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散步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fqng1008 前三十年写日记,后三十年写博客

博文

[转载]南征:“消渴”大家 抗“艾”斗士(国医大师列传-11)

已有 1659 次阅读 2022-9-30 16:17 |个人分类:思考中医|系统分类:人物纪事|文章来源:转载

资料来源:中国中医药报,2022-09-29;本报记者:徐婧 许守年

南征,1942年1月生,朝鲜族,长春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主任医师。他创立了以“消渴—消渴肾病—消渴肾衰”为主线的完整的疾病诊疗体系。临床中注重“滋阴清热、益气养阴、活血化瘀”,尤其重视综合管控,创新性地提出了“一则八法”、“毒损肾络”理论学说。开创了从“毒损肾络”论治糖尿病肾病的先河,独创“消渴肾病”中医新病名,被收入《中医药学名词》中,丰富了中医络病学理论内涵。

20世纪80年代的日本医学界,一篇日本记者撰写的题为《起死回生的中国医生》一文发表后,引起了广泛关注。

文章讲述了一位中国的中医大夫为一位日本明治大学学友会主席中田先生治疗肾衰竭的故事。

这个故事里帮患者停止透析、“起死回生”的中医大夫,就是南征。

在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的诊室里,在艾滋病患者的床前,80岁的南征,正如看到这篇报道时的心情一样,充满朝气,充满在临床一线坚守的活力。

少年立志,朝鲜族少年有个中医梦

学好中医,为更多的人解除病痛,是南征童年时就已确立的理想。南征祖父的挚友是当地一位名老中医,他经常为乡邻诊病,却分文不取,很受大家敬仰。受长辈们影响,做医生的愿望悄悄在南征心中扎下了根。

在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中,南征的父母先后光荣牺牲了,留下了他和弟弟,成了战争孤儿。在党的关怀下,南征读完了小学、中学。

1959年,坚定学习中医的南征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长春中医学院,当时他只有17岁。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要建造万丈高楼,不打好地基是不行的。”这是南征求学时的座右铭。

“一定要努力,如果落在别人后面,怎能对得起党,对得起家乡父老和为国捐躯的父母呢?”求学伊始,他在心里暗下决心。

对南征这样一位汉语还不很精通的朝鲜族学生来说,学中医,还想力压群雄,谈何容易。

在汉族同学眼里难度也比较高的医古文,在南征看来简直就是“天书”。“我和班里汉族同学的差距太大了,所以我下定决心,说什么也要攻克难关。”南征说。

于是,他抓紧一切可利用的时间,加倍学习。他特意跟宿舍里靠门的同学调换了床位,以便熄灯后,他仍可利用走廊里透进来的一点儿光亮看书。早上他又是第一个起床,临窗苦读。经过努力,几部典籍他都能背诵下来了,语言问题再也不是障碍了。

肯吃苦、不怕累、成绩好,那时的南征受到很多授课老师的喜爱。

教授《黄帝内经》学科的老师陈玉峰曾经评价南征的刻苦,他总是睡得最晚、起得最早,是班上最为刻苦的学生之一。

教授南征骨科的国医大师刘柏龄也对南征的“手不释卷”极为赞赏,他说:“学中医就当如此,把经典读透,不能急于求成。”

1982年,被中医学界称为“活字典”的首届国医大师任继学把南征收入门下,将毕生所学倾囊相授。

老师任继学治学的严谨,一直影响着南征。

他坚持刻苦学习,毕业后,他留在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工作。在繁忙的医疗、教学、科研等工作中,他仍然不放弃中医四大经典、金元四大家医书、明清医籍的研读,为临床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不憾少年时”是南征很喜欢的一句唐人的诗,这句诗,也是对他刻苦求学生涯的最好概括。

2.jpg

1963年,长春中医学院学生会干部合影,二排右二为南征。

矢志岐黄:首提“消渴肾病”,首倡“一则八法”

每年,全国各地有5000多名糖尿病及其并发症患者来到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求诊于南征。

“唯有多临床,才能学以致用;唯有做明医,才能真正为患者解除病痛。”南征将这句话牢记在心里。

在临床中,糖尿病引起的肾病、肾衰竭给患者带来了极大痛苦。南征看在眼里,决定把自己的专业方向定为糖尿病肾病。

南征记得,多年前有一位女患者,尿毒症合并肾脓肿,西医只能开刀治疗,患者不愿意,最后辗转到南征处就医。来时患者已经不能站立,不能行走。经一个月中医药治疗,患者如常人可以站立、行走,经过某西医院详细全面检查后,西医同行也评价说“这是奇迹”。

1988年6月,日韩英兴物产贸易公司董事长郭大植先生将自己危在旦夕的友人——日本明治大学的学友会主席中田先生带到中国长春,找到南征。

他诊断完毕便语出惊人,对郭大植说:“只要你的朋友停止透析,我就给治!”

