勘探队员之歌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毛宁波 生活笔记

博文

【石油科技论坛】东方物探:大力实施创新优先战略 向着率先打造世界一流勇毅前行

已有 2762 次阅读 2022-1-22 14:08 |个人分类:地球物理勘探进展|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苟 量

中国石油集团东方地球物理勘探有限责任公司


摘 要:面对全球油气勘探开发技术需求和严峻的国际竞争形势,东方物探全面把握国际物探技术创新发展趋势,抢抓信息技术与产业变革深度融合带来的历史机遇,大力实施创新优先战略,坚持科技自立自强,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引领性技术、智能化技术,抢占技术制高点,牢牢抓住发展主动权;创新科研体制机制,打造开放式国际化研发平台,构建市场化科研机制,培育高层次领军型人才,加快建设世界物探技术创新高地;强化科研战略支撑,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依靠创新链提升价值链,有力提升技术服务保障能力和国际市场竞争力。公司经营收入连续6年位居全球物探行业首位,成为全球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地球物理技术服务公司,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做出了应有贡献。

关键词:油气勘探;地球物理;技术创新;能源安全


中国石油集团东方地球物理勘探有限责任公司(简称东方物探)坚决贯彻落实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简称集团公司)党组决策部署,锚定世界一流目标,大力实施创新优先战略,坚持科技先行,抢占技术制高点,打造科研策源地,构建发展新格局,形成了以GeoEast为代表的核心软件系列,以EV56高精度可控震源为代表的核心装备系列,以“两宽一高”为代表的核心技术系列,整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部分关键核心技术实现领跑,极大提升了企业竞争的硬核实力。东方物探营业收入连续6年位居全球物探行业首位,在中国能源企业创新能力百强榜中名列第三,行业地位、国际竞争力、品牌影响力大幅提升。


1 突出行业引领,抢占技术制高点

东方物探始终站在建设世界一流企业的高度,瞄准技术创新最前沿,精准把握全球物探创新方向,勇闯技术“无人区”,牢牢抓住发展主动权。


1.1 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与引领性技术

按照集团公司党组安排部署,东方物探聚焦关键核心技术和“卡脖子”技术,全面加强攻关组织,强化技术创新顶层设计,坚持研发与应用紧密结合,打破内部科研单位界限,组建由公司首席技术专家领衔、研发试验应用一体化科研团队,确保研发质量和研发成果的快速转化;与11家科研机构和外部企业开展跨界研发,配经费、给政策、建特区、理机制,加快攻克关键核心技术卡点。


东方物探成功研制OBN(海底节点)芯片级原子钟和3000m深水压电检波器,成功打破国外技术封锁,实现了从“0”到“1”的突破;把握全球陆上勘探技术从有线向节点采集发展趋势,成立节点地震仪器研发组,成功研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eSeis节点地震仪,并实现21万道工业化生产,有效解决了高陡山地、黄土塬等复杂地表地震采集难题,大幅提升地震勘探作业效率,提高地震资料分辨率,降低地震勘探成本,有力推动了物探采集技术从有线向无线发展的革命性变革;与成都电子科技大学联合成立中油奥博(成都)科技有限公司(简称中油奥博),成功研发uDAS分布式光纤传感仪,技术性能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在井地联合勘探、非常规油气压裂监测、CCUS等领域展现出广阔的市场前景,有效助推了物探技术从勘探领域向开发和永久监测领域的不断延伸,为发展光纤智能油藏地球物理业务提供了新的技术利器。


东方物探瞄准大趋势,下好“先手棋”,打破国外公司对高端处理解释技术的垄断,成功突破15项国际前沿技术,为加快发展公司海外处理解释业务注入了新动力;全力推进横波源矢量勘探技术研发,成功研制15.89t(3.5×104lb)大吨位横波震源,取得全球首个九分量纵横波3D数据体,对以寻找构造为目标的物探技术形成颠覆性突破,展现了巨大应用前景,引领了未来技术方向;自主研发的EV56宽频高精度可控震源,性能指标全球领先,为大幅提升地震勘探精度提供了强有力的装备支撑。


