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onhangest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moonhangest

博文

深切怀念我的音乐启蒙者——黄家驹先生

已有 2228 次阅读 2022-6-30 17:20 |系统分类:人物纪事

“时光总飞逝\未能停留\容许多给你爱\与天边的海角与你快乐地高歌......”

”望着你走远\我并没有心酸\回望天边一方他朝可重逢......“

一首首Beyond乐队的音乐,在每年的今天都是有着特别的感觉。

黄家驹出生于1962年6月10日,英年早逝于1993年6月30日。在beyond歌迷的圈子里,都说6月是充满各种情绪的一个月。前几天,网络各大视频平台上有不少朋友纷纷传唱他的歌曲,以表达对他的纪念。我之前也打算在6月份弹一首《再见二丁目》致敬他,告诉他:有你的音乐在旁,我也可以畅游异国,放心吃喝。。。但在赶ddl的阶段,专门准备一首歌的视频录制还是很艰难,所以在写论文写到想睡觉的这一刻,我决定先写个博文分享下我10多年来的beyond之旅,藉此也像其他驹迷一样表达对他的怀念。

最初接触beyond是小学六年级,那时候同桌有一部128Mb大小白色的Mp3,在当时的农村孩子里已经是很珍贵和让人羡慕了,我也有幸拿到另一侧耳机声道听着那首《光辉岁月》。可能因为母语是粤语的原因,对歌词意思很了解。听了几次后,就有一股莫名的喜欢,当时还想着这几个人现在在哪里,会不会和周星驰一样是大明星,我以后有没机会去见见他们。。。。。

上到初中后,我有一股很强烈的冲动,暑假各种存钱,也重金花了100快买了一部512M(记得实际只有486M)内存的Mp3,基本全是他们的歌。晚上在集体宿舍睡不着的时候,就带着耳机听,那时候基本靠着他们的歌词陪伴了我的青春期,也在那个时候开始接触了吉他。当时我们参与吉他协会教学课程的时候,师兄一上来就是教《真的爱你》(这首歌也算是beyond圈子里的“世界名曲”了)的C, G, Am 和F几个和弦转换。当时教我们的师兄还留了一句话,“开始好好把和弦按好,之后是节奏分解和扫弦,最后是solo,.....,弹好《真的爱你》的前奏是判定一个吉他手水平的重要标准”,想想也感慨,我后来丢了很长一段时间,知道后来大学才开始接触电吉他慢慢掌握了这段旋律的弹奏技巧。

到了高一后,男生都是15,6岁出头的小孩,这也是最喜欢出风头,个性发展的阶段,我当时在新的环境里也很不适应,那种孤独和想家的情绪经常出现。有意思的在傍晚集体洗澡的时候,大家会经常一起吼唱beyond的歌,比如《长城》,《不再犹豫》,《海阔天空》等“激情满满“的歌来宣泄白天学习的繁忙和压力,晚上接着继续上晚自习。我也在那时候开始常规性使用互联网,才慢慢了解到这个乐队的一些历史和一些花絮(回头想想也挺八卦的),也慢慢接触到《遥望》,《曾是拥有》等相对深情诉说风格的作品,虽然我不是音乐专业出身的,但这些作品也丰富了我的音乐素养和认识(相比之下,我的画画艺术素养基本为零了)。还比较有意思的是高考前夕那几天,很多同学心态都很激动,都感觉终于要解脱了,准备开启人生新的旅程,那几晚宿舍关灯后,整栋高三宿舍楼都自发地唱《海阔天空》等无比澎湃的歌曲,搞到值班老师基本都要半夜才回去。

到了大学之后,不用每天晚上担心高考成绩了,我也得到相对的”解脱“了,周末可以去琴行找学长弹吉他,也发现即使在广东之”北方“的湖南,他们乐队经常排练和演奏的歌曲,还是会经常出现那首”世界名曲“!可能前奏编得很有节奏感,结构也相对不太复杂,太适合业余乐队去提升磨合了吧。

大四下半学期的时候,去深圳实习几个月,有个周末我只身一人持着港澳通行证从罗湖口岸过关进入香港的落马洲,然后直奔将军澳华人永远坟场的15段6台25号去看一看”黄家驹君之墓“,当时墓地现场有两个台湾20来岁的小哥,一个泰国人(从气质上感觉是个明星歌手,但不熟悉,当然我也没很确定ta的gender),还有一对同是从深圳过来的情侣(男的是专门玩音乐的),大家都分享了一下这个乐队这个人对自己的影响。和他们的经历相比,我才知道原来我还不算”骨灰级“歌迷,最多是个”死忠“,当然这也让我知道,这么久以来,虽然也有过五月天,Eason,林肯和学友等歌手的优秀音乐出现在我面前,但我一直对他们(beyond)乐队音乐的”无脑热爱“似乎到了另一个层次了,不知这个和神经网络的”输入层“和”隐含层“关系是否类似?

良驹飞驰廿九载,重泉一念一伤神。在北欧静谧的日子里,我偶尔也会拿起吉他弹一下《遥望》以及《祝你愉快》等婉约风格的歌去敬朝阳,敬过往。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逝。矫情的缅怀不必过多,好好把现阶段的事情弄好,相信也算是对”生命不在於你得到什麼,而在於你做過什麼“精神的一种秉承。

文笔简陋,敲字慢吞。花了很长时间写,写完好像更困了,不过再看论文框架组织,好像也没开始那么心乱了,希望顺利把初稿完成吧。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422064-1345309.html


收藏 IP: 130.225.198.*|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16 19:1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