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的家园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haixi 要“知道”什么是“思想”,只有自己去“思想”...

博文

不正非偏,正亦不正

已有 3362 次阅读 2012-6-23 16:28 |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中正平直,不偏不倚,似乎就是人们所说的恰到好处。自孔子以降,留传了二千年,中庸之道盛行了二千年,似乎还有市场。但二千年来,何为“中正”呢?遍观历史,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建树丰硕的多是偏执狂,单从这点看,大多是不合中庸之道的。但四百年来,西方昌盛,东方末落,似乎也预示了中庸之道的末落。但确实如此吗?
    从东西方的对比中,我们不得不承认,如果没有西方的入侵,东方社会总体来说和平多于动荡。中庸之道用于育人,使人的行为不走偏锋,上下合合,左右合合。反观西方,虽然四百年来科技昌盛,社会繁华,但动荡多于和平,人们备受战乱之苦。对比东西方的社会状态,似乎上帝和玉帝都是公平的,给你一些东西,同时也拿走了一些东西。简单地评说总能找出有说服力的理由来。
   (1) 再就“不正非偏,正亦不正”这个标题来看,前者强调了“偏不是偏”,后者强调了“正不是正”,或才说前者是对偏的否定,得到的应该是正,是从偏中看到了正;而后者是对正的否定,是从正中看到了偏。因此,前者和后者综合,得到的结论是一碗水端平,或各打五十大板,是中庸之道的另一种说法。
    (2)但如果仅看“不正非偏”或者仅看“正亦不正”,这里以“不正非偏”说话,此句的前提或概念性的定义是“不正”,通俗的说就是我们所说的“偏”,但如何从“偏”看到“非偏”呢?从理性的角度来看,只能依靠辩证法,通过一个“否定”或“自为”的过程,实现从“偏”到“非偏”的转变,即“我”作为旁观者,站在“偏”的立场上,那么我看到的“偏”自然是“非偏”;或者从历史发生的角度,“偏”经历了“过程”达到了“非偏”,但“偏”的本体并不变,“偏”也可是“非偏”;再者从实践的角度,一个人不务正业,每天都玩扑克牌,这不是公众认可的“偏”吗?但这个人勤于思考,为了每次都羸,用数学的知识精研“杀敌本领”,最终得到了许多被称为“博弈论”的结论,这不是“非偏”的“正”吗?
    综合(1)(2)两点分析,本人得出的结论还是有倾向性的,那就是从宏观讲,即(1)来说,中庸之道是占优势的,宇宙如果处于刚刚爆炸那种剧烈动荡环境下,人类是不可能诞生和生存的,中庸平和是生存的奥秘,这也就是宇宙平静下来后,生命才诞生的原因,生命的存在需要一个稳定的环境,生存繁衍下去,也需要一个稳定的环境;再从(2)来看,作为有着自我抉择能力(更多的指抉择后的影响范围)的个体来说,“偏”(不包括违背社会伦理等行为)并不一定就是坏事,事物的发展没有一条中规中矩的道路,每一条道路都能通向“至善”,“偏”体现的就是发展的奥秘,只有通过“偏”才能实现发展,实现黑格尔的所谓上升过程,所以在现实社会中才会出现“钟爱”偏执狂的现象,从某种意义来说,“偏执狂”真正掌握了“发展”的钥匙。社会正是通过能够自主的个体的“偏”,不断地取得量的进步,通过整体“中庸”取得整体稳定,最终实现了发展的。
    理论如此,其度实在不好把握。这也就更多的涉及了“公我”、“自我”、“本我”的更多关系了。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11596-585087.html

上一篇:关于“管理学研究对象”的思考
下一篇:科学感言
收藏 IP: 219.143.205.*| 热度|

1 MassSpec1688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8 20:0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