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学不倦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Mech 读万卷书,参非常道,书在手中,道在心中;行万里路,勘寻常物,路在脚下,物在眼下。https://www.researchgate.net/profile/Li-Qun_Chen

博文

山只是山—学界小说丛谈之《莫须有先生坐飞机之后》

已有 2405 次阅读 2023-1-11 22:55 |个人分类:休闲阅读|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莫须有先生坐飞机之后》于19476月到194811月在《文学杂志》连载(21-4期,6-11期,第31-6)。本文引用页码见《纺纸记》(倪伟编,珠海出版社,1997)。该书其实不是学界小说,而是大学中人离开学界到中小学教书的一段插曲。

 

该书是作者在1937年到1945年在黄梅躲避战火期间的实录,除了主人公称为莫须有先生外,其他人名和地名都是如实写出。写实性甚至强于《莫须有先生传》,语言也更为平铺直述。19377月北京大学在破城前夕南下,副教授及以上随学校内迁,讲师及以下学校似乎就不管了。作者在学校内迁前是讲师,“他从二十六年大学讲师没有得到聘书以来,对于领薪水这习惯已经忘记了(p. 160) 12月他举家(还有妻子和女儿慈(真名冯止慈)儿子纯(真名冯思纯))离开北平到故乡黄梅。1939年秋,受聘在停前驿金家寨的小学教国语和自然。小说前14章写这段生活。随后2章主要是在作者担任中学教师后的思考。1940年春,调入在小学校址重新开办的黄梅县中教英语。县中迁到五祖寺,为避战火又迁入深山中的南山寺和北山寺,最后到停前驿的李家花屋。“民国三十四年春新来的校长,是地方上的绅士,站前久任县中校长,县中在五祖寺时期一度担任校长,三十四年春再任校长,他想个法子使得莫须有先生不能不离职了。(p. 343)”最后一章记录作者要写阿赖耶识论时的思考。记述的事情显得平淡无奇,但有些思考和议论或许值得记录。

 

小说前面部分叙事性更强些,是都市中的大学人在乡镇社会生活的重新适应和融入。本来作者感觉与众不同,“所有故乡人物除了他一个人而外都是被动的,都只有生活的压迫,没有生活的意义(p. 143)”在乡镇,家族和人情使得生活变得容易,以至于作者重新定位大学人的社会价值。“同莫须有先生一样一向在大都市大学里头当教员的人,可以说没有做过‘国民’。做国民的痛苦,做国民的责任,做国民的义务,他们一般都没有经验。这次抗战他们算是逃了难,算是与一般国民有共同的命运,算是做了国民了。然而逃难逃到一定的地方以后,他们又同从前在大都市一样,仍是特殊阶级,非国民阶层。(p. 235)”“中国的知识阶级是特殊阶级,一点没有冤枉他们。实在他们不配谈国家的事情,因为他们与国家的事情不相干。到得物价高涨,生活维持不了,然后说,‘不得了!不得了!国家要亡了!’他们只晓得国家养他们而已,养不了故叫苦。实在国家兴亡良心上他们毫无责任。(p. 236)”“就中国的农民说,国与他们有什么关系?他们真是可怜罢了。在另一方面,中国的读书人与国又有什么关系?……没有一家读书人家的儿子当兵的了,而中国是征兵制!(p. 252)”“都市上文明人的态度,便是‘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的态度。(p. 236)”“态度就是有权利无义务(p. 236)

 

作者关于作事和作文的主张,我觉得颇有见地,虽然前者有说教之嫌。关于作事,“我常常同少年人说,一个人作事,要有美趣,要求把事情做得最好,最不可因循苟且。(p. 172)”“因循苟且,便是懒惰,同时爱说大话,不求与事有益,是中国人最大的毛病。(p. 173)”“少年人要有美趣,要求进步,从很小很小的事情上面练习工作的习惯。(p. 173)”“人生最要紧的是要有忍耐性了,不可以急迫。(p. 254)”“各人的根基都是有一定的,但将来能否有成就又关乎个人的命运了。(p. 256)”关于作文,“莫须有先生教国语,第一要学生知道写什么,第二要怎么写,说起来是两件事,其实是一件,只要你知道写什么,你自然知道怎么写,正如光之与热。(p. 204)”“中国人的语言是一套官话。口号与标语是官话的另一形式。(p. 204)”“就他所读到的英语读本看来,他觉得那都很好,够得上健全二字,即是不乱说话,话都有意义,事都有理由,事是一件一件的事,不是笼统的事。(p. 206)”“散文注重事实,注重生活,不求安排布置,只求写得有趣,读之可以兴观,可以群,能够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更好,小说则注重情节,注重结构,因之不自然,可以见作者的思想,是诗,是心理,不是人情风俗。(p. 213)

