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驿站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老李 一个行走者的思想历程

留言板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留言 登录 | 注册


IP: 180.201.129.*   [76]pengnanalara   2012-5-9 19:15
李老师,能不能给我推荐本可以提升我逻辑思维能力的书看  谢谢哦   老师,您千万不要给我推荐高数哦  虽然确实挺有用  嘻嘻~
我的回复(2012-5-10 10:46):呵呵,推荐你看一本好玩的书,你提到的问题也随之解决了,罗伯特。所罗门写的《大问题——简明哲学导论》,我看后觉得很好,希望你喜欢
IP: 58.196.152.*   [75]vancl   2012-5-7 20:21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678176&do=blog&id=567735
李老师也写点吧
我的回复(2012-5-7 22:57):呵呵,谢谢提醒,近来课太多,实在是没有时间啊
IP: 59.172.228.*   [74]whztx71   2012-5-3 11:44
李老师,您好!
看了您写得“时间的弹性与张力”一文,很感兴趣。有关“时间”这个话题,您能推荐一下可阅读的资料吗?
祝好!
我的回复(2012-5-6 15:31):可以看看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和法国哲学家柏格森的《绵延性和时间性》,这里都有关于时间与个体的论述
IP: 202.114.66.*   [73]liliyy   2012-4-12 17:18
  
thank you very much.
best wishes.
IP: 202.114.66.*   [72]liliyy   2012-4-8 13:13
敬爱的李老师:
您好!我是武汉大学的一名硕士研究生。我在科学网的“博主委员会”中找到了您,由于毕业论文的需要,想麻烦您做一份调查问卷http://www.sojump.com/jq/1412573.aspx ,目的在于了解 学术性社区 用户知识共享行为的影响因素,研究的成果可能会有助于加强您与他人的学术交流。
打扰您啦,谢谢您!
祝好!
我的回复(2012-4-10 09:01):呵呵,抽空过去填填表格
IP: 72.28.147.*   [71]王芷   2012-3-30 23:15
非常谢谢!
我的回复(2012-4-5 10:01):王老师您好!

已经写好,发到你的邮箱,请查收!

祝好!

李侠4-5
IP: 72.28.147.*   [70]王芷   2012-3-29 22:08
谢谢,你随便写,不要摘要,直接写。但要一个英文标题
我的回复(2012-3-30 21:17):好的就这么定了,祝好1

李侠3-30
IP: 72.28.147.*   [69]王芷   2012-3-28 22:14
李大侠,你好!
什么时候给我一篇原创稿子啊,看在党国的份上,请赐稿,硬性摊派2300字,栏目为“科技纵横捭阖”
谢了,
王芷
我的回复(2012-3-29 11:07):王老师您好!

呵呵,接到指示,等忙过这段时间,一定写一篇,您看4月15日左右如何?我争取在那个时候做出来。另外,这个小文章不需要摘要什么的了吧?最好开门见山直接就谈,呵呵,不多叙!

祝好!