大凡治肾的中医师,一般不敢贸然让病人全停透析,而是采取逐步递减的办法,以备不虞。中田先生表示同意。用药两周之后,患者尿多了、肿消了、腰挺直了、腿疼缓解了,可以自已下床走动。此后中田先生又到长春找南征看过两次病。相距九年,南征再度赴日时,中田先生的病全好了,全家同来恭请南征赴家宴。

这些病例给了南征很大的信心。丰富的中医理论基础和过硬的临床诊疗经验形成了他较为完整的学术思想。诊病时他强调谨守病机,灵活变通,博采众长,提倡强调中医临床思维,辨证求因,审因论治;重视中医内科疾病的外治法。

他继承了导师任继学的学术观点,如消渴之病位在散膏,散膏即今之胰腺,由此提出了“滋阴清热、益气养阴、活血化瘀”三法为一法治疗消渴,研制成功国家级准字号新药消渴安胶囊。

他首先提出“消渴肾病”中医新病名,于2010年正式收入《中医药学名词》一书中;首创“毒损肾络”的病因病机学说,首立“调散膏,达膜原,解毒通络,保肾导邪”法,自拟“榛花消肾安汤”治疗消渴肾病,受到了广大患者好评。

在临床中,他创新性地提出中医管理患者、控制疾病“综合疗法”,即“一则八法”,并在实践中得到验效。使患者自我调养“精、气、神”,增强战胜疾病的决心和能力。

他首次提出“毒损肝络”说,并提出“治肝必解毒通络保肝为宜”理论,研发长白山珍贵民间药材榛子雄花,应用于治疗肝病、消渴肾病、脂肪肝等。2008年研究成功以榛子雄花为君药的新药复方榛花舒肝胶囊,2016年11月18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课题“复方榛花舒肝胶囊”获吉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他又根据“毒损脑络”说,于1986年成功研制了治疗中风病的新药麝香抗栓丸、麝香抗栓胶囊。分别获吉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长春首届发明与革新奖,麝香抗栓胶囊2010年被录入《国家药典》。

作为朝鲜族医生,他也始终关心着中国朝鲜族医学的发展。他提出了“辨证辨象结合论治”是中国朝医学理论特色,推动朝医成为国家医师资格考试科目并指导编写考试大纲,帮助高校恢复朝医人才高等学历教育,帮助地方加快三甲朝医院建设,审编朝医学著作15部,培养朝医人才百余人,获中国民族医药学会突出贡献奖2次。

炕头义诊,在艾滋病患者心里播撒阳光

2019年,吉林的寒冬大雪纷飞,艾滋病患者王大爷依然等到了南征的到来。他掸走外套上的风雪,走进了王大爷的家。

从2006年起,在治疗艾滋病这条道路上,南征试图为更多患者贡献中医药力量。在患者的心里,他就是黑暗里的那束光。

据统计数据显示,2021年,吉林省存活艾滋病感染者和病人首次超过1万例。

2009年,南征担任吉林省防治艾滋病治疗小组组长,他总是亲临艾滋病患者家中诊疗,并搜集、观察、整理艾滋病的中医症候特点。与艾滋病患者握手、拥抱,是南征每次义诊时向患者传递的温暖。患者们把他的义诊亲切地称为“炕头义诊”。

王大爷说:“当年查出艾滋病时,觉得自己过不了多久就要死了,自己都没有想到能活到现在,这一切要感谢国家、感谢领导、感谢南大夫”。

南征介绍,不少艾滋病感染者,他们不愿意和外界接触,有的甚至轻生。家属和亲人也都间接地受到影响,平静的生活被打乱。更有患者的孩子到结婚的年龄,找不着朋友;患者种的菜,没人愿意买。

2007年,刚刚确诊艾滋病的王大爷遇到了来村里诊病的南征。那时,他正在地里干活。

王大爷回忆,当时,南征主动伸出手紧紧地握住他的手,那一刻,他觉得心里暖暖的。

一个场景深深地印在学生鲍鹏杰的心里。那年,他跟随老师一起去艾滋病患者家中义诊。阳光透过冬日的玻璃窗户洒向炕头把脉的老师,他觉得,那时候的老师散发着一种悲悯的情怀。

南征与艾滋病患者的缘分来源于老师任继学的影响。2004年,国医大师任继学来搜登站镇与艾滋病患者接触,运用中医药解除患者痛苦,随后牵头成立关爱门诊,开启义诊之路。

2006年,南征主动承担起艾滋病患者的义诊工作,并将任继学教授的达原饮组方进行了加减配伍,形成芪精抗艾散(胶囊),使许多艾滋病相关并发症得到有效控制。

“疗效是首位。”南征认为,艾滋病属于中医“疫病”“伏气温病”等范畴,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疫毒之邪侵入体内,日久必伤正气。他继承了任继学的临证学术精华,运用“散膏”“膜原”“毒损络脉”“破血化瘀”等理论,进行“辨证求因、审因论治”。

