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变化- 杨学祥工作室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杨学祥 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退休教授,从事全球变化研究。

博文

[转载]摘下温室气体的王冠:行星轨道偏心率控制温室气体

已有 1436 次阅读 2021-12-26 19:32 |个人分类:全球变化|系统分类:论文交流|文章来源:转载

摘下温室气体的王冠:行星轨道偏心率控制温室气体

文章来源:科学网杨学祥,杨冬红(2020-01-15 12:49

碳顾问   网站首页   碳顾问   正文

 

摘下温室气体的王冠:行星轨道偏心率控制温室气体

                     杨学祥,杨冬红(吉林大学)

 

     山火肆虐热浪狂,

     冰川融化海水涨。

     要问罪魁哪一个?

     温室效应自称王。

     

     自称王,不是王,

     头上自有太上皇。

     轨道三侠定冷暖,

     人定胜天费思量。

 

     注:三侠为近日点进动周期2万年,黄赤交角变化周期4万年,轨道偏心率变化周期10万年。

      谁控制了行星的温室效应?是太阳风和行星轨道偏心率。当代科学研究一致相信温室效应控制了行星的冷暖,但是,太阳风和行星轨道偏心率对行星温室气体(包括水蒸气、二氧化碳和甲烷)具有定时清除作用。这是10万年天文周期形成冰期的原因。

       我们在2006年发现,水星、火星、地球、金星的轨道偏心率分别为0.2060.0930.0170.007,大气浓度分别为极其稀薄、稀薄、标准、浓密。两者成反比的原因是,较大的轨道偏心率使行星在接近太阳时像彗星一样丢失一部分大气。地球轨道偏心率在冰期时增大为0.0607,使大气浓度和二氧化碳浓度变低,降低了对地球表面的保温作用,导致10万年周期致冷作用的增强。由于地球轨道偏心率10万年周期项振幅不到近日点进动2万年周期项振幅的一半,其引起10万年冰期周期的作用受到质疑。大气浓度变化、地壳均衡运动和强潮汐变化三种作用能增强10万年周期作用,给出10万年冰期周期的合理解释。

       在第四纪大冰期,地球轨道偏心率在0.00050.0607之间变动,导致冰期10万年周期的发生。下一次地球轨道偏心率的极大值将继续清除温室气体,准确迎来下一次冰期。

       地球轨道偏心率的极大值不仅具有10万年和40万年周期,而且具有2.5亿年周期。地球仍处于第四纪大冰期,与中生代的温暖期相距甚远,全球变暖不会形成类似中生代的灾难。

       对于轨道偏心率最小且有微弱磁场的金星而言,较轻的氢和氧被太阳风吹走,较重的二氧化碳被留在表层,这是金星有浓密大气、高浓度温室气体和高温的原因。

1  地球自转周期、地质旋回和地磁极性倒转(SteinerJ,1967; 杨学祥等,1998;杨冬红等,2013

地质界线

新生代/现在

中生代/新生代

侏罗纪/白垩纪

古生代/中生代

石炭纪/二叠纪

下古生代/上古生代

年代/102Ma

0

0.65

1.36

2.25

2.80

3.45

地壳自转

减慢


加快


减慢


火山活动

喷发最弱

喷发中等

喷发最强

喷发中等

喷发最弱

喷发中等

海陆变动

大陆为主最大海退

由主要是海变为大陆

最大海侵

由主要是大陆变到海

大陆为主最大海退

由主要是海变到大陆

气候变化

第四纪大冰期


温暖期


石炭二叠纪大冰期


陆海分布类型

大陆集中在北极


大陆分散在赤道


大陆集中在南极


造山作用

生物灭绝

第三纪大褶皱


白垩纪恐龙灭绝


石炭二叠纪大褶皱


地磁极性

轨道偏心率

温室气体 

反向

变大

减少


正向

变小

增多


反向

变大

减少


 

参考文献

 

杨冬红杨学祥.灾害频发和地磁减弱的关系世界地质,2011, 30(3): 474~480

Yang D H,Yang X X. Relationship of frequent disasters with geomagnetic weakening (inChinese). Global Geology, 2011, 30(3):474~480

杨冬红杨学祥刘财. 2006. 20041226日印尼地震海啸与全球低温地球物理学进展, 21(3): 1023~1027

Yang D H, Yang X X, Liu C. 2006. Global lowtemperature, earthquake and tsunami (Dec. 26, 2004) in Indonesia.Progress in Geophysics (in Chinese), 21(3): 1023~1072

杨冬红. 2009. 潮汐周期性及其在灾害预测中应用[D][博士论文].长春: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

Yang Dong-hong. 2009. Tidal Periodicity andits Application in Disasters Prediction[D]. [Ph. D. thesis]. ChangchunCollege of Geo-exploration Scienceand Technology, Jilin University.

杨冬红,杨德彬,杨学祥. 2011a. 地震和潮汐对气候波动变化的影响[J]. 地球物理学报, 544):926-934

Yang D H, Yang DB, Yang X X. 2011b. The influence of tides andearthquakes in global climate changes[J]. Chinese Journal of geophysics (inChinese), 54(4): 926~934

杨冬红杨学祥. 2013.a 地球自转速度变化规律的研究和计算模型地球物理学进展, 281):58-70

Yang D H, Yang X X. 2013a. Study and model onvariation of Earths Rotation speed. Progressin Geophysics (in Chinese), 281):58-70.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031596.html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214227.html

http://www.tanpaifang.com/tanguwen/2020/0115/67723.html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318245.html

上一篇:琉球群岛西南部发生5.9级地震:关注12月27日潮汐组合
下一篇:斐济群岛发生5.8级地震:关注12月27日潮汐组合
收藏 IP: 103.57.12.*| 热度|

1 周少祥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6 19:5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