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c11111111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xc11111111

博文

对减轻地震灾害的思考与建议——“8.03”鲁甸M6.5级地震

已有 7856 次阅读 2014-8-6 20:27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地震, 思考, 滑坡, 减灾, 鲁甸

86号中午,中国鲁甸Ms6.5级地震(另据USGS震级是Mw6.1)导致的遇难人数从410人突然增加到589人,意识到肯定是一些救援队伍到达了一些前期救灾盲点(主要是交通、通讯在地震中受到严重破坏的小村庄),然后,这些灾情才得以知道并上报。果然,有报到说死亡人数迅速攀升的原因是由于偏远地区的村庄在地震时发生了大量山体滑坡,导致通讯、交通严重不畅甚至一度中断,部分村寨几乎整村被滑坡破坏或掩埋,虽有些许幸存者,但是救援力量到达后才得以进行详细统计。然而,从主震发生的3日下午430分,到6日上午,已经过去将近70个小时,这么长的时间,就算正常人不吃不喝也会出问题,何况在废墟下面可能受伤的人。

先展示两组在鲁甸地震中遭受到地震滑坡破坏的村庄图,这两个地方都是在地震后至少2天之后才受到关注,但是破坏严重。其中苗寨的房屋破坏程度与数量,这一处的遇难人口估计甚至有上百人。

 

 


1  王家坡地震前后,坡脚的建筑被滑坡破坏或掩埋。据报到,“王家坡村发生山体滑坡,整村被从海拔1000多米冲到400多米”。然而,在地形数据上对比之后发现,新闻报到的绝对高程数据与落差均是不对的。滑坡体的最高与最低高程点分别是1830m1300m,而原来的村庄,最高的几间房屋高程是1400m,顶多到1300m100的高差,没有新闻里面说的600这么多。

 

 

 

2  苗寨地震前后,滑坡体的建筑被滑坡破坏,大部分被掩埋;坡脚的公路与建筑被滑坡掩埋。从影像上看,这个滑坡的破坏比王家坡滑坡要严重,因为滑坡破坏区的房屋更多,然而现在还没有具体的伤亡结果数据。(网上说这个滑坡为甘家寨滑坡,地图上显示这个地方叫苗寨)

(一)

对于类似鲁甸地震这样的事件,发生在地形陡峻、构造与地质条件复杂的区域,震前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就比较频繁。地震时,伴随着强地面震动与高度形变,可想而知,地震滑坡肯定会大量发生。从而导致交通破坏与通讯中断,尤其是一些在极震区零散分布的村庄。这些小村庄,在灾难发生之前,网络、电话、比较快捷的交通方式等各种方式可以向外界传递信息。而一旦破坏性地震发生,因地震滑坡或地震的直接影响,通讯与交通势必遭到重创,幸存者完全无法与外界取得**,因而救援的人也往往不能及时得到这些地方的受灾信息。再加上地震救援往往是从外向里层层进入,基本全部的救灾力量都会集中在一些能够进入且破坏严重的乡镇,对于道路暂时没有打通的地方无能为力。而等到到达这些区域的交通全部修通,救援的黄金时间应当已经过去。这样类似的情况以前有、在这次地震中有、以后肯定还有出现。因此,面对以后可能发生的在山区的地震事件,能否采取如下方式,步骤如下:

1)在地震发生前,首先对地震危险区内的所有村庄,结合村庄所在的地形、地质条件、尤其是斜坡或者坡脚的村庄进行一个初步评估,以备地震时救灾使用(算作基础评估)。

2)地震发生后,及时叠加震中位置,构造信息,分析可能的极震区分布情况,然后将这些极震区内的村庄先纳入特殊救援计划,这算是第一次的评估。

3)在此期间直升机做准备,救援部门做准备,每个救援小分队配备大概10名专业的救援队员、包括救援、医疗、保障、卫星电话等,要分工明确,同时准备救援设备与大概23天的补给,还要考虑准备一些救援人员食用之外的事物与饮用水,提供给可能的灾民。在准备直升机与组织一系列救援小分队的同时。在这期间,专业科研人员根据地球物理学、地质学、地震学等专业知识应当已经提供了更为确切的灾害烈度估计图,这时候对第一次评估结果进行修改与校正,得到第二次的村庄危险性评估结果。这时候,在挑选出可能遭受地震最危险的村庄之后,依据天气条件,就可以考虑通过直升机的方式往这些极震灾区的村镇运送救援小分队了。在时间上,若没有异常天气等因素,这个时间应当是地震后12个小时至1天之内。有救援人员到达,虽然比起重点城镇能够提供的帮助少得多,但是对这些地震中孤岛的灾民也是莫大的鼓励与支持。

