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海洋的远航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xying 系统科学与数学水手札记

博文

重修微积分7——测度 精选

已有 16343 次阅读 2015-5-8 08:11 |个人分类:科普|系统分类:科普集锦| 分形, Hausdorff测度, 维数, 分球悖论

计量是数学的肇始。无论是称重量,量尺寸,度面积,计体积,结果都是从0到无穷大的一个数。计算时多将整体划分成比较规范的部分,分别测量累加而成。不因测量的方法不同而异。所以计量必须具备几点:它是非负的数量,空无为0,划分后计量之和等于总体,不因测量方法而变。在无限可分世界里任何的计量,就必须把这性质推广到无穷的集合。抽象集合中的测度m,就是将集合的子集映射到$[0,\infty]$区间的函数,空集对应着0,测度有着可数可加性,即:

$m(\phi )=0,\;\;\; m(\bigcup_{n=1}^\infty  E_n)=\sum _{n=1}^{\infty} m(E_n),\;\; E_i \cap E_j =\phi\;\;\forall i\neq j $

在不同坐标系下表示集合的点,测度值要保持对坐标变换的不变性。注意,无穷大这里也可以是个测度的量值,这让它适用于一些无穷的情况,比如说没有尽头的直线长度,无边无际的平面面积和无限空间的体积等等。例如,集合的势也是一个测度,满足0的对应和可数可加性,对于有限集,这测度是集合中元素的数量,对无穷集,这测度是无穷大。人们的计数其实是从这个测度开始的。

显然对于同一个集合,可以定义不同含义的测度。学习数学的抽象,这是要适应的思想方法。

这个系列介绍过收敛、拓扑、距离、范数、内积、测度等数学的概念,在集合的基础上定义它们的性质。在同一个基础集合上,往往有多种具体的结构和映射符合这些定义的性质,它们的抽象都属同一概念。这情形与物理等自然科学很不同,让有些学者觉得不习惯和不确定。在思想方法上,自然科学本质是归纳的,研究的都是具体一类的事物,从中抽象发现一些共有的性质,形成了概念。虽然有时用抽象的语言来定义,也因此逻辑推理,但隐在定义之后的具体一类事物,始终是最终的裁判,当推理的结论逸出接受的范围,就放弃原有的概念代之以新的解读。而数学的本质是演绎,虽然许多概念的形成来自归纳,但不同定义的概念在逻辑上必须是一致的,等价的,或是由论域的局限或推广。数学研究的是由这些共同性质定义下的概念,在演绎下的共同表现,不论概念所指的具体对象的类别有多大的不同,所得的结论从具体对象来看会如何不可思议。就抽象所聚焦的概念而言,它们都是一样的,拥有共同推理而得的性质。在数学最高的权威是逻辑而不是事实。所以要构造数学概念的直观图像,必须习惯用多种不同类别的具体对象(在数理逻辑上称之为模型)来想象抽象的概念,了解不同模型的局限,而不要被它所左右。自然科学关心物质世界里的真。数学关心的是思维世界里的真。只有确信思维中逻辑推理的结论是真实可靠的,才能利用数学概念作为工具,来了解、表达和推测物质世界里的真实。

让我们从测度的定义出发,看当逻辑与事实冲突时,数学家和自然科学家的不同处理。

实践经验告诉我们,将一个物体分割成几部分,分别测量它们的重量和体积,它们之和一定会等于整体。这已经成了无可置疑的真理。很不幸,经验不能代替逻辑,因为经验只涉及到有穷的世界,当我们把物体看成无穷可分时,无穷集合的任意分割,并非都能如此。在定义了一些集合测度后的空间里,并非所有的集合都可以参与保有这样性质的测度。

巴拿赫-塔斯基(Banach Tarski)举了一个例子。大致说来,他用分别沿X,Y两轴左转或右转某个特殊的角度(例如arccos(1/3))的操作,形成包含4种旋转a,a-1,b,b-1的运算序列。这些有限步运算序列生成了一个具有无穷个元素的群H。在序列中刨去相邻反向相消的旋转,可以证明每个序列与群H中的元素一一对应。这个群里的元素可以按生成时,第一个的旋转操作分别为a,a-1,b,b-1分成不相交的4组及单位元e组。实心球中的质点,在这群每个元素对应的旋转操作序列作用下,形成一条旋转轨迹质点相连的链。利用选择公理,在每个链条都可以选出一个点来代表,这些点的集合记为M,球中所有的质点都在M中某点所在的轨迹链条中。这些轨迹链条依对应的4个群组也分成4组,将这些轨迹链条的第一个质点取出放在对应于群的e组,其余链条中的质点对应到起始旋转分别为a,a-1,b,b-1的群组,它们是互不相交的5个组,可以看成球被分割成5堆。现在将对应a-1组那堆整体做a的旋转,经过这旋转后的这堆包含有对应着所有a-1,b,b-1及部分e组的质点,对b-1组那堆整体做b的旋转,得到类似的结果,不难想象将它们与剩下的a,b和e组可以组装成没有缝隙与原来一样的两个球,详见【2】。