1.2 加快突破智能化技术

东方物探抢抓新一轮信息技术与产业变革深度融合带来的历史性机遇,跨界合作,聚智突破。公司与西安交通大学联合成立油气智能探测技术中心,全力推动物探采集处理解释智能化发展,开启了智能物探研发组织新模式。在大力推广应用数字化地震队基础上,积极发展智能化地震队GISeis2.0,对地震采集作业实现流程再造,野外施工从线性向非线性转变,通过在国内外40多个项目中的成功应用,实现了地震采集高效协同和智能化生产。加强人工智能处理解释技术研发,在初至拾取、噪声压制、速度谱拾取、地震属性分析等方面取得重要进展,大幅提升了地震勘探精度和效率。


“十三五”以来,东方物探获得授权专利1023项,其中发明专利968件、PCT专利8件;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97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5项技术入选中国石油十大科技进展;eSeis节点、EV56高精度可控震源、uDAS分布式光纤传感仪等核心物探装备亮相国家“十三五”科技创新成果展。


2 突出改革创新,打造科研策源地

东方物探不断深化科研体制机制改革,多点发力,持续推进,纵深突破,加快打造全球物探技术策源地。


2.1 构建国际化科研体系与市场化科研机制

东方物探充分利用全球科研资源,办大事,抓尖端,破瓶颈,健全完善由决策层、研发层、应用层紧密结合的“一个整体、三个层次”科研创新体系,先后与国内外46家知名院校、油公司开展联合攻关,构建了全球化科研体系,形成物探软硬件“四国七中心”研发组织模式(分别在中国、美国、加拿大、英国4个国家,建立了涿州、北京、成都、西安、休斯顿、卡尔加里、爱丁堡7个研发中心),推动公司技术创新进入快车道。


坚持研发与应用深度融合,强化市场导向和需求导向,坚决不搞没有市场前景、不解决实际问题的技术研发,建立生产、市场、科技等跨部门科研立项联合评估机制,每年撤换、并转科研课题数量占比达到50%,确保把有限的研发经费真正用在解决生产和市场急需的关键技术环节。公司创新科研投入机制,为首席技术专家设立1000万元创新基金,开辟科研立项“绿色通道”,根据生产或市场急需开展追加立项,随到随批。加快推进科研成果转化,坚持“行政推动”与“政策激励”双管齐下,累计对71项创新成果给予1400万元专项奖励,拉动后续市场价值工作量超100亿元。


持续完善推广应用保障机制,大力实施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GeoEast软件“157”工程和“188”推广应用工程,构建线上线下、前方后方一体化技术支持体系,建立区域用户经理负责制,实现用户单位服务网络全覆盖;开发GeoEast用户信息管理系统,及时获取问题需求,全程跟踪应用动态;做实中国石油GeoEast软件学院,在北京、成都、长春、克拉玛依设立分院,编写系列培训教材,吸收属地高校老师、油田专家担任培训讲师,打造软件应用人才培养基地;应用GeoEast连续举办9届“全国大学生勘探地球物理大赛”,推动30多所高校把GeoEast作为教学软件及科研平台,广泛发展培育学生用户。目前GeoEast软件处理解释应用率超过80%,节约软件购置费超过27亿元,成为中国石油主流物探软件,并在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中国海洋石油集团有限公司、煤田和地质调查单位、科研院所实现销售应用,被33所高校作为教学和科研平台。GeoEast已通过埃克森美孚、bp、沙特阿美等国际大油公司资质审查,正向着国际一流物探主流软件迈进。


加快中油奥博“重大科技成果规模化转化创效示范”综合改革,推进公司管理层和科研人才身份市场化转换,开展核心骨干中长期激励试点,推进股权激励、项目分红和项目跟投试点,实现人力资本增值和企业发展紧密结合。


