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emshi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chemshi

博文

怀念大学生活

已有 3852 次阅读 2014-4-11 18:24 |系统分类:生活其它

不知不觉间离大学毕业已经有一年半多了。临近毕业的时候无论如何都想快点离开那所当时嘴上说的“烂学校”,现在竟成了魂牵梦绕想回去看看的地方。回想大学的生活,总体来说很单调,没留下太多特别的回忆,但至少还是满足了我的求知欲,并实现了我的梦想。尤其是在国外一个人生活久了,就会越发怀念起自己的过去。

当时阻止我喜欢杭师大的原因很大部分是因为学生。找不到志同道合的小伙伴,着实让我郁闷了很长一段时间。好在大四有了自己可以常驻的自习室和实验室,还遇到了同样对物理有兴趣的S。我们在大二的时候就一起副修物理专业,等大四的时候S决定考J大的量子化学专业,我也在准备京大的入学考试,就得以经常能在一起讨论问题。后来又遇上了另外一个小伙伴X,他比我和S小一届,和S一样都要考同样的学校和专业。后来两位都很顺利地考上了,我也就来日本了。三个人就经常讨论量子力学和热力学的问题,S还被X的不停追问弄得有段时间都不敢见他。不知道他俩在J大是否还会那么激烈地讨论问题。虽然现在我们三个都有些对自己选择的遗憾,但毕竟实现了自己大学时代的梦想,且未来还会继续追求自己的学术梦想。像杭师大这样的学校,如果想做科研,硕士期间得不到去牛校的机会的话,就很难出头了。我理解师大学子的苦衷,但也觉得这些苦都很值得,真正奋斗过,就算失败也绝不会后悔。

大学里社团活动很丰富,可是大部分都是些浪费时间的地方,那些官僚作风被一些学生应用自如还以其为荣,让人恶心。我在大一参加过一个所谓的“学术社团”,可不到一年就不干了。也就是从那时候发现同学们的功利心都好重,目的都不纯洁。在其位谋其政,这话对于大学社团来说太难得了。好在我还参加了民乐团,那里可以发挥自己的二胡特长,也遇到了一帮和自己同甘共苦的团长还有女童鞋们。大四以前的生活就是学习和乐团排练,充实也单调。但现在想来,那段时期的生活可以说是我大学生活的真正核心,就像是心底最温暖的那块,每每想起仍感动不已。民乐团的那些花儿,至今又在何方呢?愿你们生活幸福,谢谢你们陪我一起度过青春!

学习一直是我大学生活的主旋律。从大一学习无机化学开始,到大二准备做配位化学的研究,再到后来遇见了京大的吉村教授,我的兴趣开始慢慢转向物理,转向化学反应背后更深层次的原理,甚至曾经有段时间还想转专业。还好那时候学校出台了副修政策,我和S才得以名正言顺地去跟着物理系的学生上课。从最基础的力学开始,学过电磁学、原子物理学、量子力学、数学物理方法等课程,从那时候打下的基础对现在来说也很有帮助,虽然这些基础还不够扎实。也就是从原子物理这门课开始,我真正领悟到了物理的魅力,并开始从内心希望以后做物性(超导现象等固体的物理性质)方面的研究。在大学期间种下的这个明晰的学术梦想,一直到现在仍每天提醒着我勿忘初心。好在虽然硕士阶段的研究内容有所偏离,但我已定下读博士的研究室和课题,终于能回到这个梦想的轨道上来。我的经历可以告诉那些有志于学术研究的小伙伴们:一定要在大学期间多了解些各学科的大概,并尽可能在大三的时候定下未来想研究的方向并为之做准备。也希望母校能够多些热爱学术,热心科研的学子。

杭师大的图书馆一直是我认为母校最好的地方。我在大三以前基本在5楼学习,因为那里有数理化生等基础学科的图书。大三以后基本上在6楼学习,因为可以翻看英文杂志和外文书,甚至我还找到了好几本日本的物理和化学书。大四因为有了实验室就不怎么去图书馆了,但至少每个礼拜都要去几回翻翻NatureInorganicChemistry等杂志。大学四年,光借书就不知道借了几百本了吧,还不包括买了N多的书。我印象最深的一次借书是大一在7楼借的一本材料化学书,当时随便翻翻就翻到了超导和铁磁材料的内容。当时根本没学过高等物理的我竟然能够理解了超导BCS理论的Cooper电子对的运动机理,还有磁滞回线的内容!现在想想,会不会就是当初的这个因缘让我选择博士期间做超导和磁性两方面的研究。不管怎样,杭师大的图书馆对我来说意义重大,对我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形成产生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我还记得有一段时间对哲学感兴趣,曾想翻遍5楼的哲学区的书,无奈由于时间不够而没有认真阅读几本。

一个人的时候,想想母校,想想曾经的小伙伴,回忆一下过去的生活,那些当时觉得怎么也过不去的坎早已放下,更多的是对当时没好好珍惜生活的后悔。无论如何,前方的路才是余下的人生,用心去生活吧,不要让自己的青春对不起自己!

   我爱母校!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780942-784017.html

上一篇:在日本读研的一些感想
下一篇:硕士阶段快要结束了
收藏 IP: 130.54.130.*| 热度|

3 郑永军 徐大彬 杨金波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4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5 09:2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