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hangsz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张诗忠 多年与书打交道,耕耘、浏览,感悟、思考……

博文

对“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建议 精选

已有 5435 次阅读 2010-3-13 22:08 |个人分类:教育刍议|系统分类:教学心得

“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亮点很多,为了集思广益、使其更完善,笔者提出以下看法,供参考。

一、情感因素强调不够

科研和教育实践表明,实现“育人为本” 的根本要求,“全面提高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不能将人的情感因素放在从属或可有可无的位置。众所周知,人的精神世界由三部分组成:一是认知、智力或能力,二是意动、意愿或意志,三是情感、体验或感受。如果说纲要中“坚持德育为先”、“意志坚强归属意动,“坚持能力为重”归属认知,那么相比之下,对情感的关注程度显得很薄弱,仅在“坚持全面发展”中有一些表述,如加强美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其实情感的内涵很广泛,囿于审美情趣的美育很难顾及其他许多关乎育人的重要情感。

据研究,情感在人之精神世界中绝非附属成分,它时常决定着人的成才和人一生的发展,尤其对学生来说更是如此。现在大家都认识到,教育务必注重能力的培养,思考比知道更重要。那么,追根溯源,能力和思考习惯又来自哪里?恐怕不能都归因于后天,至少最初是缘于那些与生俱来的积极情感,如好奇、好玩、爱好、喜欢、快乐等。可不要小看这些积极情感在育人时所起的作用,因为它们植根于遗传基因,无时不在从内部驱动人的行为。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每当谈及成功经验时,言必将好奇、兴趣、喜欢、快乐等视为执着科研的主要原因,这充分表明了积极情感对成才和创新的无比重要性,更不要说我们的学生了。既然如此,“战略主题”相应提高情感的权重是题中应有之义。

至于情感因素较抽象、不易在教育中实施,这是另外一个问题(其实不然,比如可尝试以兴趣结合内容作主线,改变按知识体系编写自然理科类中小学教材的老传统)。恕笔者直言,我们的教育之所以没有取得该有的进步,就因为对情感因素太不当一回事。不少优秀高中生考入重点大学后如释重负,甚至把中学课本撕掉以宣泄埋藏心底的愤恨,试问:带着这样的情绪跨入高等学府,教育改革的前景岂非令人担忧?

 

二、“激发学习兴趣”要提高到与“坚持能力为重”同等甚至超越的水平

跟情感因素强调不够相关,纲要中对“兴趣”重要程度也远远不够。这是一种让人费解的现象。“兴趣”一词频繁出现在教育、科研等领域,大家无不认为它是个好东西,然而“如何激发兴趣有效促进育人”的实践只能停留在一般性的口号上。这是什么缘故?原来基础教育界对“兴趣是什么”、“兴趣怎样产生和发展”了解甚少。不过,它并不妨碍我们汲取国外研究成果,采取拿来主义的策略为我所用,兴趣与能力提高,兴趣与人才培养尤其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关系异常密切,教育改革不允许我们在这方面徘徊不前。通常认为,兴趣是一种复杂的积极情感,它与好奇、喜欢、快乐等携手协同,能发自内心地驱使一个人主动学习、探索和创新。所以,一个人某方面知识贫乏、能力低下并不太要紧,一旦其兴趣被激发出来,通过努力在不长的时间内能成为专家——成功者创造辉煌并非一定限于其专业强项,这样例子很多——最可怕的是,知识和能力不差人,却没有爱好、缺乏兴趣。倘若这样,成才、独立思考、创新都将成为一句空话。

奇巧的是,兴趣还与人的心理需要如自主、胜任等相得益彰,所以从心理动因角度分析,兴趣堪称一个人不可多得的宝贵精神财富,“坚持能力为重”怎么能少了它?怪不得,哲学家、教育家杜威早在100年前就把兴趣看作是三位一体的神奇心理活动,认为它除了包含情感成分,还关联着认知成分和意动成分。现代的情绪心理学家进一步指出,兴趣的发展表现为选择性执著的特征,因而是个人系统或个性或人格的一部分。

我们如果这样认识问题和看待问题,提高“兴趣”在育人中的地位不容置疑。因为贯彻纲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和“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无论如何离不开兴趣。而且,纲要中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这一多年难题,也需要兴趣这把钥匙来破解——满堂灌、题海战术对学生来说毫无兴趣可言,即便学习任务不重也是个负担,而充满好奇、有趣、好玩的自主学习,妙不可言,稍微难些累些也不会当作负担。

 

综上所述,笔者建议在“战略主题”部分增加对情感的明确要求,特别要将“激发学习兴趣”一类的词句写入其中或另列一段,这样既能与“坚持能力为重”构成严密的育人逻辑链,也可与纲要后面的相关词句呼应

 

(注:蓝色文字均引自纲要)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073-302704.html

上一篇:试答“不能改造人,那怎么改变人?”
下一篇:考试是把双刃剑
收藏 IP: .*| 热度|

10 武夷山 王涛 杨远帆 许浚远 柳东阳 纪跃波 侯丙孬 柏舟 刘广明 lftkf

发表评论 评论 (4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9 23:5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