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定胜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holyskyz 哲思天地_科学研究是快乐的,也应该是快乐的。

博文

人工智能应用中的三个递进关系 精选

已有 5905 次阅读 2025-3-16 09:07 |个人分类:对阿尔法狗及人工智能的评论|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迅猛发展,以ChatGPTClaudeDeepseek等为代表的大型语言模型已经深深地融入到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然而,令许多使用者感到困惑的是:为什么相同的AI工具,不同使用者所得到的输出结果在质量上存在显著差异?笔者认为,这个现象的根源与人工智能应用中的以下三个递进关系有关:首先,人工智能的输出质量与提示词的质量有关;其次,提示词的质量与提问者对于该问题的理解深度和广度有关;第三,人工智能的使用不仅是一个交互的过程,更是一个试验的过程,需要提问者对自己的提问主题进行多次尝试、多角度思考从而不断改进提词的方式和方法,而且高质量的提示词,往往并不是也不需要一次性地给出。

一、递进关系的第一层:人工智能的输出质量与提示词的质量密切相关

"垃圾输入,垃圾输出"(Garbage In, Garbage Out)这一计算机科学和复杂系统科学中的经典原则在人工智能应用中也同样存在。人工智能模型本质上是一个复杂的概率预测系统,其输出质量直接依赖于输入提示的质量。一个清晰、具体且结构化的提示词能够帮助人工智能更好地理解用户的需求,从而生成精确的有价值的结果。反之,如果提示词含糊不清或缺乏明确的指向性,人工智能的输出结果往往质量较低甚至会偏离用户的期望。

例如,如果用户向人工智能提出“写一篇关于环保的文章”,由于这个提示过于宽泛,人工智能可能会生成一篇内容松散、缺乏重点的文章。但如果提示词进一步细化为“写一篇关于塑料污染对海洋生态系统影响的文章,并提出几种你认为最有价值的解决方案”,人工智能的输出将更具针对性和深度。因此,提示词的质量是人工智能生成内容的基础,用户需要在与人工智能交互的过程中不断优化提示词,这样才能确保生成的结果符合预期。

更为具体地,提示词质量的关键要素大概有以下几点:

1.明确性:模糊不清的提问往往导致模糊不清的回答。精确、具体的提示词能够引导AI生成更加精准的内容。例如,与其问"请讲讲人工智能",不如问"请谈谈人工智能在污水处理(或医疗诊断等等专业事务)中的具体应用方法及其局限性"之类的。

2.结构性:良好的提示词应当具有清晰的结构,包括背景信息、具体需求和期望的输出格式等等。这种结构化提示能够帮助AI更好地理解用户意图。当然,并非必须在第一次提问就将所有的细节交待得如此清楚,可以是在交互过程中逐步进行。

3.上下文丰富度:提供足够的背景信息和上下文可以显著提高AI回答的相关性。缺乏上下文的提问往往导致泛泛而谈的回答。同样地,这并非必须在第一次提问就将所有的细节交待清楚,同样可以是在提问过程中逐步进行补充和完善。

4.指令明确性:明确指出期望的输出格式、长度、风格和专业水平等等,这样可以让AI更准确地满足需求。

大量的实践已经表明,相同的AI系统在面对精心设计的尤其是逐步完善的提示词时,能够产生远超随意提问的高质量输出。这就像一位指挥家需要通过精确的指令以及反复的磨合才能引导乐团演奏出和谐的乐章。

二、递进关系的第二层:提示词的质量与提问者对该问题的理解深度和广度有关

提示词的质量并非凭空而来,它与提问者对问题的理解程度直接相关。如果提问者对某个主题缺乏足够的知识储备或理解较为片面,那么其设计的提示词很可能无法全面反映问题的核心,自然就得不到高质量的输出结果。更为具体地,提示词的质量直接与提问者对该问题的理解深度和广度有关。一个对问题理解深刻而全面的提问者,能够构建出引导AI思考的"思维地图",而不仅仅是简单的问题描述。