这个例子很有名,称为“分球悖论”或者“巴拿赫-塔斯基定理”,因为进行分类时,用了选择公理(AC)在无穷集合中挑选,上世纪二十年代,大家是用来反对AC的。经过多年争论后,人们发现这里的证明在逻辑上无懈可击,选择公理在数学基础上很重要,是必须保护的不可或缺。而在物质世界中球不可能由无限的质点组成,所以这模型并不与现实冲突。想要继续应用抽象的测度理论,那么只能归结为人们在无穷的世界里的直觉错了。

为什么是不可思议?因为人们觉得将一个球切碎分割成5堆,组成球的元素分成了5个集合,球的重量和体积是这5个集合的总和,一堆元素刚性旋转不会改变重量和体积,即使装配成的球没有缝隙,它们也不该有两个球的重量和体积。

重量和体积都是测度,与经验的冲突在于这种分割不满足可加性。但如果这种怪异分割而成的5个集合是不可测度的,那么就没有理由说什么可加性了。一个球和两个球之间就失去了这个有限测度量的联系。至于一个球和两个球的元素数量,因为它们都是无穷的集合,在有限的世界对岸,集合论早就告诉我们,无穷集合和两倍的集合,它们的元素是可以一一对应的。这例子告诉我们,测度有时只能定义在空间的一部分集合上,这些集合称为可测集,它们包括空集,对可数个并,及补集运算封闭,称为σ代数。在这σ代数之外的集合,对测度没有定义,称为不可测集。

在实数空间,我们定义开区间(a, b)的测度为|b-a|,以开区间生成的σ代数称为波雷尔(Borel)集。在实数空间以开区间测度和定义延拓出来的测度称为长度。在n维欧几里德空间,可以同样地从定义矩形区间的面积延拓出2维的测度,以及n维的体积,这样定义的测度称为勒贝格测度。在不致混淆时,简称为测度,或长度、面积、体积。

波雷尔集包含着$\mathbb{R}^n$空间通常拓扑下的所有空集、全体、开集、闭集、单点、以及它们的各种交和并。在理论上,不可测的集合虽然也有无穷多,你可以想象的却很难,因为它们不存在你的经验中,它必须用逻辑依赖选择公理来构造。

柯尔莫哥洛夫将公理化概率论定义在概率空间上,用样本的集合代表事件,它们构成空间里的σ代数,概率则是对集合取值在01之间的测度。

测度为0的集合叫做零测集,它在应用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比如说你突然有个天才的发现,只是它适用的情况在参数中是零测集,如果参数值是随机分布的,那你几乎都没有用武之地。在积分里,如果引起麻烦的地方,比如说无界、间断处等等是零测集,那也可以忽略它们。

$\mathbb{R}^n$空间中的一个点的集合,可以包含在任意小的区间里,它的勒贝格测度小于任何正数,所以它只能为0。从测度的定义可知,可数个零测集的并集仍然是零测集,所以有理数集合是实数空间$\mathbb{R}$上的零测集。

有个古老的疑问:“点没有长度,为什么它们组成线段却有了长度?”有人回答,因为这里的点有无穷多,0乘无穷大可以是非零的数。上面例子说明,这理由对可数多的无穷大不成立。是不是因为线段有不可数的点所致?下面例子说明,在直线上不可数点集的总长度也可能是零

康托集是这样构造的,记C0=[0,1],将这区间三等分,取走中间一块(1/3,2/3),留下的部分C1=[0,1/3]U[2/3,1];分别在留下的区间[0,1/3]及[2/3,1]中,再次取走各区间中间1/3的那块,得到C2;如此重覆得到Cn,n=0,1,2,…;它们的极限C称为康托集。C是不可数的,因为它的点必须选自无穷序列Cn中左边或右边部分,即2的可数幂。Cn测度是(2/3)n,当n趋向无穷大时,它趋向0,所以C的勒贝格测度是0.

当一个区间无穷地缩小到一个点,区间的长度也无限地趋向0,区间的长度和覆盖线段的区间数总在有限世界这一边,没有尺寸的点和无穷多个点是在实无穷的彼岸,我们不能指望用点和点数来解答线段长度的问题。不同维数空间中几何体的测量也是如此。看个例子。

英国人很早在测量海岸线长度时,发现所用的尺度越短,海岸线的长度越长,那么到底什么是曲线的长度?二维空间的曲线,显然不能用一维区间来覆盖,而二维的勒贝格测度(面积)是零。实践中用尺子丈量曲线,微积分里用折线来逼近曲线长度,都是用二维空间的园来覆盖曲线,然后计算这些覆盖直径的和。对于不同覆盖所计算的下确界,称为曲线的长度。测量所用的尺子越短,计算出来的长度越长,这反映了近似逼近的过程。这个单调递增的数列极限可能是有限的量,也可能是无穷大。

n维欧几里德空间,任何集合A都可以被一族可数的开集覆盖,这族开覆盖测度和的下确界称为集合A的外测度,记为m*(A)。外测度对所有集合都有定义,保持有测度的非负性,对集合包含关系的单调性,和次可数可加性。当集合A是可测时,外测度等于它的测度。