 

最后几章在中学任教部分,写得非常主观,都是莫须有先生的社会主张。或许可以称为非精英取向的文化保守主义,承袭古代内圣外王儒家传统,调和近代民粹主义的迷思。毕竟优秀作家的社会见解也未必高明。“世界将来没有宗教,没有艺术,也没有科学,只有机械,人与人漠不相关,连路人都说不上了,大家都是机器中人,梦中人。机械总会一天一天发达下去,飞机总会一天一天普遍起来,然而咱们中国老百姓则不在乎,不在乎这个物质文明,他们没有这需要,没有这迫切,他们有的是岁月,有的是心事。(p. 133)”“中国的读书人,不懂得自己国家的根本,乱发脾气,爱多事(p. 320) “人生如果不爱历史,人生是无意义的,人生也决不能有幸福的。历史又决不是动物的历史,是世道人心的历史,现代的进化论是一时的意见罢了,毫没有真理的根据的,简直是邪说(p. 321)”“有史以来的一切坏事都给读书小人做了!现在的学校教育制造做坏事的读书小人,还有哲学的根据的,因为现在的哲学是唯物的,即是不承认有良心。(p. 333)”“你们作秀才的只要一天下为己任,你们只要自己良心发现,国事马上好转了。(p. 335)”“士大夫都应该读经,而小学生则要用莫须有先生这样的国语老师去教国语,至于科学是不成问题的,中国不要求科学考第一,不要求科学赶上人家,但及格是容易的。(p. 335)”“根据他的人生经验,一个人的工作,偏于快乐感,毋宁偏于宗教感,求快乐,不如为善最乐了。(p. 355)”多数说这种的话的人,其实只是伪善装正经,虽然作者未必如此。

 

还有些关于社会、国情甚至更哲学议论,我觉得有些道理。“大人物不贪,能舍得。……大人物要能公,要能够喜欢别人的长处,不怕人家比我高。(p. 255)”“大凡少年与老年人不同,……一是不知有命运的,一是世间除了命运别无意义的。(p. 278)”“我们凭着理智所斥责的迷信,大约都是经验了。一个人的经验是无法告诉别人的,世间的理智每每是靠不住的。(p. 279)”“人的痛苦不能传给人,我们在战争中所受的苦不能告诉我们的子孙,所以我们的子孙还是要打仗,正如小学生要打球一样。(p. 279)”“人一有地位便爱发命令,而反抗多少要有点反抗精神了。(p. 295)”“中国则是多事。多事是因为缺乏建设性,是因为不尊重对方,是因为生活态度不严肃,换一句话说中国没有一个共同的‘信’字,一切都凭着少数人的意思去做便是了。(p. 316)”“中国人的另一个毛病,遇事怕麻烦,以为说出去没有效,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不说话了。(p. 317)”“天下事是偶然还是必然?待事情经过之后好像是必然的,简直是安排着如此的;然而在未展开以前,不能知道事情将如何发生。发生的都是偶然了。(p. 152)

 

我觉得,作者沿着自己的思路发展,最后在旁人眼里就是自大成狂。“他的主观对于任何事情都是一以贯之,所以他的道理只是一句话够了,一句话无所不包,决不至于‘有始而无终’了。(p. 356)”“莫须有先生到了无所不包的地位,到了一言以尽之的地位(p. 356)”如张中行在《负暄琐话·熊十力》回忆,听到作者与熊十力争论说,“我的意见正确,是代表佛,你不同意就是反对佛。”传闻两位因为佛学见解不同还动手打了起来。想想也很奇怪,作者是学外国文学出身,又是苦雨斋四弟子之一,完全没有知堂老人的明哲通达。他是走了“信”与“执”的一路,或许也只能说“天命之谓性”了。《莫须有先生传》固然难懂,但读来有水流花放的生机盎然。因此我借用禅宗所谓“如鱼饮水冷暖自知”的前四字为札记的标题。这篇行文平白如话,但作者认为自己已经开悟,或许已经到了禅宗的第三境界。如宋代禅师青原惟信所谓,“老僧三十年前未参禅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及至后来,亲见知识,有个入处,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而今得个休歇处,依前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五灯会元》)这便是本文标题的出处。

