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hyfan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cathyfan

博文

把一本书写薄,这几点可以试一试! 精选

已有 5046 次阅读 2018-1-21 19:33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作为一个编辑,我很怕编辑特别厚的书稿!

为什么?

太厚的书稿,编辑周期长,需要注意前后一致的地方太多,很容易就会看了后面忘了前面,由此书稿编辑质量控制更加困难。

不止是我,我们编辑都怕厚书稿。

我不止一次对我的作者说,您可以尽量精简一些您的书稿,您可以写得少一些,我也可以编少一些,读者可以少花一些钱。

当然,出于编辑立场,我其实应该更喜欢厚重的图书,一则这样的书可以卖更高的价钱,二则更凸显我的工作量。

可是,我总觉得,一本书的厚重,在于内容,不在于厚薄。就像宝石的价值,在于稀有,而不是重量,钻石虽小,一颗恒久远,磐石巨大,千年没价值。

我喜欢内容更加精炼的图书。

尤其是专业图书,更应该用词精准,语言精炼,言之有物,没有多余的篇章。

可是,怎样才能把一本书写薄呢?


作为一个学术著作的编辑,在这几年的编辑书稿过程中,有几点感悟比较深刻,我觉得,只要作者在整理素材、编写书稿的时候注意到,应该可以少写一些内容。

引用尽量精简而不是直引

有的作者引用的时候,喜欢直接把所引的内容大段内容和公式图表直接搬过来,这样一不符合引用规范,二也使引用内容太多。

毕竟论文就是为了说明某段时间某个项目的研究成果,而书是多年多个项目研究成果的综合。

著作的成果由论文而来,但是绝不是由论文堆砌搭积木而来,而是重新架构并充实内容,将原来的资料组织整理,按照图书的章节规划合理安排内容。

有时,专著里某一节的内容在很多篇文章中都有所论及,各有侧重,如果将某一篇或者某几篇论文中摘取内容,直接堆砌,这样书很容易越写越厚。

并且,直接引用的内容越多,专著的内容形式和书写风格就越难统一。毕竟,不同的论文写作时间不一样,发表的杂志也不一样,就算是同一作者,也不可能做到格式统一。大段直接引用之间风格迥异,对专著的内容质量是个很大的硬伤。

因此,作者再引用不同论文的相关内容时,最好的做法是综合整理,去芜存菁,根据专著的写作目的有所增删和修订,将文字、图表、公式等都做统一的处理,在引用的基础上,重新精简编写内容。


概述和小结内容不要重复

专著和小说不一样。

写小说可以天马行空,没有什么限定,专著却只能在框定的范围内针对有限的内容进行论述。

虽说一本专著可能是作者数年乃是十数年的科研成果结晶,之前已经发表过很多论文,也有很多同行在进行相近甚至相同的研究,但是说到底,也不过是一个很小的领域分支的研究,写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在我编辑书稿的过程中,我经常发现,很多作者在著述时喜欢通过重复来强调他想说明的问题。

最常见的情况是,内容简介和前言高度重复,如果第一章是概论性质的,前言又和第一章大段内容重复,到了正文中,每一章里面有概述有小结,甚至每一节里面还有概述和小结,于是概述、正文和小结内容又有大段重复,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有的作者习惯性用授课或者做PPT的思维来写专著,所以习惯于一开始概述全书,在每一章也概述全章,讲完后又进行总结,看上去是把重要内容重复了三遍,实际上对于一本书而言,是架床叠屋、重复啰嗦,重点反倒不突出。

从编辑的角度来看,好的专著是重点突出、条理清晰,而不是重复强调敲黑板画重点。

在著述过程中,将重点内容重点讲解,一次性用心讲解请楚即可,让读者自己去总结去消化更好。


太基础的内容借助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是专著内容的重要延伸。

专著不同于教科书,专著默认读者是已经学习相关内容,或者读者掌握查阅资料文献的方法,可以自行查阅。

因此专著在撰写时,可以将一些太基础的内容直接省略,用参考文献的形式标出。比如在某些专业著作中,还推导一遍矩阵的秩或者讲述一遍李雅普诺夫稳定性,个人觉得真的没有必要。

在著述时尽量避免大段直引参考文献,但是要注意精确标注参考文献,有些文献的内容对于专著的内容只是辅助说明或者第三方证明,与本书内容没有直接因果推到关系,就可以一字不引,只是在论及相关内容时将之标注出来,让读者自行翻阅相关文献。

在专著中将一些太基础或者关联不大的内容,借助参考文献,引导读者查阅参考文献,可以使读者阅读范围更广,对于专著的内容脉络了解得更清楚。


作者在刚刚进行专著撰写时,可能觉得数十万字的内容太多,太难写,但是实际上在粗略整理材料时才发现,原本只想建一间平房,拥有的材料却能够建一座楼房,于是怎么样把建一座楼房的材料,精挑细选盖一间漂亮的平房,又变成另一件难事了!

写书很难,很厚书更难,把厚书写薄,难上加难!

我相信,只要作者在著述时,注意我提到的几点,一些不必要的内容就可以不用写进书里了,至少就可以变薄不少。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818488-1095645.html

上一篇:把难搞的日子,搞下去!一个编辑的絮语
下一篇:专著撰写第二步:如何避免变量和名词混淆
收藏 IP: 36.102.210.*| 热度|

9 吴斌 黄仁勇 熊建华 王启云 张忆文 葛素红 姚伟 康建 汪育才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5 22:5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