李侠3-29
IP: 112.65.77.*   [68]丛远新   2012-3-12 15:59
一点开就是好熟悉的音乐,斯卡布罗集市,我也用作背景音乐好久,后来王芳老师提醒我这样会移性,久了对身体不利,删掉了
我的回复(2012-3-13 12:35):有些好歌曲都是大家喜欢的,这也是普世的一种表现,呵呵
IP: 210.14.120.*   [67]科技导报   2012-2-16 16:27
l李大侠:我是《科技导报》编辑王芷,介意把你的“科学无关男女——与贾宝余老师商榷”和贾老师都等在我的“科技工作大家谈”吗?我再去问问贾老师,我想他会同意,也希望你也愿意。我的email:wangzhi@cast.org.cn
我的回复(2012-2-16 23:32):王老师,已经回复邮件!请查看!李侠2-16
IP: 119.56.91.*   [66]huayuwujie   2012-2-6 11:00
李侠:元宵节日快乐。
我的回复(2012-2-6 15:39):呵呵,同贺!
IP: 119.56.91.*   [65]huayuwujie   2012-1-24 12:27
李侠:新年快乐。
IP: 119.56.91.*   [64]huayuwujie   2012-1-22 23:06
新年快乐。
我的回复(2012-1-23 15:19):也祝无界新年快乐,呵呵
IP: 115.170.20.*   [63]李晓明   2012-1-22 19:44
祝福李老师新春愉快,龙年大吉!
我的回复(2012-1-23 15:55):晓明兄新年快乐,龙年豪迈。
IP: 180.158.59.*   [62]李侠   2012-1-16 15:41
刚才看到本博的一起奇妙数字: 1055555,留下纪念,看来2012好气象啊,呵呵
IP: 218.4.189.*   [61]徐雷   2011-12-31 01:34
不知道是不是以前也有这样的先例,我是第一次看到这种“读已死去之人的书之”系列的文章。第一眼看到就觉得这个想法太有创意,太有想法了,呵呵~持续关注.
我的回复(2011-12-31 14:20):呵呵,过奖了,有些书是需要经过时间筛选的,死去之人的书还能流传,一定有某种新颖的思想,因此,就把看过的书中这部分挑出来,祝新年快乐
IP: 182.32.95.*   [60]姜道奎   2011-11-9 22:16
李老师您好,打扰您一些时间请您给填下这个问卷好么,问卷地址,谢谢你。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530824&do=blog&id=506030
IP: 219.236.237.*   [59]科技导报   2011-10-6 10:27
李老师,
  因为没得到您的邮箱,我不知留言板怎么附上文件,且国庆长假后我们期刊要赶档期,所以我只好把文章粘贴在留言板上,一些修改的标记就没有了。我简单和您说一下我修改的地方和思路。修改您的文章真有点“句句是真理”,不知删哪句的感觉。
  因为“科技纵横捭阖”是一谈与科技有关话题的散文性、杂文性的文章,而且篇幅要限在2300字,所以我把标题和你建议的部分改删了,其余就是把“破窗理论”等部分精简了一些文字。有关你的身份我是猜的,不知对不对。英文标题请您审审,还有请附一张你的生活照。
      “破窗效应”和学术诚信
“Broken Windows”and Academic Integrity
     中南大学教授 李 侠
  当前中国学术界的诚信机制濒临危机,出现了大范围的诚信赤字。
  犯罪学上有一个理论叫破窗理论(Broken windows theory),该理论由美国政策科学家詹姆士•威尔逊(James Q. Wilson,1931-)与美国犯罪学家乔治•凯林(George L. Kelling)率先提出(“Broken Windows”, The Atlantic Monthly.1982年3月)。此理论认为环境中的不良现象如果被放任存在,会诱使人们仿效,甚至变本加厉。就如同一幢大楼的某个窗玻璃被打破后,如果不及时采取措施,最后整幢大楼的玻璃都会被打破,它反映的是环境对个体行为的引导作用。该理论后经完善与细化,其中心观点是:执法者应尽早识别及紧密留意和控制高危人群,另外须保护守法的青少年,同时要促进居民参与维持公众治安及协调社区内不同的团体处理治安问题。基于上面的简单理论介绍,我们姑且把这种理论用于中国学术界失范现象的分析,中国学术界也正在经历破窗效应。
   可以把中国学术界失范现象定位为制度性诚信赤字。首先,中国学术界出现的乱象已非单纯的个体行为,而是一种制度性后果。其次,对于中国学术界的诚信存量的目前判断是:我们的诚信总量已经处于赤字阶段,这与财政赤字概念很类似,但它比财政赤字的危害更大,而且也更难治愈。构成制度的要素有三个,分别是:规制性要素、规范性要素与文化-认知要素,这三大要素对于个体行为的约束力量按上述三者的排列顺序由强变弱。换言之,制度所具有的强大规制性力量,对个体行为起到强制性的规训作用,由此形成了群体之间的规范性行为以及与制度相关的文化-认知模式。一项制度失灵,首先是从制度的规制性力量的毁坏开始的,那么,它将不再对组织内的个体形成有效的威慑与引导作用,由制度衍生的其他要素也随之开始衰落,最后制度整体失灵。目前中国科技界出现的问题就是制度的规制性力量开始失去作用,如果不及时处理,那么构成制度的其他要素也会像多米诺骨牌那样依次倒掉,逐渐不再发挥作用。基于这种理论分析,我们回过头来看看中国科技界,这几年出现的重大学术不端事件,当事人都是科技界的精英,他们一次次挑战制度的规制性要素,就如同一幢大楼的几块玻璃被胆大妄为者率先打破,然而这些打破窗玻璃的人由于自身的位高权重,一直没有得到有效的惩处,巨大的现实收益与微不足道的潜在惩罚成本,结果导致仿效者逐渐增多,结果破窗现象开始蔓延。这就是中国科技界出现大范围失范现象的内在机制与成因。
   我们还需要对科技界的诚信总量进行一些简单分析。对于一个共同体而言,科研诚信总量是一个历史性的诚信累积之和,每一代人都要继承上一代人留下的诚信总量,它的显著特点就是:它是一个集体性的宏观总量,是由不同历史时期的共同体成员的诚信量累积形成的。我们每个人都是历史遗产的继承者也是创造者。一个群体所具有的荣誉是历史累积形成的,它需要不同时代的人都为之添砖加瓦,只有这样,一个群体的声誉才能得以在历史中延续。否则,如果只消费历史遗产,那么历史遗留下来的声誉总量很快就会被挥霍一空。从这个意义上说,这种历史遗产一旦形成,就不再是单纯的私人财产,而是公共财产,每个人都有权去分享它的荣耀,也有责任去维护与捍卫它的声誉。因为一旦这种历史荣耀被毁坏,我们每个人的利益都会受损。因此捍卫科研诚信不仅仅共同体成员的权力,也是神圣的责任。制度的作用,也在于保护这种历史财产不被某些人挪作他用,从而造成共同体整体利益的损失。科技界之所以能够有序运行得益于历史积攒下的诚信总量。如果制度不能有效地保护诚信机制,历史积攒下的诚信总量就会沦落为公地悲剧的命运。每个人都得益于它带来的好处,而不愿去为它的积累做贡献,很快积累下来的诚信总量就会被挥霍一空。众所周知,学术界是以拥有学术资本的多少作为分层依据的,科技界积攒学术资本的途径就是通过艰苦的工作与激烈的竞争来获得整个社会的承认。这个过程是很漫长也很艰苦的,个别违规者为了在竞争中快速胜出,通过采取学术不端行为,以此达到快速积攒学术资本的目的,从而实现赢者通吃的局面,但学术资本的有效性是以诚信机制做背书的。如果违规者得不到及时处理,那些诚实工作的人就处于利益受损的不公平竞争状态。我国科技界诚信赤字的破窗效应之所以愈演愈烈,根本原因就在于有效的监督与惩处机制几乎完全处于失灵状态,诚实工作得不到有效保护。从目前已曝光的学术不端事件来看,我国科研不端行为的惩罚上限仅到一般教授级别,对更高级别权威的学术不端行为的惩罚迟迟难以展开,这就出现了只打苍蝇,不打老虎的局面,对于科技界的破窗效应的修补意义不大。科技界奉行的原则是赢者通吃,因此,位高权重者的学术不端行为对学术界的危害也就越大。