16年来,门诊发展成医院,南征也成为专家组组长,可义诊工作从来没有间断,最频繁的时候,他平均每月至少去一趟。支撑他走进患者家中的初心,是对一批批艾滋病患者难以割舍的牵挂。

除了给予艾滋病感染者治疗之外,他十分注重心理干预,每每碰到心理负担重的患者,他总是一遍又一遍地开导。他主动带领防艾组和关爱医院的医务人员,到患者家做工作,讲解抗病毒药疗效和优越性,劝说患者接受治疗,帮他们树立信心。南征还常常以自身的行动告诉周围群众,艾滋病可防可控,平时的接触不会传染,艾滋病患者需要更多关爱。

“我们不能谈‘艾’色变,而要让‘艾’见中医药色变。艾滋病传染有途径可寻,艾滋病可防可控,并非洪水猛兽。”通过中医药的系统治疗,艾滋病患者由于免疫力低下及服用抗病毒治疗药物而引发的各种不适症状得以明显改善,寿命明显延长,生活质量明显提高。

南征诊疗过的患者、吉林省吉林市船营区搜登站镇的艾滋病患者张大妈说,十来年,服用南征教授开的中药,感觉身体越来越好,越来越有劲了,今年秋天她每天都在地里干活。

3.jpg

1984年,吉林省第四届中医师理论进修班结业合影,二排左三为南征。

教书育人,培育代代铁杆真中医

“读经典、跟明师、多临床、做明医,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看病,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做患者需要的、明明白白的铁杆真中医。”是南征对于学生们的基本要求,为此,他对学生们提出了“不忘初心、学会量心、下定决心”的要求。

在鲍鹏杰看来,老师对于学生们的要求十分严格,是学校出了名的“严师”。他回忆:“大四的时候,当时我在任继学班,第一次跟南老师出门诊,老师先后提问了《濒湖脉诀》里的浮脉、沉脉、滑脉、弦脉,还有几个方歌,我的回答老师基本满意,才同意我跟他出门诊。后来,比我低一年级的师弟因为提问没答上来,老师直接把他‘赶出’了诊室,让他回去加倍努力学习。”

在女儿南红梅的眼里,对于治学,父亲一直非常严格。“父亲常常因为我一首方歌、一味中药、一句经典原文背错了而批评教育我。”南红梅说。

但是,在生活中,他又十分关心学生的成长,常常自掏腰包请学生吃饭。鲍鹏杰回忆,自己第一次跟着老师去艾滋病患者家中义诊时,心里很有顾虑,没想到老师一改往日的严格,温柔地鼓励他说:“要消除社会对艾滋病患者的偏见,就要从医生做起。”老师的鼓励给了他很大的勇气迈出与艾滋病患者近距离接触的第一步。

红梅说,父亲没有休息日,把所有的时间都奉献给了临床、患者和学生。“在父亲78岁高龄时,仍坚持承担本科三年级中医、中西医结合专业中医内科学导论24学时讲课任务。他离不开临床,也离不开自己的学生。”她说。

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内分泌代谢病科护士长王怀颖说,南征经常给外地来的没挂上号的患者加号;告诉患者不要起早贪黑挂号,没有号可以找他加号;能让患者跑一趟,绝不让患者跑两趟,曾经因为这个问题,还严厉地批评过学生。

“你当一回患者,你就知道当患者有多么不容易了”,这是他常挂在嘴边的话。

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内分泌代谢病科副主任米佳对南征的奉献精神深有感触。

她说,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肆虐期间,已是78岁高龄的南征教授主动请缨,通过亲临一线、远程会诊平台等多渠道开启了中医人的战“疫”之路。即使是78岁生日当天,他仍旧马不停蹄奔忙在抗疫救治一线。

“是党把我养大,又把我培养成人,我只有把自己的知识献给党的事业,在自己岗位上恪守职责,做出贡献来报答祖国和人民。”南征说。

“大河向东流,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不忘争上游。”

在南征的案头,挂着他书写的这首诗歌。也许,从走上中医道路开始,南征就一直保持“争上游”的姿态。没有人可以永远年轻,但永远保持年轻的心,是他对自己的中医事业最生动的注脚。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79293-1357485.html

上一篇:从中药材到天然药物:关于中药现代化研究的一点看法
下一篇:[转载]南征从毒论治消渴肾病(国医大师医道传承-11)
收藏 IP: 120.229.59.*|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7 00:3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