2.2 构建高层次人才赋能机制

东方物探把人才作为战略性资源,坚持“生聚理用”机制,做到“生才”有道、“聚才”有力、“理才”有方、“用才”有效,深化专业技术岗位序列改革,建立形成了覆盖8000多名技术人员的技术岗位序列,配套建立岗位、聘任、薪酬、考核、聘用五大制度体系;打通“技术人才、管理人才、技能人才”三支人才队伍转换通道,实现各类人才自由转换,已有351名二级和三级技术管理干部主动放弃管理岗位,从事技术研究;把优秀技术人才作为干部考察对象,22名二级工程师以上技术人才被选聘为公司中层管理干部,扩大了选人用人范围。


围绕首席技术专家和海外高层次人才,公司组建高水平科研团队,承担国家和集团公司重大科研专项;积极推进完全项目制管理,最大限度为技术专家“放权赋能”,加快实现关键瓶颈技术突破;支持技术专家承担集团外科研项目,如通过公开竞聘方式获得黑龙江省大庆古龙页岩油“揭榜挂帅”项目。


公司坚持全球视野,采用市场机制,创新人才引进模式,突出“高、精、尖、缺”,坚持以“用”为本,柔性引才,先后成功引进50多名高层次人才。通过东方物探院士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引进5名院士、34名博士后进站工作,推动公司在环保气体震源、智慧物探等基础应用和前沿技术领域加快突破。


公司设立“人才特区”,实行“一人一策”清单式管理,实现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在人才激励机制方面,公司对引进博士实行“保底薪酬+科研奖励+项目分红+落户安家”等一揽子引才政策,配套制定各类人才薪酬分配政策,强化精神激励,真正让技术人才“名利”双收,人才创新创效积极性得到充分激发。2020年,东方物探被国家科学技术部授予“国家引才引智示范基地”。


3 突出价值创造,构建发展新格局

东方物探坚持把服务集团公司勘探开发、提升国际竞争力作为技术创新的根本目的,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依靠创新链提升价值链。


3.1 提升油气服务价值与国际品牌价值

面对我国能源安全面临的严峻形势,东方物探坚持以找油找气为己任,全力服务集团公司高效勘探效益开发,大力推进GeoEast处理解释软件、高精度可控震源、eSeis节点、uDAS井中光纤、“两宽一高”(图1)等创新成果和物探装备应用,大幅提高了勘探精度,缩短了勘探周期。“十三五”期间,公司累计发现圈闭2.88万个,复查落实圈闭3.30万个,提交建议井位4.10万口、被采纳井位2.16万口,集团公司国内外重大油气成果参与率达100%;配合油气田在准噶尔、塔里木、鄂尔多斯、四川等大型含油气盆地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油气勘探突破,为国内增储上产“七年行动计划”提供了有力支撑;大力推进地震地质工程一体化,助力长庆、四川、大庆等页岩油气勘探开发实现跨越式发展。


面对海外市场竞争带来的挑战,公司聚焦国际高端,培育新优势,打造新利器,构建新动能,积极抢占采集技术制高点。例如,着力打造高效混采技术,在科威特KOC项目实现21万道全球最大地震采集道数作业,在阿曼PDO项目创造了5.5万炮全球陆上日效纪录,奠定了东方物探在全球陆上勘探领域的绝对领先优势,陆上勘探业务收入连续19年位居全球第一;超前研判海洋勘探向OBN(海底节点)发展趋势,发挥科研与市场紧密结合的优势,以承担沙特阿美公司红海项目、bp公司印度尼西亚OBN项目为契机,全力推进OBN技术攻关,突破了GPR海洋节点、Dolphin导航等长期被外国公司垄断技术,逐步发展成为全球具有较强竞争力的OBN勘探技术服务公司,全球市场占有率超过50%,取得了良好的市场效益和经济效益。