深度理解意味着提问者能够抓住问题的本质,明确问题的关键要素和核心逻辑;广度理解则要求提问者能够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考虑可能的影响因素和相关背景。例如,当提问者希望人工智能生成一份关于“人工智能在环保领域的应用”的报告时,仅仅提出“人工智能对环保的影响”这一提示词是不够的。提问者需要对生态环境保护领域的具体场景有所了解,比如人工智能在污染治理、生态修复、全球气候变化应对等方面的应用,并应进一步细化到技术、伦理或社会影响等多层次和多维度来设计提示词。只有当提问者对问题有了全面而深入的理解,才能设计出高质量的提示词,从而让人工智能生成的内容更加完善和有价值。

三、递进关系的第三层:人工智能的使用是一个不断进行交互式试验与迭代的探索过程

人工智能的使用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交互过程,更是一个不断试验和改进的动态过程。而且,高质量的提示词,往往并不是也不需要一次性地给出,通过多轮次的高质量的提示词,往往能有助于人工智能更好地进行有质量的推理分析和更好地进行相关信息的补充与完善,从而给出相比一次性的提词更好的输出结果。

在实际应用中,用户往往需要多次尝试和调整自己的提示词,以获得更加有质量的输出结果。这个过程类似于科学实验,提问者需要对自己的提问主题进行反复探索和优化。能够每次都给出高质量的提示词固然好,但没有做到或做不到也不要着急或不耐烦,关键在于使用者自己是否能够在这个交互的过程中不断地完善和提高自己的认知,并进而逐渐给出更加有质量的提示词,以最终获得(包括在多个结果中筛选出)高质量的人工智能输出结果。

在初次交互时,用户可能对人工智能的能力和输出逻辑了解不够全面,因此设计的提示词可能无法完全达到预期效果。然而,通过观察人工智能的反馈和输出内容,用户可以逐步发现提示词中的不足,并进行针对性的调整。例如,如果用户希望人工智能生成一篇关于“如何提高团队协作效率”的文章,但初次交互的结果可能会偏向于泛泛地描述团队协作的基本概念,那么用户可以通过调整提示词,加入具体场景或明确目标,例如“请针对从事企业环境管理工作的团队,提出几种你认为最好的提高协作效率的具体方法”之类的。通过这样的优化过程,用户就能够逐步改进提示词,使人工智能的输出更加符合实际需求且质量更高。

此外,试验的过程不仅仅局限于提示词的调整,还包括对人工智能能力的深度挖掘。用户可以尝试不同的交互方式,例如提出多层次问题、分步骤引导人工智能完成复杂任务,甚至将人工智能的输出与其他工具或方法结合使用,以实现更高级的应用效果。通过不断试验和探索,用户就能够逐渐掌握人工智能的使用技巧,从而提升自身在实际场景中的应用能力。

四、三个递进关系的综合效应:从浅层应用到深度赋能

上述三个递进关系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相辅相成、相互作用的。在人工智能应用的过程中,用户需要从提示词质量入手,逐步深化对问题的理解,同时通过不断试验和改进,探索人工智能的更多可能性。这种递进关系的核心在于用户的主动性和学习能力,通过持续的交互和优化,用户不仅能够提高人工智能的输出质量,还能够逐步提升自身对问题的理解能力和解决能力。

五、结语与展望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进步,其应用场景将更加广泛和复杂。然而,无论技术如何发展,用户的主动性和能力始终是人工智能应用的关键。用户不仅需要学习如何设计高质量的提示词,更需要通过交互和试验不断深化对问题的理解能力和提升自己的问题解决能力。从这个角度来说,人工智能的使用过程实际上是一种人与技术协同发展的过程,通过这种协同,一方面,用户能够不断提升自身的知识储备和思维能力,另一方面,还可以从用户端需求的角度甚至从用户端所得到的启发的角度反过来推动人工智能技术的进一步完善。

