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跟我学生在一起吃饭,聊起生活与事业,我说要像读书人那样生活。但读书人应该怎样生活?每个人心里的答案似乎都不尽相同。翻开历史,读书人总是带着独特的风采与风骨。他们清晨朗读诗文,黄昏挥笔作画,遵循‘耕读传家’的古训;晚饭后,在安静的书房里,红袖添香,沉浸在书海中,远离尘世的纷扰,淡漠功名利禄。然而,今天的读书人,是否还能守住这份风骨?还是早已沦为功利的奴隶?让我们从历史中寻找答案,再回到当下,思考新时代读书人的使命与担当。
东晋名士王子猷住在山阴(今浙江绍兴),某夜大雪,他醒来后看到外面一片银装素裹,兴致勃勃地命人备酒,独自欣赏雪景,忽然想起好友戴安道,当时戴安道住在剡县(今浙江嵊州),王子猷当即决定乘船前往拜访戴安道。经过一夜的航行,终于到达戴安道的住处。然而,到了戴安道家门口,王子猷却没有进去,而是直接返回。旁人问他原因,他回答说:“我本是乘兴而来,现在兴尽而返,何必一定要见到戴安道呢?”
以常人眼光,王子猷的行为看似怪诞不合常理,但也确实体现了他对自由和自然的追求,这也应该是传统古代读书人的情怀吧。
传统读书人所写的文字里充满了对家国天下的忧虑,对百姓的同情,对自然山水的热爱,对人生哲理的探索,那是纯粹的、不掺杂任何功利目的的精神追求,这应该就是真正的读书人的风骨和情怀。
鲁迅是近代读书人的楷模,其风骨体现在独立、批判、坚韧与关怀之中。为了启发民智,弃医从文,发表系列雄文,启发人民摆脱愚昧,他坚持独立思考,不盲从权威,以犀利的笔锋揭露封建愚昧与国民劣根性,如《狂人日记》《阿Q正传》等作品,展现了他对社会问题的深刻洞察。他不畏强权,敢于直言,始终站在真理一边,批判专制与不公。鲁迅一生坚韧不拔,即使在病重时仍坚持写作,展现了顽强的战斗精神。他淡泊名利,生活简朴,以高尚的人格和坚定的信念,成为后世读书人的精神灯塔。
在战火纷飞的年代,李庄的读书人以其坚韧与担当,展现了知识分子的风骨。作为抗战时期学术机构的避难所,李庄汇聚了梁思成、林徽因、李济等学者。他们在极端艰苦的环境中,坚守学术研究,完成了《中国建筑史》等重要著作,体现了对知识的执着追求。同时,他们坚持教育,培养青年学子,为战后重建储备人才,肩负起文化传承的使命。面对生活的艰难,李庄的读书人以乐观与坚韧应对,梁思成曾言:“虽苦犹乐。”他们心系国家命运,保护文物,守护文化遗产,展现了深厚的家国情怀。学者们彼此扶持,团结互助,形成了紧密的学术共同体。李庄的读书人用行动诠释了知识分子的责任与担当,成为战火中中国文化的守护者,其精神至今激励着后人。
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读书人的生活似乎也悄悄发生了变化,新时代的读书人是否已经失去了过去的风骨,变成了功利的奴隶?
走在闹市街头,到处都能看到戴着耳机、低头玩手机的“读书人”。他们看起来是在获取知识,但那些碎片化的信息真的能建立起深厚的知识体系吗?打开社交网络,一些所谓的“读书博主”把读书变成了一种商业营销的手段,而不是真正的灵魂滋养。在学术圈子里,也有人为了职称、为了项目资金,不惜抄袭剽窃、数据造假,失去了对知识的敬畏和对真理的追求,这难道就是新时代读书人的样子吗?
但看似浮躁的新时代,依然有很多读书人坚守着内心的净土,传承着传统读书人的精神品格。在偏远的山区,有支教的读书人,为孩子们点亮智慧的灯塔,用知识改变他们的命运,这难道不是传统读书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精神的延续吗?
在科研院所,有埋头苦干的读书人,他们日夜钻研,攻克一个又一个科研难题,只为实现科技强国的梦想,这便是新时代读书人对家国天下的担当,是对传统读书人情怀的升华。
在图书馆的角落,在安静的咖啡馆,在公园的长椅上,你依然能看到那些沉浸在经典书籍中的读书人,享受着读书带来的精神愉悦,不被世俗的功利所束缚,这也是新时代读书人对自我精神世界的坚守。
新时代读书人要在传承与创新中,与时俱进,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充满风骨与情怀的道路,让读书之光,照亮时代征程。
1/1 | 总计:5 | 首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 末页 | 跳转 |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4-8 09:1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2025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