4)往往在地震后1天左右,极震区的第一批航片会出来,这时候便可以根据极震区航片的进一步确认救灾盲点,对一些灾害严重的村镇,可以再次使用空中交通的方式投入救灾力量,这时候应该是距离地震发生时间36小时左右。这样,把以前的救灾从外向内的方式,转化为以从外向内为主,但是兼顾内部多点突破的方式。保证36小时之内解决所有救灾盲点,无论对于全面把握灾情,还是救人,都应当是比较好的方式。在较短的时间内能将救灾力量合理分散,尽可能覆盖到整个地震区。

 

(二)整合更多力量,全面及时科学获取灾情信息

自汶川地震后,2010年玉树、2013年芦山、2013年岷县漳县,到这次的鲁甸地震。由于卫星数据的分辨率往往比航片小,且卫星有固定的访问时间,就算编程也需要较多的时间,而无人机航片却没有这些取点。所以,这几次地震事件,无人机航片在灾区救灾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而如何让航片在抗震救灾中发挥最好的效果,也是个值得探讨的问题。当前的测绘局、测绘与遥感院所等是航拍的主要力量,这些单位在获取到航片之后也会迅速的对外公布一些典型破坏区的影像,以及对这些影像的灾害初步解译与分析情况。然而,一个单位专业做灾害分析与解译的往往人数不多,依靠某一个单位或者某几个人在较短的时间内做灾害分析结果往往会有较严重的误判,而航片也就不能发挥其最大的价值。

由于没有合适的交流平台,专业人员对航片灾害的分析与解译结果大多没有被救灾人员所使用,且往往比较难出现一个全面客观的灾害识别图,往往是大家各做各的,虽然对震后灾害评估有一定的作用,但是对灾害救援起到的效果微乎其微。

建议:在国家的层面上组织建立一个开放平台,面向具有此专业背景的研究所与高校中的研究人员。在地震后,很多地震、灾害、环境、构造方面的人员都会投入很多关注。若是给他们开放这样的一个平台,让他们通过自己的计算机与网络,参与抗震救灾,会比一个单位出的灾害识别图好的多。方法就是将航片及时的放在一个类似Google earth或者百度地图或者天地图的平台上面,当然,给研究所或高校中特定的专业人员开放添加要素的功能,可以将房屋破坏、滑坡等要素作为图形要素添加进去,而有专门的人员负责实时观察与搜集这些实时动态信息,并及时报告地震抗震救灾指挥部,给救灾提供信息

总之,目的有两个方面:(1)把当前救灾整体从外向内的方式,能否稍作调整,大部分的救灾力量依然是从外向内,将少部分救灾力量以救灾小分队的方式投入的一些交通不畅的村庄,以搜集汇报灾情与救灾,这样可以避免大量救灾力量拥堵在震区外围;(2)开放一个航片GIS平台,组织全国的专业人才对房屋倒塌点、灾害点进行标识,可以将这些标识到的信息统一整合起来。就像上面两幅图中的信息一样,如果有这样的一个集合地震前影像与地震后航片的平台,肯定航片一公布,各个机构的遥感、灾害、人员会在上面标识了出来了这样的灾害点,从而救灾指挥部就能马上获取到这样的信息。与马航失踪类似,召集全世界的人在茫茫的航片中寻找可能的线索。

注:图中震后航片来云南测绘局、震前卫星影像来自Google earth

 

附上一张来自云南测绘局8月8日公布的一个苗寨的航片。

与图2对比,这个滑坡造成的灾难应当是这次地震中最大的,经查询地名是苗寨,但是网上都说是甘家寨滑坡。




云南鲁甸地震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81016-817613.html

上一篇:新疆野外
收藏 IP: 210.72.25.*| 热度|

11 周永胜 黄永义 杨学祥 刘晓锋 刘良云 陈小斌 赵建民 麻庭光 吴晓娲 杨文涛 geostability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19 14:1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