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hangwei98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hangwei98

博文

工地日记

已有 2841 次阅读 2014-6-27 11:58 |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8:30至10:30,我带着研究生在工地观察2个小时。骄阳似火,我们走走看看,已觉得非常炎热,而工人们坚持作业,辛苦无需多言。

   本工地是地铁的样板工程,前天还有建设部副部长率团来检查。但仍发现问题:

   (1)部分工人的安全习惯仍不太好。尽管是样板工程,对安全管理抓得很严。仍能见到个别工人将安全帽取下、赤脚操作冲桩机、光膀子施工等现象。

   (2)与前一项对应的是,施工单位和班组的安全管理并不足够人性化和体贴。正值盛夏,工人带安全帽、穿长筒胶鞋和长袖制服都很热,如果给工人配备透气安全帽、短筒胶鞋、短袖轻质制服,是不是工人会更乐于接受呢?这是管理层需要考虑的问题。

   (3)工人野蛮作业的确存在,施工单位和监理竟无人管。某旋挖钻班组打算建一个泥浆池,先挖了一个基坑,支上木模板,准备浇灌混凝土。随后天降大雨,坑内积满水,模板也被浸泡。雨后工人先用小泵抽水。又不等水抽净,在浸泡状态下即开始浇灌混凝土。混凝土灌入模板内,为水层浸泡,看不清底层情况。随着混凝土灌入,侧压力增大,木模板支撑不合理、不牢固,开始向里侧倾。坑四周全是淤泥,混凝土泵车不能开到基坑另一边浇灌,竟用挖土机接了混凝土运过去浇筑。浇下去的混凝土没有振捣。再后来见木模板即将倾覆,竟挖了大量的土填在坑内,抵住木模板。于是刚挖出的基坑又被填满,等混凝土干了还得再挖一遍。我一边观察,心中感触很多。一者惊讶于工人的智慧,能想到这么多办法;二者感慨于施工之野蛮和不规范;三者感到失望的是,全程施工和监理单位都无人在场管理。

   (4)安全管理喊喊口号很容易、做做样子很容易,落到实处却很难。工地的进场大门、办公和宿舍布置、门禁系统、视频监控、宣传牌、警示牌、安全知识牌、操作图册等都布置得很漂亮,现场也比较紧紧有条。让我一度觉得本工程的施工安全管理是很好的。然而观察的时间长了,才发现问题。宣传牌没有多少人看,知识牌没有放在最需要看的人附近。比如焊工操作牌,未放在钢筋笼焊接班组附近。工人从上午6:00到下午10:00分两班作业。但管理人员上午8:00才上班,12:00-2:30午休,6:30下班。即便在上班时间,也有大量时间不在现场。因此在大部分时间内,管理层对于施工现场安全管理是缺位的。

   (5)这样一来,就必须强调施工班组的自主管理。那么,管理层与班组的关系到底应该是怎样的?是监督和控制的关系吗?绝对不是的。管理层绝不可能做到每时每刻、无死角的监控。反之,必须让班组成为施工安全管理的主力。班组长知道该怎么管安全,工人知道怎样操作是安全的。那么管理层干什么?管理层应先加强自身学习、提高自身素质、事先识别危险源、制定防范措施,再去指导班组、帮助班组。因此,思维和理念必须转变!管理层绝不是要去控制班组,而是要去指导和帮助班组,再加上一些必要的监督。

   (6)对于施工单位来说,安全管理最大的问题在于不用“心”。尽管领导确实很重视,管理层也做了大量工作。但真正用的“心”不够,动的脑筋不够,想的办法不够。每天到工地上查看一遍已是习惯成自然,发现问题及时纠正。但是怎样能让发现过、纠正过的问题不再出现,或少一些出现呢?今天纠正戴安全帽、电线架空问题,明天、后天还是纠正这些问题。那这个安全员谁不能当,还需要大学毕业生来干吗?

   (7)施工安全管理的一些现状,切实反映了深层次的社会阶层分化问题。内心深处还是十分同情民工兄弟们的,毕竟我也是农村孩子出生。夏日炎炎,35度以上的高温,穿着长袖制服、带上安全帽、穿胶鞋施工。冲桩工几个小时做一个扳闸、合闸的重复动作。电焊工还要带上防辐射面罩。工人是不会偷懒的,因为他们拿的钱和他们完成的工作量直接挂钩,而且几个工人一组,想偷懒工友们也不干。而施工管理和监理人员呢,少量时间在现场,大部分时间在室内,有空调,事情也不那么忙。两相对比,反差还是比较大的。即便都在施工现场工作,但民工与管理层,毫无疑问是两个阶层,他们之间是有隔阂的。

   怎样才能把施工安全搞好?现在问题很清楚了。要以班组为主力,提高班组的管理水平。那么如何做到?公司必须转变思维,管理层绝不能再把自己看做高一层的监督方、控制方,而应该更敬重工人们。应本着指导、帮助的态度,发挥自身的技术特长,随项目进展帮助班组识别安全隐患,制定防范措施。以更为真诚的态度与班组沟通,利用教育培训等方式,提高工人的安全意识和技能。而所有前述工作,都有一个前提,不要因安全工作给工人增加过多的负担,减少其薪酬。只有当管理层与班组的隔阂消除,所有在项目上的人成为一个友好、和谐的团队,才能把安全管好。当然还有管理制度、流程、奖罚机制等具体手段问题,都可依次解决。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086333-807049.html

上一篇:工地日记
下一篇:与学生相聚
收藏 IP: 183.237.4.*| 热度|

4 王进 武夷山 王树松 Vetaren11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6 19:1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