特别是2018年,公司成功中标全球最大三维地震项目阿联酋ADNOC海上项目,项目累计合同额超过24亿美元,在油价低谷期极大提振了油公司勘探开发的信心。目前,东方物探市场份额占全球的40%以上,高端市场占比超过70%。


3.2 提升技术创新价值

东方物探以创新思维、宽阔胸怀,广开大门搞科研,打造开放式研发平台,构建“共建、共享、共赢”研发生态。公司广泛吸引国内外科研机构、知名高校和社会个人参与共同研发,与中国科学院等9家科研单位、5名自然人签订了共建示范协议,面向全行业发布24项关键技术需求并得到63家科研单位快速响应,在更大范围、更高起点开展技术创新,提升了创新的加速度和发展的新高度。2020年,公司作为唯一企业代表在全国科技工作会议上作典型经验交流。


当前,随着油气勘探开发不断深入和国际竞争加剧,东方物探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与世界一流技术服务公司相比仍存在差距,基础应用研究和原创技术不足,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研发处于起步阶段,技术卡脖子问题依然存在。科研创新体系需要与国际接轨,以业绩、贡献为导向的科研评价体系有待完善,产学研用结合需要加强。高精尖人才总量不足,在油气勘探和专业技术领域具有国际知名度、话语权、影响力的技术权威比较缺乏。


面对全球能源绿色低碳转型趋势和我国能源安全保障的形势和挑战,东方物探锚定率先打造世界一流地球物理技术服务公司目标,把创新摆在发展全局核心位置,持续加大物探技术创新力度,强化科研体制机制创新,全力构筑全球物探技术创新高地。


一是锚定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目标,坚持科研市场导向,精准把握物探技术“高精度、高效率、智能化、低成本”发展方向,突出行业引领和国际前沿技术研发。按照“支撑当前、引领未来”两个层次,集中力量攻关超大道数地震采集、横波源矢量勘探、海底节点OBN勘探、光纤智能油藏监测、智能化处理解释、智能化地震队等引领性技术,加快实现由技术“跟随者”向“领跑者”转变,成为全球物探原创技术策源地、现代物探产业链链长。


二是努力打造国际化开放式研发平台,充分发挥公司物探全产业链技术优势,积极申报建设国家油气地球物理勘探技术创新中心,汇聚企业、院校和社会的智力资源,构建全球化“共建、共享、共赢”研发体系,形成满足重大创新需求的创新网络;打造关键核心技术,形成“产学研用”发展生态,抢占技术制高点,把握发展主动权,努力成为国家科技战略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是深化推进科研体制机制创新,以提升创新能力为重点,持续深化科研管理改革,大力推进完全项目制、包干制、“揭榜挂帅”和“赛马”等制度,设立成果转化基金,建立知识产权等运营机制,不断提升技术创效能力。


四是大力推进“人才强企”工程,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念,瞄准“高、精、尖、缺”,创新“生聚理用”机制,培养和引进一批具有战略眼光、国际视野、自主创新能力强的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建设一批高水平科研团队,打造成为全球物探创新人才聚集新高地。


4 结束语

在找油找气新征程中,东方物探将继续按照集团公司决策部署,锚定一流目标,创新铸基、铸业,加快超越步伐,努力成为全球物探技术创新的引领者、物探竞合生态的建设者、物探行业发展的主导者,在集团公司率先打造世界一流企业征程中贡献新的力量。


 来源:石油科技论坛:2021, 40(6): 5-9.  DOI: 10.3969/j.issn.1002-302x.2021.06.002

https://mp.weixin.qq.com/s/IOQrXPXfYCxB45DWDpmqKQ

http://www.sykjlt.com/CN/Y2021/V40/I6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39326-1322161.html

上一篇:【中国石油报】引领高质量发展 支撑“端牢能源饭碗”
下一篇:麻省理工学院投资 10 亿美元建设人工智能学院
收藏 IP: 61.173.28.*|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5 10:2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