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jhzyj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hjhzyj

博文

一般人不了解的三个中医问题

已有 2424 次阅读 2019-6-11 05:45 |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1、阴阳平衡并非中医阴阳学说的核心观念。

在巜内经》中无此术语,主要讲"阴成形,阳化气"。阴既然是指body,与阳根本不同类,如何平衡?张仲景巜伤寒论》也几乎没有补阴之方,可为佐证。

       宋人作太极图,则加强了阴阳平衡的观念。但一方面有专家如顾植山,认为反映的是阴阳气的开阖枢,主旨无关平衡。另一方面,太极图,一块黑,一块白,说黑是因为“白少了"或说白是因为“黑少了"亦无不可。

平衡观是有,但不是中医阴阳学说的主要观念,这反映了中医学与易、道家学说的分与合。

现在行业内行外皆以讲“平衡"为懂中医,甚为可疑也!这一还原对避免中医庸俗化,理解其作为科学的本质是至关重要的!早期中医是重阳气的,阳是什么,诸君其思之。

 

2、中医在“不知道"辨证、辨病中完成了这两个范畴

中国人做学问和西方人不一样,西方人完成了明确的“二分",巴门尼德讲一,柏拉图讲理念世界,康德讲纯粹理性,黑格尔讲纯粹思维范畴,但中国人本身就在世界之中,如同儿童,与万物混同一体,一起成长,根本没有什么概念规定,便有点海德格尔的意思了,"回到事物本身",领会那“现身情态",强调直接“上手"。

所以古文献并不专讲什么是证、什么是病这样的概念,而是当下是证就是证,当下是病就是病。当下之所以成立,乃是因为有非当下!所以看到瘿瘤便知是瘿瘤,不是瘰疠。说是阳明证就不是少阴证。

了解这一点当然重要,一则知道并非没有病证之分野。常有病人一上来,就说给我把把脉,你就知道了,是的,但我只能知道那可以知道的。二则病证既有分野,易知:证是框架,可千古不变。病是经验,当与时而求其进步。病证关系尤当有新内容来充实。

 

3、中医并非不循证

例如中药连翘,古书有记载:某小儿,2岁,吐不止,连翘煮汤,1剂即止。因而连翘除了清热解毒,或许还有止呕的特异效能。中医之部分真际即在此等书籍中也。常用中药数百,方剂不胜举。病有不同,医有差异,历数千年,哪里没有循证呢?老中医便是精于此道。有人经常喜欢谈谈中医,不知道这些细节,我不知道用什么方式谈论才“科学"。

为什么不大规模使用RCT,简单情况RCT行,复杂情况,君不见循来循去,没有定论,因素太多了,你怎么知道没有遗漏重要的因素呢(至少逻辑上不可知),如果人体状态本身可以作为一个因素,而它随着时间及其它因素早变了,类似中医“证”描述的那样,此时显然不能用单因素/诸因素来平衡组间差异,象我们通常所做得那样。另外,已如前述,RCT就涉及分组、病、证这等概念范畴,这就不是中国人的玩法了!中国人是真实世界研究法,具体情况“游戏法"(游戏的意思类同于维特根斯坦的使用)。

 

理解中医确实不容易,读个大学,还不一定“上了道",永远“不上道"的风险也很高,这是我的体会。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900525-1184239.html

上一篇:为什么将来的西医必定要向中医学习
下一篇:“游戏"法:中医独特的方法论之一
收藏 IP: 58.246.74.*|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17 02:5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