   中国不缺各类惩治学术不端行为的机构,如各个层次的学术道德委员会、学风建设委员会、科研诚信办公室等,所缺的是这些机构敢作敢为的工作状态。为何整体处于不作为的失灵状态?这是很有意思的问题。其实,这与中国的特殊政治架构有关。比如,中国大学与研究机构的主要领导都是上级任命的,他们与上级机构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由于机构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以及资源分配的权力垄断模式,造成利益切割不干净,导致学术界的监督机构几乎形同虚设,这才是当下中国学术界破窗效应愈演愈烈的根本原因。
  世界上科研诚信做得比较好的国家有一个具有共性的经验,即学术不端事件一旦被发现,违规者的违规成本将远远大于违规收益,违规相当于自杀,使违规成为最不经济的行为。中国科技界当下最荒谬的地方在于违规者的收益远远大于违规成本,这种境况如何能遏制科技界的破窗效应呢?我们还有多少诚信库存经得起如此挥霍?
IP: 219.236.237.*   [58]科技导报   2011-10-5 07:45
李老师:非常期待您的大作。您的这篇“制度性诚信赤字的成因与防治”编辑好后,给您回一下稿。我的email:wangzhi.cast.org.cn,请告我您的邮箱,谢谢!
王芷
我的回复(2011-10-6 11:15):王老师您好!
昨天就看到您的留言了,可惜您留的邮箱没有@,所以也无法给您回信,我的邮箱是:lixia67092003@yahoo.com.cn,博客上有,呵呵,文章删减工作是很费神的事情,我看修改的很好,另外,我的工作单位变了,呵呵,看到后,给我回一封信,我就可以给您回信了。不多叙!

祝好!


李侠10-6
IP: 219.236.224.*   [57]科技导报   2011-10-2 09:57
是“制度性诚信赤字的成因与防治”这篇文章,又及。
王芷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19 06:5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