 

作者废名,本名冯文炳,1901年出生于湖北黄梅。1914年入学黄梅八角亭初级师范学校。1917年考入国立湖北第一师范学校。1921年毕业后任教于武昌模范小学。1922年考入北京大学预科英文班,并开始发表诗歌和小说。1924年正式升入北京大学英国文学系。1927年张作霖主政北京时解散北大与9所院校合并为京师大学校,废名休学,在西山隐居。1928年学校相继更名为中华大学、北平大学,废名复学。1929年毕业于北平大学北大学院英文系。19311月到青岛,一度在青岛铁路中学任教。193111月受聘国立北京大学中文系讲师,19377月因学校内迁而去职。为躲避战火12月动身回故乡黄梅县。1939年秋,受聘黄梅县第二中心小学任国语和自然教员。1940年春,调入重新开办的黄梅县中任英语教员。1945年春辞职。1946年春返回县城,招生课书。同年7月受聘北大国文系副教授,3年后晋升教授。1952年调往长春东北人民大学(吉林大学的前身)任中文系教授,1956年任系主任。1967年逝世于长春。

 

 

附:已经贴出学界小说丛谈

 

大学小说丛谈之概述

 

且在新年读旧书学界小说丛谈之缘起

 

听唱新翻杨柳枝—关于学界小说丛谈

 

大学小说丛谈之当代大陆作品

 

华夏大学的肇始学界小说丛谈之民国大学

 

大师巨笔学界小说丛谈之《呐喊》

 

开山之作学界小说丛谈之《一日》和《洛绮思的问题》

 

先驱足迹学界小说丛谈之《一个问题》

 

命题作文学界小说丛谈之《去国》

 

抒情自叙学界小说丛谈之《沉沦》

 

花开花谢学界小说丛谈之《海滨故人》

 

灼灼其华学界小说丛谈之《女生·妇人》

 

辗转反侧学界小说丛谈之《菤葹

 

春蚕到死学界小说丛谈之《象牙戒指》

 

遥观当年大学生学界小说丛谈之《赵子曰》

 

云中锦书学界小说丛谈之《春痕》

 

边缘体验—学界小说丛谈之《沈从文全集》选

 

校园中的风月案学界小说丛谈之《漩涡》

 

望洋兴叹学界小说丛谈之《棘心

 

文人魅力学界小说丛谈之《冬的空间》

 

如鱼饮水—学界小说丛谈之《莫须有先生传》

 

学店学渣学界小说丛谈之《中国大学生日记》

 

一段好春藏不住学界小说丛谈之《英国情人》

 

大学小说丛谈之《南渡记》

 

危城内外学界小说丛谈之《双山》

 

“索隐”的尝试学界小说丛谈之《东藏记》

 

大学小说丛谈之《围城》

 

大学小说丛谈之《未央歌》

 

少年不识愁滋味学界小说丛谈之《未央歌》

 

象牙塔学界小说丛谈之《杨绛全集(1)

 

老大嫁做商人妇学界小说丛谈之《傲霜花》

 

耄耋说情爱学界小说丛谈之《师姐》

 

树欲静风不止学界小说丛谈之“十七年”的大学

 

学府变色学界小说丛谈之《红路》

 

学人入彀学界小说丛谈之《洗澡》

 

力争上游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时代》

 

微动涟漪学界小说丛谈之《勇往直前》

 

溪云初起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春秋》

 

玉骨冰姿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春秋》

 

花好月圆学界小说丛谈之《洗澡之后》

 

相煎太急学界小说丛谈之《牵牛花》

 

疾风劲草学界小说丛谈之《生命与爱情》

 

风刀霜剑学界小说丛谈之《马兰草》

 

昔日留学生的去留之间大学小说丛谈之《又见棕榈,又见棕榈》

 

天翻地覆学界小说丛谈之《朝云暮雨》

 