在未来,人工智能的应用可能会更加智能化,例如应该可以通过自然语言处理技术自动优化和自动融合用户的提示词,也包括根据用户的需求生成个性化的解决方案等等。然而,即便如此,用户的深度参与仍然不可或缺。只有当用户主动探索和学习时,人工智能才能真正成为赋能个人和社会发展的强大工具。

总的来说,人工智能应用中的三个递进关系——提示词质量、提问者对问题的理解深度和广度、以及交互式试验的过程——构成了一个完整的逻辑链条。在实际应用中,用户可以通过不断学习和探索,逐步掌握人工智能的使用技巧,并将其作为解决问题、提升效率的重要工具。通过这种递进关系的深入实践,人工智能技术的潜力可以被更好地充分释放,为个人和社会创造更多价值。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234816-1477732.html

上一篇:Claude3.7与Grok3的使用对比:以大气干绝热递减率推导及讨论为例
下一篇:人脑的智力层次解析及其对教育的启示
收藏 IP: 112.0.78.*| 热度|

27 王从彦 刘进平 王涛 檀成龙 许培扬 孙南屏 钱大鹏 崔锦华 郑永军 尤明庆 宁利中 李剑超 杨正瓴 高宏 朱林 钟炳 朱爱军 夏向阳 孙颉 张学文 汪运山 雒运强 朱晓刚 葛及 陆仲绩 范振英 马鸣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9 个评论)

IP: 111.25.65.*   回复 | 赞 +1 [5]葛及   2025-3-18 21:49
       为什么相同的AI工具,不同使用者所得到的输出结果在质量上存在显著差异?这是一个好问题,分析过程很有道理。
回复  谢谢葛老师
2025-3-19 11:161 楼(回复楼主) 赞 +1 | 回复
IP: 120.230.19.*   回复 | 赞 +1 [4]郑永军   2025-3-17 13:53
    
回复  谢谢郑老师
2025-3-17 20:291 楼(回复楼主) 赞 +1 | 回复
IP: 223.72.64.*   回复 | 赞 +1 [3]许培扬   2025-3-16 10:43
这种结构化解析表明,AI工具效能差异本质上是人类认知能力在智能增强环境中的数字化映射。提升使用效能需要构建包含技术素养、领域知识和元认知能力的复合型技能体系,这正是人机协同进化的关键所在。未来的竞争力将体现在将人类认知优势与AI计算优势深度耦合的能力,这需要建立新的"数字认知素养"教育体系。
回复      
2025-3-16 11:031 楼(回复楼主) 赞 +1 | 回复
IP: 112.0.78.*   回复 | 赞 +1 [2]钟定胜   2025-3-16 10:30
我这篇文章的核心内容的确是最近两三年我在使用人工智能过程中的心得体会和观摩了解的总结的基础上写的。
关于“高质量的提示词,往往并不是也不需要一次性地给出,通过多轮次的高质量的提示词,往往能有助于人工智能更好地进行有质量的推理分析和更好地进行相关信息的补充与完善”这个问题,其中的一个重要例子之一,就是我在前面的有关与人工智能探讨大气的干绝热递减率推导的系列文章中所提到的,如果上来就想只拿最终的某一两个问题去问的话,那么他就只会给出其现有的训练中接到的相关教材中的固有死板性的那些内容,而无法去进行灵动的突破性的思考与回应,但是,当把这个问题拆解成十几个或二十几个问题去逐步递进的进行提问和分析探讨时,人工智能不仅能给出高质量的回应,结果甚至还能看到他产生了某种领悟的现象。
IP: 119.2.244.*   回复 | 赞 +1 [1]檀成龙   2025-3-16 10:10
我也有一点这方面的体会,为您点赞!   
回复  谢谢檀先生
2025-3-16 11:021 楼(回复楼主) 赞 +1 | 回复

1/1 | 总计:5 | 首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 末页 | 跳转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4-11 15:1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2025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