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ditage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editage

博文

论文写不出,研究空白这么找…… 精选

已有 11802 次阅读 2020-1-15 14:59 |个人分类:科研影响力和研究质量|系统分类:论文交流| 科研, 学术, 论文, 润色, 发表

1.png

开展研究的第一步是确认尚未被探索过的新领域。

在这些新领域开展研究能提高论文的发表几率,关键问题是:如何确定研究课题?

部分研究人员有着明确的目标研究课题。然而,对于刚起步的科研工作者,往往会发现自己不知该如何确定兼具原创性和创新性的研究课题。

解决这个问题的最佳方法:找到该领域当前研究的空白之处。

什么是研究空白?

简而言之,当你读到感兴趣的论文或书籍时,发现某些领域尚有很大的研究空间,但同行还没有进行挖掘。研究空白或文献空白指的就是这种尚未被探索,或正在探索阶段,有进一步研究余地的领域。

找出研究空白,为什么至关重要?

论文写完,结果却发现同行早已发表类似的研究。这着实让人懊恼。若是能提前找出研究空白,人力物力财力就会得到更高效的利用,研究成果也更有可能得以发表。

确认研究空白时可能面临的挑战。

找出兼具原创性和创新性的研究空白的确不容易,可能会面临以下挑战:

  • 需要处理大量信息:你感兴趣的领域可能尚存诸多未解之谜,研究空白多到让你无从下手。

  • 很难以有序系统地开展检索,信息多的时候灵感也随之丢失。

  • 怯于挑战现有研究成果,举棋不定,犹豫不前。

如何从文献找出研究空白?

① 阅读现有的文献。

就最喜欢的课题,广泛阅读书籍和文章。这不仅能帮助了解同行的研究深度,同样也有利于找出研究空白。哥伦比亚大学经济学教授 Don Davis 曾说:“阅读你所研究领域的论著,承认这些文献做出的贡献,但不要因此感到畏惧,而要敢于质疑一切。”你可以自问这些问题:

  • 此研究对我的研究工作或更广泛的领域有什么意义?

  • 这篇文章可以如何帮助阐述我的研究课题?

  • 作者提出的观点需要另行验证吗?

  • 还有哪些论点或是哪些问题是作者尚未解决的?

  • 我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考虑吗?

  • 还有什么其他因素会影响研究结果?

  • 他所使用的方法或流程在你的研究领域是否已过时?你是否能用更现代的方法来验证这些研究结果?

阅读科研文章时,重点关注引言部分,作者会在此处解释其研究的重要性,以及他们已经确认并试图填补的空白。此外,还要看深化研究的方向或建议,会给你很多启发。

阅读 Meta 分析和评论文章,了解感兴趣领域近年来的研究进展和趋势。

② 向导师寻求帮助

和导师探讨,理清自己的想法,也了解同行的所想所为,这有助于确定研究领域,甚至找出研究方法中的错误。

 使用数字工具搜索热门话题或被引用最多的研究论文

Essential Science Indicator 之类的网站可搜索某个领域中引用次数较多的论文,以及该领域的新兴分支、影响力较大的作者、出版物和国家。你也可以利用 Google Trends 了解更多热门课题。

 查看高影响力期刊的网站

知名期刊的网站通常有一个名为“核心概念”(key concepts)的版块,用于展示某领域专家的核心观点。通读该版块可以帮助你获取更多观点,也能启发新的灵感。此外,你还应该浏览这些论文的参考部分,可以引导你找到本课题相关的重要资源。

 记下你的疑惑点

阅读文献时,留意你脑海中浮现的所有问题。如果可能,你应该针对该问题,查阅其依据的参考资源。密歇根大学行为科学、妇女和性别研究图书管理员 Nadine Anderson 建议, “当你读到一篇文章、一本书、一个章节或是一篇论文时,要对作者阐述的观点和随时可能浮现在你脑海中的问题进行追踪溯源。”这也将有助于确保论文中不会出现“非故意剽窃”(unintended plagiarism)。你还可以使用表格、图表、图片或工具来进行记录。

 研究每个问题

列出一系列待探索的问题后,就要开始彻底的调研了 —— 就每一个问题和疑问进行广泛阅读。确认是否有相同的研究问题和答案,以避免重复工作。

做研究需要投入大量时间,所以首先要确保它能激发你的兴趣和热情。确定新的研究内容后,一定要考虑项目所需的时间框架以及其他重要因素,如资金、设备和基础设施的可用性。由于时间和资源的限制,过于宏大的项目可能会难以完成,而贡献度不足的研究则可能会无法通过资助方审批,论文也得不到期刊编辑委员会的青睐。

相关阅读

以上文章来自意得辑Insights

1.png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769813-1214357.html

上一篇:科研写作常搞混的英文词汇
下一篇:同行评议是什么?
收藏 IP: 180.169.148.*| 热度|

7 黄永义 葛维亚 姚远程 王从彦 池德龙 谢钢 刘跃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19 21:4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