惊世骇俗学界小说丛谈之《半个月亮,半个太阳》

 

风起云涌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时代(上、下册)

 

忆来唯把旧书谈:校园中读校园长篇

 

理想主义学界小说丛谈之“十七年”大学反思

 

心事浩茫连广宇学界小说丛谈之《朝霞》

 

于无声处听惊雷学界小说丛谈外篇之《我的罗陀斯》

 

身世浮沉雨打萍学界小说丛谈之工农兵大学生

 

小荷才露尖尖角学界小说丛谈之《公开的情书》

 

红莲相倚浑如醉学界小说丛谈之《诗人之死》

 

大转折前的校园学界小说丛谈之《魂兮归来》

 

工农兵大学生的爱情学界小说丛谈之《起步》

 

师大三年学界小说丛谈之《黄花堆积》

 

由红到紫的工农兵大学生学界小说丛谈之《紫色学历

 

只是当时已惘然学界小说丛谈之《我的大学》

 

昔日娇子学界小说丛谈之《工农兵大学生》

 

英语教授的求学年代学界小说丛谈之《求》

 

英语教授的工作年代学界小说丛谈之《求(第二部)

 

回首向来萧瑟处学界小说丛谈之《人啊,人!》

 

时代伤痕的想象学界小说丛谈之《何直教授》

 

二十年后的同学相会学界小说丛谈之《土壤》

 

假作真时真亦假学界小说丛谈之《真真假假》

 

坎坷学者路学界小说丛谈之《一个探索美的人

 

解开谜团学界小说丛谈之《女大学生》

 

与魔鬼交易学界小说丛谈之《精神隧道():晕眩》

 

一地鸡毛的学界学界小说丛谈之《无爱的情歌》

 

梧桐应恨夜来霜学界小说丛谈之《空中的足音》

 

拨乱反正中的大学校园—大学小说丛谈之《蓝眼睛·黑眼睛》

 

英语青椒初入行学界小说丛谈之《真》

 

浮事新人换旧人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城》

 

满园春色关不住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恋》

 

思而不行的大学老师学界小说丛谈之《精神隧道():侏儒》

 

情欲激荡的校园学界小说丛谈之《第十一诫》

 

今朝放荡思无涯学界小说丛谈之《方方文集·白梦》(非学界故事)

 

从希望到惶恐学界小说丛谈之《知识者生存》八十年代部分

 

休对故人思故国学界小说丛谈之《悬空的十字路口》

 

大学小说丛谈之《海之角》

 

困穷宁有此—学界小说丛谈之《表弟》

 

菲菲物竞华—学界小说丛谈之《承担:六〇后大学生》

 

雅俗熙熙物态妍学界小说丛谈之《苏黎红小姐》

 

惊雁失行风翦翦学界小说丛谈外篇之《绫罗

 

区区岂尽高贤意学界小说丛谈之《红拂夜奔

 

欲望校园大学小说丛谈之《欲望的旗帜

 

何人可觅安心法—学界小说丛谈之《脑裂》

 

沧海桑田—学界小说丛谈之《裸体问题》

 

艰难苦恨繁霜鬓学界小说丛谈之《方方文集·白梦》(力学家故事)

 

平生正被儒冠误学界小说丛谈之《暗示》(学界故事部分)

 

教授的“为”与“争”大学小说丛谈之《

 

一师两生三人行—学界小说丛谈之《精神隧道():心界》

 

“我们”与“我”及其超越—学界小说丛谈之《精神隧道():心界》

 

推枕黄粱犹未熟—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梦》

 

夕阳残照学界小说丛谈之《教授楼》

 

冶金教授的似水流年学界小说丛谈之《教授罗恒》

 

大学的历史转折—大学小说丛谈之《感受四季》

 

情似雨馀黏地絮学界小说丛谈之《关关雎鸠(赵孟)

 

黑色校园—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故事》

 

末世风流意转新学界小说丛谈之《二马路上的天使》

 

癫狂柳絮随风舞学界小说丛谈之《导师死了》

 

花开花落自有时学界小说丛谈之《爱似米兰》

 

言不尽意学界小说丛谈之《丽娃河》

 

潜龙勿用学界小说丛谈之《丽娃河》

 

与时偕行—学界小说丛谈之《丽娃河》

 

