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明庆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youmingqing 何苦来哉?心不忍耳!

博文

对”专家卓见”需核实证据:以“陶寺圭尺”为例

已有 2952 次阅读 2024-1-9 10:52 |个人分类:随笔|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1   如果在正规期刊、书籍以及学术报告多次见到如下卓见,您怎么想?

考古发掘和研究证明,四千年前的陶寺人,携带地中陶寺标准时的陶寺标准计时器 进行圭表测量:沿着经线南至南海、北至北冰洋,沿着纬线东至黄海、西至地中海,得到南北2.6万里(误差6%)、东西2.8万里(误差7.4 %)的实测数据。这绝非虚妄之谈。

为什么这样做?因为尧和舜有了天下观的概念,要实测天下有多大,要有实际的地理环境与风土民情的了解和记录。这个历史史实就被隐藏在《尧典》当中,就是关于派羲叔、羲仲、和叔、和仲去四方测量的记载。 

[0]  何 驽 . 尧都何在?陶寺城址发现的考古指证. 史志学刊,2015,(2):1-7 

[1]  张光辉,高江涛. 经天纬地 照临四方——中国文明起源的陶寺模式十人谈纪要.

                  文物季刊, 2022,(3):125-128  (社科院考古网有载,已做链接)

2   对于有违常识的卓见,如陶寺人知道与山东胶州存在时差 (社科院考古网),我觉得应核实“专家的证据”之后才能相信。 文章[1]称:

40多年来,陶寺发掘与研究初步建立了一套比较完整的证据链,证明陶寺是尧舜之都,而经天纬地正是陶寺文明的重要内容,并有重要的物证发现和实证研究,比如陶寺中期王墓IIM22出土圭尺第11刻度与陶寺都城性质、陶寺国家结合在一起,可以体现出“地中之都”“中土之国”“中国最早”的概念,它实际上是宇宙观的政治化。

[2]  何  驽.  山西襄汾陶寺城址中期王级大墓ⅡM22出土漆杆“圭尺”功能试探. 

                  自然科学史研究. 2009,(3):261-276

[3]  何 驽.  陶寺圭尺补正. 自然科学史研究,2011,(2):151—169 

文[2] 称第11刻度“圭尺”距顶端39.9 cm,为陶寺尺25 厘米的一尺六寸欠1 mm,与《周髀算经》地中“夏至影长一尺六寸” 相符——表高为后世相同的八尺即2米整,文后附记 “2009年6月21日中午12:36圭尺影长约41厘米,比判定的陶寺夏至影长39.9厘米略长,系4千年来黄赤交角变化所致。圭尺观测实验成功" 。后(?) 注意到陶寺实际夏至影长应为1.693 寸陶寺考古发掘队长何驽先生在文[3]又做解释,颇为有趣而截图如下:

屏幕截图 2024-01-08 094934.png

陶寺 3.jpg

陶寺 4.jpg

IIM22 有直立漆杆痕迹即“圭尺”,套箱整取、室内清理[2,4]漆杆顶端发掘过程受损,可见顶部断面被挤压成蝴蝶状,估计原系木质的空心管状杆体,是圆是方已无从判断。残长171.8 cm,文[2] “根据当时取土土层的厚度判定,残损部分不超过10厘米而复原总长180.1 cm;文[3] 因计算需要修订为187.5 cm,如此则残损达到15.7 cm李勇先生认为“目前判断其为观测日影的圭尺尚存困难”[5] 。

屏幕截图 2024-01-09 080355.png

从网上找到的“圭尺”高清照片,觉得准确复原似乎并不容易(上),且不说数据精度;图中三角所指No.11距顶端39.9 cm 如何体现陶寺人“宇宙观的政治化”呢?

[4]  何驽, 严志斌, 宋建忠. 陶寺城址发现陶寺文化中期墓葬.考古, 2003,(9):771-774

[5]  李勇. 晷影测年:以陶寺疑似圭尺为例. 自然科学史研究, 2016,35(04):383-394

[6]  何驽.从陶寺观象台IIFJT1相关尺寸管窥陶寺文化长度单位. 

                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文明研究中心通讯,2005,(10):22-33.

3    何驽先生在多篇文章说“经研究得到陶寺尺长25 厘米[6]”,但都没有具体说明测算尺长的方法。笔者愚钝,多方努力也没有得到文[6] 。“孔夫子旧书店”有许多《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文明研究中心通讯》,但没有2005年印刷的第10期(多年连续编号)。

屏幕截图 2024-01-08 152006.png

屏幕截图 2024-01-06 202228 A.png

[7]    何努. 陶寺: 中国文明核心形成的起点.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22.11,  第131页

[8]    何努. 汾县陶寺中期城址大型建筑ⅡFJT1基址2004~2005年发掘简报. 考古, 2007,(4):3-25

从读秀图书馆借到何驽先生2022年11月出版的著作[7],相关内容截图如上。书中所说观测点夯土标志有直径25、42、86、145 厘米的四道同心圆,似乎不能成立。简报[8] 介绍截图如下, “经解剖发现,夯土核心圆及圆环皆用夹板夯筑而成,由于是板条夹板,所以板条接缝处的圆弧出现细微的棱角”。陶寺尺长25 厘米源于蔺长旺先生的主张——这只是我的阅读理解,未必准确,且未能找到蔺先生文章学习。

屏幕截图 2024-01-09 082958.png

屏幕截图 2024-01-08 154439.png

 照片中心白圈能称为直径25 cm 的圆周么?据此确定的陶寺尺长25 cm可信么?第二圈的线条图也未绘成圆周,说其直径42 cm 为陶寺“夏至正午日影”——立表高八尺即2 米,可信么?我不知道。 至于“外圈同心圆直径145 厘米",则是修改原始数据 “长径160、短径142厘米,以迎合计算的春秋分(正午)影长:陶寺北纬35度53分,其正切 0.7234。倘若是半径为夏至、春秋分和冬至的正午影长,则中心立八尺之表而有实际效用。现在如何立表呢?

