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onme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eonme

博文

博士教中学,算不上逃离

已有 4807 次阅读 2012-11-19 09:41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博士, 中学

有科研潜力的学生,去教中学了,一片惋惜之声,说是“逃离”。我的看法却恰恰相反,认为那个学生选择了正确的道路。如果哪所中学愿意聘我当一个数学或者计算机的老师,我也愿意前往;若能得到家人的支持,更是义无反顾,没有人能留得住我。我为什么这么说呢?

第一、钱学森之问
为什么中国培养不出一流的科研人才。让我们看看我们的教育模式。小学、中学,我们一直再教学生什么呢?trick,小技巧。尤其以所谓的奥赛为主的解题技巧的培养。在价值导向上,中小学的老师往往看不上那些刻苦的、智力未能得到展现的学生,而往往是这些学生对知识有全面的理解,甚至有些人能在初高中阶段就建立起类似于知识体系的系统看法。然而,问题是这样的学生因为考分一直中等偏上,而得不到关注与培养,他们也没有——我可以去挑战世界难题、我是最优秀的——这样的自信。而事实上,更多这样的人,在以后的成长过程中,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最后没有进入好的学校、过早就业等等,成为一些单位的中坚力量,但是就是没有进所谓高智商者的象牙塔——科研领域。终其一生,他们不知道他们是最适合做这个的。

换一个角度,我来看看我们中小学最受宠的学生,或者我国学生眼里的学习明星是什么的人呢?我大学有一个同学,第一学期打整日整夜打游戏,考试前一个晚上蹲厕所复习,数学课考试100分。我不知道这个同学后来怎么样了,但是我记得发生在大三的一件事情。这个同学因为脑袋特别好,深得女生青睐,有问题都会问他。大概是《实变函数》有一道习题,不放记为A,这个同学把自己的答案做出来,供大家共享传阅。他在证明中引入了一个题设B,然后很容易的得到了结论,完成了证明。我们班一个女同学不懂B为什么正确,就拿出来给我证明。我花了一个星期时间来证明B的正确性,没有证明出来,最后的结论是如果B正确,那么书上10几个定理都不完美,有重新写的必要。当我拿着几十页的证明过程找到我的女同学,说这个题设B是谁说的?会不会错?如果真的正确,我们可以找老师重新写教材了。结果他告诉我是这位学习明星的大作,我长叹了一口气说:他证明错了啊,因为题设B是错误的。

我介绍一下我的女同学,现在应该在美国一个大学当了副教授了吧,似乎是由数学转而研究物理或者力学了,顶级的论文很多,似乎也拿了美国3个自然基金了吧。那么这里有3个人:学习明星,我的女同学,我。我们三个在当时的大学氛围下,学习明星逻辑上有错误,自然不适合做科研,而却是老师和学生眼里的明星,他的作业成为标准答案供大家学习;我的女同学是极少数能看到学习明星证明题的漏洞的同学,她却不敢自己去挑战A题目,却去看B题设,尝试去证明题设,给学习明星打杂。我就更垃圾了,只配偶尔被女同学用来试试看能不能解释第二类难关——题设B是否正确。而无论题目A对我小菜一碟而已,因为我大一暑假已经自学了《实变函数》,大三学习这门课之前,已经看过《实分析》了。后来本科毕业的时候,我毅然选择了逃离数学,进了计算机学院当老师——作为一个农村出身的学习,我当时的理想就是:好好教学生编程语言,让他们有一个谋生的手段。因为我自己是三个上午看C语言,然后动手编程,课后习题都能写出答案。

到此为止,我的结论就是:我们的中学、大学营造了一种氛围,这种氛围是不利于培养学生科研能力的,而多数培养的学生的投机取巧、死记硬背的能力,这样的学生成为他们的学习榜样;而对于逻辑思维缜密、勤于思考、善于建立系统认识、具有独立分析能力的学生,我们过早的从心灵上扼杀了他们的追求。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让一个真正从事过独立科研的博士去当老师,可能远远不够,反而要形成一股潮流,大批的具有独立科研能力的、有过一定成绩的博士去当中学老师,彻底改变这种风气。

