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溪翁张劲松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js1970 浮生若梦,为欢几何。

博文

悠悠白云寺——建文帝贵州遗踪访古

已有 2853 次阅读 2022-8-20 11:12 |个人分类:历史叙述|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悠悠白云寺

            ——建文帝贵州遗踪访古

IMG_20220815_110652.jpg

   壬寅秋七月十八,余与小力、石兄二君,一同前往长顺白云寺,探访建文帝在黔域的遗踪。早起在老地方,小力开车过来,依然还是那辆久经考验,探幽考古的尼桑小红车。石兄坐副驾,我坐后排,天气虽热,我们一路依然谈笑风生。因为是星期一,路上车不多,车在桑间田野踽踽独行,我恍惚觉得就像当年建文流浪贵州时的孤独身影。

车过马铃乡,就离长顺白云山不远了。车绕山路而行,两旁都是树影婆娑,绿满山间。时令虽近初秋,然而还是三十度的高温,不过山间的风让我们很凉爽,不开空调了,尽情呼吸和享受这山、云、树、河之间的风,眼睛里想起电影《非诚勿扰》里,汽车蜿蜒于山村小道的画面。“白云一片去悠悠”,靖难的熏风血雨早过去了,一切随风而逝了。在车上我总想起这句诗,建文帝从暗道逃离了金陵,远离了血雨腥风的权力的斗争,这个逃亡的天子当年就是这样艰难地跋涉在这样的荒山小路。车到白玉山脚下,这可是贵州佛教四大名山啊。我从车上望去,满山苍翠幽深,天上白云片片,翻云覆雨。到山寺的路是一条水泥路,应该近些来年修的。进山的时候发现两条路,正在犯疑,忽见一樵夫下山,便询问上山是直走还是拐弯,他说:“直行是白云寺,左拐是墓园。”我等驱车上山小径,整个山间,只有我们这辆车,只有我们三个人。两边古树茂盛,荒草延伸,幽寂无比,前看,后看,左看,右看,真是“回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啊。绿的都是山树,红的一点便是我们的车。我特别喜欢柳宗元《小石潭记》里说的“悄怆幽邃”的那种宁静别致的滋味,那是一种远离尘嚣的况味,不是痴心人,是不会有此种感受的。车快到山寺,先看见疏林荒草间有一牌子,上书“南京井”三个字。停车坐爱此荒寂,吾等三人下车考古。何谓“南京”呢?我记得《徐霞客游记》之黔游日记尝记“是日下午,抵白云庵。主僧自然供餐后,即导余登潜龙阁,憩流米洞;命阁中僧导余北逾脊,观南京井”。石兄言,建文从南京流离贵州,井曰:“南京”,正是不忘故乡金陵之意。余极赏之。遂顺牌子往前行,寻井踪迹,丛草颇高,有嶙峋石块,行数步,果见一水潭,水似泥潭,料泉已渐涸。拍照留念后,吾等继续前行。

IMG_20220815_105157_edit_554477633907580.jpg

IMG_20220815_105306.jpg

已成泥潭的南京井

小红车转弯过后,便是藏于山中的白云寺了,一座古朴旧瓦的古寺。寺外只有一部车,好像还没有游客。我们把车停好。小力兄发现寺外大丽花开得好盛,红的,紫的,鲜艳夺目,真是花开见佛。旁有一小池,名“紫荆潭”。乃建文帝沐浴之处,潭水如镜,中有鱼,亦有大者,悠然游动。潭旁有文碑,曰“白云山寺遗址”,为贵州省文物保护单位。“遗址”二字,有些费解,寺庙既在,何谓“遗址”。正待进寺,寺中钟声忽响起,似有迎客之意。延伫而立,观看白云寺大门的匾额,字体颇有骨力,匾有些老旧而沧桑了。下有一幅对联:“寺由帝兴绕梵音,云自天外舒望眼。”感觉作此联者类似贾雨村看到智通寺,想到是一个“翻个筋斗来的”。历史的烟云画面翻卷眼前。

IMG_20220815_110101.jpgIMG_20220815_110057_edit_554419813926860.jpgIMG_20220815_110323_edit_555596582874597.jpgIMG_20220815_110336_edit_555629620633446.jpg