宿舍楼中的家长里短—学界小说丛谈之《关关雎鸠(蔡小容)

 

人怕入错行学界小说丛谈之《婉的大学》

 

青青园中葵学界小说丛谈之《毕业生》

 

从新闻到漩涡—学界小说丛谈之《知识者生存》八十年代之后

 

校园内外的几幅速写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逸事

 

好怀渐向中年减学界小说丛谈之《三人行》

 

功名富贵岂偶然学界小说丛谈之《三人行》

 

竞走墙前希得俊学界小说丛谈之《三人行》

 

读《中国八十年代文学备忘》学界小说丛谈外话

 

安得广厦千万间学界小说丛谈之《所谓先生》

 

当时年少春衫薄学界小说丛谈之《中文系》

 

才女的冷傲—学界小说丛谈之《北大女生》

 

无可奈何花落去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囚徒》

 

末俗纷纭更乱真学界小说丛谈之《遗忘》

 

天才的误区学界小说丛谈之《北大男生》

 

教学型高校流水账—学界小说丛谈之《一个大学女教师的手记》

 

青春作伴学界小说丛谈之校园言情小说

 

谈笑有鸿儒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教授》

 

隔离—学界小说丛谈之《爱你两周半》

 

教授的硬功夫和软实力学界小说丛谈之《所谓教授(修订版)

 

轻薄桃花逐水流学界小说丛谈之《桃李》

 

学者的素质学界小说丛谈之《北大先生》

 

杜鹃啼血猿哀鸣学界小说丛谈之《高等学府》

 

满纸荒唐言学界小说丛谈之《教授出家》

 

家贫无供给学界小说丛谈之《涂自强的个人悲伤》

 

无端却被秋风误学界小说丛谈之《象牙塔下

 

花自飘零水自流学界小说丛谈之《郑袖的梨园》

 

春江水暖鸭先知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之林》

 

独在异乡为异客—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之林》

 

会当车载金钱去—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之林》

 

蜂围蝶阵乱纷纷学界小说丛谈之《师母》

 

流年冉冉功名误学界小说丛谈之《所谓大学》

 

校园外的奇遇—学界小说丛谈之《教授的黄昏》

 

不识庐山真面目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潜规则》

 

墙角数枝梅学界小说丛谈之《中国女博士》

 

求荣争宠任纷纷学界小说丛谈之《鱼肠剑》

 

甚爱必大费学界小说丛谈之《教授之死》

 

十有九人堪白眼学界小说丛谈之《文人》

 

江山有恨销人骨学界小说丛谈之《梨园记》

 

红粉暗随流水去学界小说丛谈之《春尽江南》

 

博士之难学界小说丛谈之《缺氧》

 

传言送语当风流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是座城》

 

当时黮黯犹承误学界小说丛谈之《变革》

 

事如春梦了无痕—学界小说丛谈之《月落荒寺》

 

万人如海一身藏学界小说丛谈之《隐身衣》

 

师生关系的极端案例学界小说丛谈之《关关雎鸠(王刚)

 

大学小说丛谈之《活着之上》

 

步步寻花到杏坛—学界小说丛谈之《弦歌》

 

可怜光彩生门户学界小说丛谈之《打金枝》

 

无边落木萧萧下学界小说丛谈之《子在川上》

 

一场春梦日西斜—学界小说丛谈之《应物兄(上,下)

 

曾经沧海难为水学界小说丛谈之《上邪》

 

可能俱是不如人学界小说丛谈之《纵我不往》

 

何谓大学小说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大学理想的幻灭历程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无用”学科的危机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不同时代的代表性小说—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校园小说《斯通纳》

 

《斯通纳》关于大学本质

 

《斯通纳》中的毒舌马斯特思

 

欲读书之大卫洛奇的教授小说

 

海外学子的艰难处境大学小说丛谈之《考验》

 

北美版的儒林情史大学小说丛谈之《在离去与道别之间》

 

失聪教授生活片段

 

日本教授的漫画学界小说丛谈之《文学部唯野教授》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0220-1371584.html

上一篇:呼和浩特内蒙古博物院之史前哺乳动物化石
下一篇:墙外行人之康健园
收藏 IP: 114.93.142.*| 热度|

1 王安良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7 07:1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