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flidy1957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yflidy1957

博文

现有历史唯物主义教材体系存在的学理问题

已有 1514 次阅读 2018-10-23 23:56 |个人分类: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系统分类:论文交流

 

历史唯物主义是在实践基础上对客观世界的正确反映,是科学的真理,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性是毋庸置疑的。从国内理论界以及现有教材对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解和诠释状况来看,基本理论的诠释无疑是正确的,但是,我们应正视我们现有教材中历史唯物主义话体系存在以下学理问题。

第一,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明确指出“我们的出发点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这种考察方法不是没有前提的。它从现实的前提出发,它一刻也离不开这种前提。它的前提是人”。同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又说:“这种历史观就在于:从直接生活的物质生产出发阐述现实的生产过程,把同这种生产方式相联系的、它所产生的交往形式即各个不同阶段上的市民社会理解为整个历史的基础”。在《评阿·瓦格纳的“政治经济学教科书”》中,马克思还说:“我的这种不是从人出发,而是从一定的社会经济时期出发的分析方法”。马克思是一位非常严谨的学者,他对自己学说的逻辑出发点的这些不同说法一定是有内在联系或统一的。

从马克思的论述可知,历史唯物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学说逻辑出发点[i]的人与物质资料的生产,与划分社会经济时期的依据一定有内在联系或统一,这种联系与统一不是自然人这一范畴可以实现的。从自然人出发,势必造成出发点与马克思学说理论上的矛盾,因为马克思学说理论体系确实与社会物质资料生产有关。如果把社会物质生产作为马克思学说的基础和出发点,又如何解释马克思在自己的著作中多次强调自己学说的出发点是人呢?这是理论界面临的两难选择。我们现有历史唯物主义话语体系逻辑出发点不明确,没有科学地解释马克思对自己学说出发点不同表述的联系或统一

第二,现有历史唯物主义话语体系,一方面认为社会物质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马克思学说的出发点是现实的人或从事社会物质生产的人,另一方面理论逻辑上从“生产力是生产的物质内容,生产关系是生产的社会形式”开始推导出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范畴。学理上说,出发点具有参照点的性质,出发点怎么会是动态的生产呢?动态的物质生产怎么能作为历史唯物主义的逻辑出发点呢?如果把社会物质生产作为历史唯物主义逻辑出发点,就相当于把运动作为宏观物理学的出发点,这显然不科学。

第三,现有历史唯物主义教材说“生产力是生产的物质内容,生产关系是生产的社会形式”,而内容和形式一般是相对于主体而言的,这种说法显然不严谨。

第四,中国人民大学陈先达教授十几年前就指出,现有对历史唯物主义的解读比较抽象,侧重于逻辑结论,疏于理论阐述,对社会生产及在此基础上展开的历史唯物主义体系表述过于简单、抽象。如对于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马克思是从复杂的、多重矛盾统一体的社会生产出发,借助于分工这一中介论证的,而我们现有历史唯物主义体系表述过于简单、抽象,展现给人们的往往只有干巴巴的几点结论,不像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分析的那样有血有肉。

第五,现有历史唯物主义话语体系,一方面说人的本质是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现有教材用社会的人、具体的人、实践着的人这些关于人的本质和属性的论述去说明马克思学说中的人,另一方面,马克思关于三种发展形态的人与本质是各种社会关系总和的人是什么关系不明确。

第六,现有教材和解读难以解释 ,“生产力和社会关系——这二者是社会的个人发展的不同方面”, “ 机器只是一种生产力。以应用机器为基础的现代工厂才是社会生产关系”,历史唯物主义是“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ii]等经典作家的一些说法。

这些学理性问题不仅影响马克思主义学说科学性、真理性、整体性的反映,不能完整地反映马克思学说丰富的内涵、厚实的基础和严谨完整的体系,使马克思学说比较抽象,与现实之间联系不直接、不密切,不接地气,而且直接制约实践。在我党理论界早已明确企业是“市场主体”情况下,在我们知名大学竟然还有教授说“企业怎么会是主体?机器厂房都是客体”,理论已远远落后于实践。这也说明解决这一问题的迫切性。

 

参考书目:

1、李云峰:《马克思学说中人的概念》,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

2、李云峰:《微宏观生产主体与历史唯物主义——真实的马克思系列研究之二》,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



[i] 注: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历史唯物主义逻辑出发点也是马克思主义学说逻辑出发点。

[ii]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第241页。

 

作者简介:李云峰:女,汉族,1957年生,湖北十堰人,法学博士,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325072-1142480.html


下一篇:现有对《资本论》诠释存在的学理问题
收藏 IP: 27.18.46.*|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8 16:0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