc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746780-1033704.html

上一篇:用于脑运作分析的携环境信息前向网络样本重组树生成算法 出版
下一篇:花开时节-黄花风铃木和紫荆花
收藏 IP: 210.72.3.*|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5 08:1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