紫荆潭

此联意似告诉访客,此古庙乃建文开创,亦因其而出名,建文帝在这里获得了难得的生命的自由,每日看云卷云舒,望着南京的故乡。白云寺曾叫罗永庵(按《明史纪事本末》)。徐霞客在《黔游日记》里叙述“白云山”得名缘由。盖“白云山初名螺拥山,以建文君望白云而登,为开山之祖,遂以‘白云’名之”。山既曰“白云”,寺自然亦名“白云”。望白云而登上,在山上亦望白云而思故乡了。想象着建文帝每日向南京方向枯坐,而望,只不过,白云悠悠,不知年华流逝矣。登山而念乡,是中华传统的文化符号。早在《诗经·魏风·陟岵》就有感伤的歌咏:“陟彼岵兮,瞻望父兮。”唐朝狄仁杰有登山“望云思母”的故事。传说他登上太行山,见白云孤飞,想起母亲。有诗抒发感情:“朝夕思亲伤志神,登山望母泪流频。身居相国犹怀孝,不愧奉臣不愧民。”建文帝在白云寺的数十年间,其心情可堪比狄公,都是怀念故乡,狄仁杰是相国之情,而建文则痛失江山之恸,随着时间的推移,故宫的一切或许都过去了,建文也解脱了。然而,建文究竟那一年结庵白云寺,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却没有记载。但白云山,白云寺却都是建文命名的。山寺在中国由流浪帝王命名者,白云寺或许是独一无二了吧。

IMG_20220815_111508_edit_554349600468016.jpgIMG_20220815_112115_edit_555656956894379.jpgIMG_20220815_112328.jpg

IMG_20220815_112408.jpg

进到寺庙里,上次见到的很温和的通彻法师已经不在这里了,主持打开客堂,我进去看了下佛经,请了一本《地藏经》。整个寺庙不大,但却古雅而一有种荒凉感。大雄宝殿的匾额的黑色油漆都褪色了,僧人不多,屋顶杂草生,庙门破旧,红漆剥落,香火暗淡。我们三人来到观音殿,一个哑巴僧为我们每人请了三支香,插于鼎炉,白云寺今日总算有了香火了。从山寺往后山远眺,群山茫茫,青青朦朦,连连不绝,尘寰远隔,下面有一个墓园。《徐霞客游记》所记的建文亲手植的两颗巨杉,却没有看见,或许在山门脚下,我们没有下去,回想起来有点遗憾。

站在高高的寺庙阶梯的墙台上,回首看“白云寺”的匾额,仿佛看见苍凉的往昔。建文选择在此云隐,确实找到一方妙地啊。山深而隐蔽,远离人迹。吾等远望良久,复转往左面的极乐堂,两边皆竹,颇幽凉,堂门是关的,有香炉,寂静悄然。复上大殿,观跪井。“跪”者何?《徐霞客游记》云:“不盈不涸,取者必伏而勺,故名曰‘跪’,乃神龙所供建文君者,中通龙潭。”余庚子年秋首访白云寺,尝有诗吊建文“隐隐紫荆水,深深古寺钟。老僧望岫远,随侍饮泉浓。靖难流离岁,滇黔天地容。跪泉水犹在,影照帝王踪。”井泉旁有《重修白云寺碑》,碑文惨淡,不可读。偏殿上有数个石墩、石调,通彻法师尝介绍云是清代同治年间白云寺毁后遗物。石墩大小不一,有方有圆,皆有雕刻,或龙或兽,骨力浸透,非现在所修寺庙可比。大殿左侧有悬吊的小钟一口,已经铁锈。又见大钟两口,一口是新的,上有捐者名字,一面有印有“阿弥陀佛”四个字,看到这口钟,就想到周星驰的电影《功夫》里的那口钟,杨过和小龙女抬起钟来对火云邪神狮子吼。另一口是一个废钟,锈迹斑斑,细看来,竟是弘福寺的钟。一口废钟放在这样一个荒凉的山寺,就像把一段沧桑的历史隐藏在一个山中。据《贵阳府志》,黔中名刹弘福寺法源于白云山,比建文帝开山创建白云寺晚了两百多年。IMG_20220815_112547.jpgIMG_20220815_112652_edit_556276522864597.jpg

出寺门,往左侧上行,先到撑腰岩,我等三人找树枝,插岩隙中,背对腰杆,撑起身体,即所谓“撑腰”也。再往前走,又古道石路,树林阴翳,便是潜龙阁。路旁有刻建文“遗”诗碑,碑石已倒,文字差可识别。 

牢落西南四十秋,萧萧白发已盈头。乾坤有恨家何在?江、汉无情水自流。长乐宫中云气散朝,元阁上雨声收。新蒲细柳年年绿,野老吞声哭未休。IMG_20220815_114250.jpg