$ m^*(A) \ge 0, \; m^*(\phi)=0,\;\;\; A\subset B \Rightarrow m^*(A)\le m^*(B), $

$ m^*( \bigcup _{n=1}^\infty  E_n) \le \sum _{n=1}^\infty m^*(E_n),\;\; E_i\cap E_j = \phi\;\;\forall i\neq j $

将开集的测度定义为集合中两点距离的上确界,我们就由此定义了曲线的长度。在有界的二维区域里的曲线长度有没有可能是无穷大?当然有。下面是一个分形曲线的例子。

Koch曲线是这样构造的。对单位线段,中间1/3用等边三角形的两边来代替,得到四条边的曲线k=1,对这四条边做同样的替换,得到k=2曲线,如此无限重复这个替代过程,它趋向Koch曲线。(见图,图像抄自网络)

可以把这个k序列看作测量尺度变小的过程,计算不同k时计算的曲线长度L(K)=(4/3)K,所以Koch曲线的长度是无穷大。

对于欧几里德空间$\mathbb{R}^n$中的几何体,集合AHausdorff测度Hs(A)定义如下:

$H_d^s(A)=\inf \left\{\sum_{i=1}^\infty |O_i|^s \mid \bigcup_{i=1}^\infty O_i \supset A, \;\; |O_i| \le d\right \}$$H^s(A)=\lim_{d\rightarrow 0}H_d^s(A)$

式中的下确界inf是对所有可能的开覆盖Oi集合族来取的。其中集合的直径为集合中两点距离的上确界 $|O|=\sup \{\|x-y\| \mid x,y \in O \}$,同时规定|O|0=1

Hs(A)定义在$\mathbb{R}^n$Borel集上,不难验证它满足可数可加性,所以是个带参数s的测度。当s=n时,Hs(A)$\mathbb{R}^n$n维勒贝格测度(精确地说只差一个与n有关的倍因子,因为Hausdorff测量的尺子是球,勒贝格是方块)。

$\mathbb{R}^n$空间,将几何体A线性放大k倍,其集合记为$kA =\{kx \; | \; x\in A\}$,则有 $H^s(kA)=k^sH^s(A)$,这与k维几何体的线性放大后,长度、面积和体积比例关系是一致的。注意到对于给定的集合AHausdorff测度Hs(A),随着sn+1开始减小,其数值从0,到了一个临界点后,突然跳到无穷大,我们把这个s的临界值,称为几何体的维数,或者Hausdorff维数。当它是自然数时,这与我们日常中的经验是一致的,但有时它不是一个整数。

作为一个应用的例子,现在我们审视$\mathbb{R}^n$空间里曲线的长度,凡是能够用积分算出有限值长度的,无论在平面或在三维空间,用Hausdorff测度可以证明都是一维的曲线。Koch曲线按照s=1来计算是无穷大,所以它可能是更高的维数。分形物体具有自相似结构,注意到如果将Koch曲线线性放大3倍,可以得到4份的原来曲线,根据上述s维几何体的线性放大与Hausdorff测度的倍数关系,可以算出s=ln4/ln3=1.26186…,即Koch曲线是1.26186…维。前面例子中的康托集,线性放大3倍可以得到2份原来的康托集,所以它的维数是s=ln2/ln3=0.63093…,是分数维的。只有在几何体所在的维度里的测度,才可能是一个正实数值。

如果你好奇,$\mathbb{R}^n$空间里一个点的维数是多少?建议你用Hausdorff测度公式验算一下,以加深理解。只有s=0时,单点的Hausdorff测度是1k个点和可数无穷个点,测度是k和无穷大,而它们在s>0时都是测集。不可数的点集,在s=1时的测度,既可能为0,如康托集;也可能是正数,如有界区间;也可能是无穷大,如整条直线;还可能没有定义,如不可测集。这也许能给予古老的点与线段长度关系问题,更多一点的认识。

(待续)

 

【扩展阅读】

  1. 维基百科,测度http://zh.wikipedia.org/wiki/%E6%B5%8B%E5%BA%A6

  2. WikipediaBanach–Tarskiparadox http://en.wikipedia.org/wiki/Banach%E2%80%93Tarski_paradox

  3. WikipediaHausdorffmeasure http://en.wikipedia.org/wiki/Hausdorff_measure

  4. 维基百科,维塔利集合http://zh.wikipedia.org/wiki/%E7%BB%B4%E5%A1%94%E5%88%A9%E9%9B%86%E5%90%88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826653-888365.html

上一篇:重修微积分6——微分
下一篇:重修微积分8——积分
收藏 IP: 50.156.25.*| 热度|

38 刘全慧 李伟钢 李治 袁贤讯 黄永义 文克玲 王春艳 徐晓 蒋迅 康建 韦玉程 丁大勇 王小平 徐明昆 田云川 张江敏 赵美娣 张天蓉 陈钢 胡努春 蒋永华 郭景涛 王国强 张云 孙杨 icgwang zjzhaokeqin forumkx hillyuan yangb919 shenlu xuexiyanjiu guoyanghuawu iceflying hkcpvli aliala laijianshan ganendexin1993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5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6 10:1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