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意义就是思考其意义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qianlivan 天体物理工作者,家乡云南昆明。

博文

由《黑洞的数学理论》中文版回忆卢炬甫老师

已有 4394 次阅读 2018-9-27 20:02 |个人分类:生活点滴|系统分类:人物纪事| 回忆

 

       最近《黑洞的数学理论》出中文版了,卢炬甫老师(科学网博客: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1034172)翻译的。原本我还想过要翻译,现在没有必要了。卢老师去年过世了,这大概是他翻译的最后一本书了。事实上,卢老师翻译过不少天文方面的科普和专著。

       国内学天文的人大概都读过《黑洞》这本书,法国人卢米涅写的,卢炬甫老师译的。我上本科时在物理系,但对广义相对论以及天体物理感兴趣,在图书馆里时常翻这本书,由此对卢老师的名字印象比较深,不过当时还不知道卢老师是谁。

       研究生进入天文系,研究方向是黑洞吸积理论,从组会上讨论的文献以及导师的聊天中知道了卢老师——卢老师算是国内黑洞吸积盘研究的元老。2005年,卢老师在高能所开了吸积盘讲习班,很多人都去听了,我从中学到不少,包括知识本身,以及卢老师的治学态度。

       2007年,应该是最初的一两届京广厦天体物理会议在厦门开,卢老师组主办。这是我第一次去厦门,也有机会和卢老师聊聊课题。也是在这次会议上,我收到了研究生期间第一篇文章的接收函,持续几年的焦虑才缓解了一些。

       2008年6月,我已经在瑞典哥德堡大学访问了六个月,就要回国,哥德堡大学的Marek Abramowicz教授(卢老师的导师)组织了一次讨论会,邀请卢老师来参加。我帮忙到机场接了卢老师一行。当时经验不足,在叫出租车进城时有一些麻烦事,让卢老师他们折腾了一下。卢老师和师母第二天在他们住的公寓做了一桌子菜,请我们几个在哥德堡的中国学生去吃了一顿晚饭,这是我在瑞典的半年里感觉到最温暖的时候,就是回家的感觉,卢老师和师母给人的感觉非常亲切。

       我博士毕业后转了方向,不再做吸积理论了(虽然还翻译了一本专著),和卢老师的交集也少了。最后一次见面是2015年6月在内蒙古正镶白旗开会,卢老师邀请我去厦门大学访问,做个报告。后来一直没能成行。这也是一个永久的遗憾了。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17333-1137393.html

上一篇:《探索真实宇宙》勘误
下一篇:The Introduction of FAST
收藏 IP: 159.226.171.*| 热度|

1 严晓文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6 17:3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