IMG_20220815_114300_edit_556247489998456.jpg

清朝白云寺的遗物——石墩。

IMG_20220815_114317_edit_554313981075834.jpg

IMG_20220815_114313_edit_556236930791687.jpg

IMG_20220815_114334.jpg

IMG_20220815_114735.jpg

IMG_20220815_114744_edit_551694266108526.jpg

IMG_20220815_114847_edit_551616277966871.jpg

弘福寺的废钟

这首诗就是建文君在白云寺隐居时所写,可惜石碑断了,寺庙竟然不管,余等嘘嘘不已。潜龙阁没有开放,其后面就是著名的“天子洞”,是建文休憩之所。有碑立,文字大多磨灭不可读。盖“天子洞”即是有名的“流米洞”。徐霞客《黔游日记》云:“由阁西在北上半里,为流米洞。洞悬山顶危崖间,其门南向,深仅丈余,后有石龛,可傍为榻;其右有小穴,为米所从出,流以供帝者”。余等躬身往洞里走,洞顶渐矮,有一可睡觉的长石台,后有窦,疑可通山下。往右侧瞧,果有一孔窍,日光从此透入。想象建文君每日在此禅坐诵经,看流云舒卷,当夕阳的余晖透进洞中的时候,古寺的钟声也响起了吧。此洞就是所谓“流米洞”吗?吾等留恋徘徊一番,怀古悠悠。关于建文帝的流离事迹,明清以来的笔记小说野史多有记载,但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所载甚详也最完整。建文四年夏六月乙丑,朱棣破城,建文帝与侍从之臣,建文剃发从鬼门走,而以“一舟舣岸”。随建文流亡者,共二十二人,始终跟随者有程济等三人,建文最先到云南永嘉寺,法号应文。他的最后的结局是什么呢?《明史纪事本末》卷十七《建文逊国》有记录,也最可信。

而帝适有南归之思,白其实,御史密以闻。阉吴亮老矣,逮事帝,乃令探之。建文帝见亮,辄曰:“汝非吴亮耶?”亮曰:“非也。”建文帝曰:“吾昔御便殿,汝尚食,食子鹅,弃片肉于地,汝手执壶,据地狗餂之,乃云非是耶?”亮伏地哭。建文帝左趾有黑子,摩视之,持其踵,复哭不能仰视,退而自经。于是迎建文帝入西内,程济闻之,叹曰:“今日方终臣职矣。”往云南焚庵,散其徒。帝既入宫,宫中人皆呼为老佛,以寿终;葬西山,不封不树。

建文颠沛滇黔等地四十年,到正统五年,他已经是一个六十四岁的苍颜老僧了,这年的秋九月,这位已经被世人遗忘的流浪皇帝,终于回到自己的家里,回到大明朝帝都皇宫中,朱棣的曾孙明英宗朱祁镇对他还算比较好,终得颐养天年,建文帝最终的命运还是不错的。

IMG_20220815_120205.jpg

IMG_20220815_115914_edit_556119208631809.jpg

建文遗诗断碑

IMG_20220815_120245_edit_556211151962003.jpg

IMG_20220815_120457_edit_556178526122425.jpg

天子洞——建文帝隐居于此。

IMG_20220815_120442_edit_556189646941694.jpg

IMG_20220815_120430_edit_556201963240650.jpg

流米洞口

IMG_20220815_115617.jpg

撑腰岩

可是建文帝在贵州的遗迹,历来却不太受重视,宣传也不够,很多人都不知道建文帝。白云寺成为省级文物单位还是去年的事,可见长期不太重视。贵阳太慈桥本名就是“太子桥”,得名因建文帝所建。徐霞客当年走花溪大道,最先过的就是“太子桥”,后来改名为“太慈”,虽然是据弘治年间的《贵州图经新志》,但却没有了历史的滋味,“太慈”就算是讹为“太子”,却反映了建文帝长期流寓贵州的文化影响,这就是陈寅恪说的“历史的通性的真实”。况且“太子桥”的称呼早在徐霞客来贵州的时候,就有了,到了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都叫太子桥,改为“太慈”就有点过于拘泥了。贵州是山清水秀的好地方,但视野也有点蔽塞,格局稍小,缺乏历史的想象力,也少了一些敢为天下先的勇气。我们应该珍惜历史,好好修缮这座古寺。

著名史学家范同寿先生的《贵州历史笔记》说得好:“贵州虽然不是建文帝出逃的目的地和最后的归宿地,却是这位才华横溢,败在政治角逐中的明朝第二代皇帝留下遗迹最多的地方。”一个历史文化蕴含最多的寺庙,破败不堪,碑石,古迹多年未有修缮。一些毫无多少历史底气的寺庙却修得富丽堂皇。出发的时候,我把吾三人群命名为“行到水穷”,用王摩诘诗意。进到白云寺,见白云苍狗,苍苍茫茫,怀五百年的思古,怀古之情不绝。遂草五律一首为此次访古的留痕。

龙隐望乡远, 白雲山树连。 滇黔四十载, 荒寺卅年眠。 洞里不知岁, 井泉梦晓天。 悠悠枯坐日, 点点数星翩。

 IMG_20220815_121710_edit_556140901621389.jpg

壬寅秋七月十八 同行者,小力,石兄。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397716-1351903.html

上一篇:胡河清自杀的隐秘原因
下一篇:怀念唐阿姨
收藏 IP: 111.121.93.*| 热度|

1 张晓良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19 08:2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