4   博文再说陶寺文化使用华尺18.5 cm”及三年前两篇博文,证据颇为坚实。再略说几句。何驽先生“陶寺圭尺补正”[3]中提及两件玉戚和两处墓葬适用华尺18.5 cm偏差多在数据精度范围之内,如果不考虑墓深约7 米的数据,其余数据偏差过欠相抵。若用尺长25 厘米测算,不仅偏差较大,且皆为欠。器物的挑选与测量都是考古者所为,笔者只是算术计算

屏幕截图 2024-01-10 214647.png

墓穴尤其是墓口可能有变形而数据精度较差。报告[9] 介绍的前两座墓葬, 棺长宽为精确到厘米的数据(截图如下),适用华尺18.5 cm 似无疑问:尺寸规整,偏差之和为零;而以尺长25 cm测算,偏差较大,且偏差之和为 欠 8 cm。其后介绍的墓葬无棺或经盗扰。

屏幕截图 2024-01-10 210435.png

[9]  梁星彭, 李兆祥, 张新治. 山西临汾下靳村陶寺文化墓地发掘报告. 考古学报, 1999,(4):459-486

[10]  严志斌,何驽. 山西襄汾陶寺城址2002年发掘报告. 考古学报, 2005,(3): 307-346+381-387+390

[11]  严志斌陈国梁李志鹏山西襄汾县陶寺遗址Ⅱ区居住址19992000年发掘简报考古, 2003,(3): 195-209+289-290

屏幕截图 2024-01-10 202508.png

简报[10] 介绍早期的65件浅腹盘中的两件(上),器形完整,仅底径18.2 cm 一尺欠 3 mm,其余五个数据偏差在1.5 mm之内(见上表);釜灶236件,介绍八件皆残,仅02IH4:1的口径精确到毫米,29.6 cm 一尺六寸,残高24.3  cm 器形残留较多

中期敛口瓮和豆的残高10.3、6.5 cm,精确到毫米(下)口径26、37 cm 为一尺四寸过1 mm和尺整可信。基于线条图和残高5.57寸、3.51 寸径一尺四寸而肩径二尺、肩高三寸;豆径二尺、口沿厚一寸,盘高三寸特别介绍的器物总是精美,而尺寸严谨。

屏幕截图 2024-01-11 083747.png

屏幕截图 2024-01-10 212216.png

晚期陶鬲623件,介绍两件,其中02IH6:36 口径18.5 cm 尺整(内径九寸),高22 cm一尺二寸欠2.0 mm;斝194件,介绍八件,02IHG8:66 较完整,口径29.6 cm一尺六寸,残高20 cm。图上尺寸线长度精确等同于标注值。

TU1.jpg

晚期小口折肩罐271件,02IH6:35 口径16.1 cm (内径八寸14.8 cm),高37.1 cm 二尺过1 mm,肩径一尺五寸,颈、肩、腹三段高三寸、五寸、一尺二寸;02IH6:30 敞口尖唇,口径24 cm 一尺三寸欠0.5 mm,颈高二寸,高6.8 cm;线条图略。

简报[11] 介绍一座长方形土坑竖穴墓,无葬具,级别较低。墓口长1.86 m、宽0.58 米, 底长1.82、0.56 米, 墓内为疏松灰黄土。设定墓长10尺(185 cm)、宽三尺(55.5 cm) 总是可信。考古测量的四个尺寸偏离 3 ~ +2.5 cm 可有多种解释,不必在意。

屏幕截图 2024-01-10 200106.png

简报[11] 介绍陶灶两件,皆残,口径26、22.5 厘米,设计值想来是尺寸一尺四寸(25.9 cm) 和一尺二寸(22.2 cm)。其他器物不再细说。

   《礼记·王制》“古者以八尺为步,今以六尺四寸为步”,秦汉尺长23.1 cm,六尺四寸为147.84 cm,而华尺18.5 cm 八尺为148.0 cm;至于 隋小尺24.6 cm 六尺147.6 cm、大尺29.6 cm 五尺148.0 cm 为步,则是众所周知;笔者发现周尺21.5 cm ,而七尺为步150.5 cm有中山国《兆域图》为证。步长属于人体,古来都是约150 cm, 想来不应随着朝代变迁或尺长调整而大幅度变化。此外,战国以来路程的里长4/9 km,笔者已在科学网博客展示证据。 

   何驽先生最好能给出“陶寺尺长25 厘米、一步五尺125 厘米、一里二百步250 米” 的证据,再说“四千年前尧舜两代君王,共同举全国之力测绘至四海” —— 法国测量地球经线以确定米制在公元1790S 呢。

确认历史文献记载的尧舜是否存在,是非常重大的事情;毕竟,《史记 •  五帝本纪》所载帝尧在位九十八年、帝舜及禹年皆百岁,真是有违常识

拙稿所说如有错误、欠妥之处,恳请批评指正。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75648-1417125.html

上一篇:尺八锅都不知道? (删减重发)
下一篇:长度、尺度与尺寸以及规制
收藏 IP: 202.102.253.*| 热度|

25 宁利中 杨卫东 郑永军 张晓良 刘进平 高宏 杨正瓴 杜学领 葛及 王成玉 李学宽 杨学祥 段含明 杜占池 张忆文 黄河宁 孙颉 刘炜 崔锦华 史晓雷 姚小鸥 朱晓刚 周少祥 刘全慧 王从彦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5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9 11:2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