第二、博士教中学是否浪费
我说一个没有明确考据的故事,大概是大学期间看一个几经翻译的文章,是介绍日本一个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回忆自己的中学。似乎他的中学老师某人给他影响最深刻,那个老师当他们化学老师之后,后来也成为著名大学的教授了。他说,是这个老师给了他科学的启蒙和科学方法的熏陶,感谢这位老师。然后,他介绍了一下他的那所中学,似乎出了很多著名科学家,当时的印象似乎是他并不是他们这个学校毕业的第一个或诺贝尔奖的学生,这所中学获得诺贝将的日本校友比任何一个大学都要多。——这一段完全是印象中的事情,未经过调研和证实。但是,毫无疑问,中学阶段遇到好的老师,一生受益。

我回头看看我们的中小学老师,从学历上看,整体得到了提升,但是从水平上看,未必有多少提升。我记得我读小学的时候,小学老师虽然是中专生,但是初中里成绩最好的学生考了中专跳了农门;二流的学生进了高中考了大学。然而最没有出息的大学考进师范的学生,其中最最没有出息的师范专科学校教初中的。为此,当时师资出现了——小学老师好的多,高中老师好的少,初中老师几乎没有够格的。我无意贬低一类出身,只是描述当时85-95这10年间我所在的乡村中学的现象。所以初中最好的老师都是中专生通过自考上来的,而初中里给我熏陶最多的,竟然是一个数学老师,似乎是高中考上大学,最后因家贫没有读的。而进了大学,遇到几个数学老师,最出名的老师都是讲题专家,只有一个不太出名的老师,给我讲系统分析的方法。

当前,中小学教师师资从学历上、文凭上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但是,几个老师具有系统的专门知识、独立的科研与思考能力?几个老师具有科学与求真的思维、缜密的逻辑推理能力?多数都是“照本宣科+解题技巧”,而学生除了背书就是模仿,谈什么创新思维?往往是所谓灵机一现的“拍脑袋思维”。经典的典故有温开水煮青蛙的故事——那只笨青蛙,在水热得超出他所承受的阈值时,不知道跳出来;那只铁青蛙,在丢进开水中时带着烫熟了的大腿肉跳出来自救了。高中的同学,基本没有了独立思考能力,没有人做这个实验,也没有人质疑课本的正确性。一次我给大二的同学讲,这本书这个证明是错的,应该……。学生们竟然集体不看书了,说要老师帮他们选一本正确的书来学——我们要学习正确的书本。

为此,我的结论是,我们的中学真正地需要有科研能力的老师,来培育学生、启蒙学生的科学思维。

第三、我们的中学教了学生什么
我至今记得初中老师告诉我们,“建立任何一个方程,要等式左右两边武力相与单位相同”。譬如距离=时间*速度,那么左右两边都是长度为物理量、基本单位如都是米或者公里。不能左边是距离,右边是时间……。这是非常简单的基本方法。我的学生在论文中抽象数据模型,添加参数的时候,添加了一个带单位的参数,大概是参数a=时间+距离的平方/长度;这个参数a放在模型中,彻底地颠覆了模型的物理量与单位系统。当我指出这个一定要改的时候,他说:老师,这只是一个瑕疵……,开始讲他的构思如何精巧、结论如何好。

另一个学生搞图论模型,抽象出一条路,v0-(e0)-v1-(e1)-…vi-(ei)…,然后推广出了图中任何一条路都具有的性质,也非常美。问题是,当一条路的点与边之间具有如此完美的数字对应关系之后,其他路不可能也具有这样的数值对应关系,如果具有,只能是整个图是一条线。为此,结论自然完美。但是他搞出了20多页的推导,给出了完美的性质、复杂的实验。我只要看一下第一页的数学模型,就知道结论一定是如何的完美了。

那么,这些简单原理、方法,基本的原则,我们的中学却没有教给学生,这些聪明的学生——考上了重点大学,立志考清华、南大这样的著名高校的研究生出于偶然因素落到了我这样的一般重点大学读研,是否具备从事研究生涯的基本技能呢?如果多一点博士去教学,是否会让他们更专业,中小学的训练更专业?

如同14年前我大学毕业来计算机专业教书,希望教孩子们C语言编程一样,今天,我也愿意到初中、高中去教孩子们最基本的数学与物理原则及基本的思考问题的方法。

希望越来越多的孩子,在中学阶段遇到优秀的博士老师,让他们早日走上科研训练的道路;希望越来越多的博士,回到中小学去教孩子们基本技能,也许今天少了一个优秀的researcher,但是十年后,多了无数具备大家潜质的研究人员。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768122-633908.html

上一篇:以教小儿论教学方法
下一篇:由学科差异谈及工科与理科的思维区别
收藏 IP: 114.229.29.*| 热度|

4 赵斌 曹聪 林志远 ncepuztf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17 01:1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