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rgeonlv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surgeonlv

博文

“无牵拉手术”无牵拉?

已有 3078 次阅读 2017-4-2 23:48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无牵拉手术, 脑牵拉, 牵开器, 脑压板, Yasargil

神经外科手术中常常需要通过牵拉脑组织获得对病变或神经血管结构的充分显露和操作空间。持续的牵拉有可能造成局部脑组织的损伤,如挫伤、水肿或梗死,于是,有学者提出了“脑牵拉损伤”的概念。为了避免或减少过度或长时间地牵拉脑组织,神经外科医生常常通过设计合适的体位和入路以充分利用重力作用、或充分解剖蛛网膜下池释放脑脊液、或充分利用颅内固有的解剖间隙等措施改善显露,减少脑固定牵开器的使用时间和牵拉力度。

近来,在神经外科的学术会议上和网络上多次看到“无牵拉手术”的提法。其实,“无牵拉手术”并非对脑组织绝无牵拉,而是强调动态牵拉。追溯其出处,大概是Spetzler2011年提出的“retractorless surgery”,准确的译法应该是“无牵开器手术”。2013年我国也有学者对此做了专门的论述(赵继宗,赵连泽. 微创神经外科新技巧:无牵开器外科手术. 中华医学杂志,2013 9337):2938)。“无牵拉手术”和“无牵开器手术”,虽一字之差,含义却是有差别的。窃以为,对于专业名词的翻译和引用,忠实其原意还是必要的。

“无牵开器手术”强调的是用“动态牵拉”替代固定牵开器,用手持的显微手术器械(如吸引器、双极电凝镊子等)代替传统的脑压板,术中动态地使用这些器械牵开脑组织、建立操作通道,随着手术的进行,脑组织的受力点在不断地变化,这就避免了持续施加在脑组织某一局部的压力。

早在Cushing时代,就有了脑牵开器。CushingHorsley设计了第一代脑牵开器系统,即各种尺寸的、金属制作的矩形、带状、手持脑压板。后来,其形状被改为从后端向前端逐渐变窄。20世纪60-70年代,随着手术显微镜和显微器械的使用,对手术中病人头部的固定和脑压板的稳定性有了更高的要求。Mayfield发明了可以固定在手术床上的头架之后,Greenberg发明了可固定在头架上的自持牵开器系统,把术者的双手从掌控脑压板中解放出来。许多学者对脑牵开器系统做了改进,如Jannetta小脑牵开器、Sugita牵开器,其中,最著名也最重要的是Yasargil设计的Leyla牵开器系统LeylaYasargil的女儿的名字。随着对脑牵拉损伤的认识,学者们采取各种方式监测术中脑压板对局部脑组织的压迫程度,如,Zamarano用红外发射器和探测器监测脑压板下方脑组织的局部脑血流量。已有脑牵拉压力监测仪问世。还有学者应用可膨胀的明胶海绵代替脑牵开器。(引自:Dujovny M, Ibe O, Perlin A, Ryder T. Brain retractor systems. Neurol Res201032(7):675-683

脑牵开器从无到有,从手持到自持,再到少用或不用,都是理念、技术、器械等进步的结果,也符合事物发展的“否定之否定”规律。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990505-1043286.html

上一篇:苏丹:喀土穆的百姓生活
下一篇:新指南中的去骨瓣减压术
收藏 IP: 117.35.133.*|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7 02:1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