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ringerNature科研服务官方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SpringerNature 汇聚施普林格、Nature Portfolio、BMC、帕尔格雷夫·麦克米伦和《科学美国人》等深得信赖的品牌

博文

北京科技大学李晓刚教授升任主编 | npj Materials Degradation

已有 2712 次阅读 2022-4-13 15:07 |个人分类:期刊投稿|系统分类:博客资讯

sn_logo.png

heroimage.png

npj Materials Degradation(《npj-材料腐蚀》)创刊于2017年,由施普林格·自然(Springer Nature)出版集团和中国腐蚀与防护学会、北京科技大学北京材料基因工程高精尖创新中心和国家材料腐蚀与防护科学数据中心联袂出版的材料腐蚀与降解领域的高端开放获取期刊,其内容涵盖金属与非金属材料,包括天然及合成材料、金属及非金属材料的腐蚀与降解基本机制、动力学理论、实验性和模拟研究等。作为材料腐蚀与降解领域第一本完全开放获取期刊,期刊已被Web of Science和Scopus期刊数据库收录。

<<欢迎点击此处了解期刊npj Materials Degradation详情>>

期刊自成立以来,一直致力于为全球材料腐蚀领域学者提供一流的学术交流平台。近两年,受到疫情的影响,各个领域内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受到诸多影响。在此之际,李晓刚教授升任期刊主编,将致力于继续加强领域内研究者之间的沟通,使最新研究成果与突破在全球范围得以更高效、更广泛的传播推广。就此机会,我们对李晓刚教授进行了采访,以期增进广大读者对李教授及期刊的了解。


李晓刚教授简介

chiefeditor.jpg

李晓刚,北京科技大学新材料技术研究院教授,北京材料基因工程高精尖创新中心材料服役大数据技术团队负责人。现任国家材料腐蚀与防护科学数据中心主任、中国腐蚀与防护学会常务副理事长,长期从事材料自然环境腐蚀规律与耐蚀钢工程应用研究,提出了材料腐蚀大数据的学术观点和研究体系,发展了系列化的材料大数据智能监测技术和数据库技术。当选美国国际腐蚀工程师协会(NACE)会士、欧洲腐蚀联合会(EFC)会士和中国腐蚀与防护学会会士,获得NACE颁发的技术成就奖和W.R. Whitney最高学术成就奖,以及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2项和省部级一等奖7项。


主编采访

Q1. 您如何看待npj Materials Degradation过去几年的发展?

作为第一本涵盖所有类型材料(金属、玻璃、陶瓷和聚合物等)腐蚀和降解研究的期刊,npj Materials Degradation的目标是成为这一广泛而重要学术领域内引领性的出版平台。在Nick Birbilis和Stéphane Gin两位主编的不懈努力和本领域众多知名学者的大力支持下,npj Materials Degradation不断发表高水平前沿研究成果,引起了这一领域研究群体的广泛关注和极大认可。在创刊4年内,期刊已经收录于SCI-E,首个影响因子就达到了5.9!最重要的是,作为一个完全开放的出版平台,npj Materials Degradation的出现加强了来自不同国家和不同背景科研人员之间的沟通,使最新研究与突破在全球范围得以更高效、更广泛的传播推广。例如,npj Materials Degradation近年来发表了一系列关于金属和玻璃之间腐蚀相互作用的开创性论文,这一主题对核废料处理具有深远的影响,并且引起了两个截然不同的研究群体的高度兴趣。此外,本期刊还特别关注了诸如腐蚀机器学习和材料的生物降解等前沿热点问题。

Q2. 作为期刊新任主编,您将如何进一步推广期刊,使其成为科研人员更好的协作出版平台?

对于我和整个编辑团队来说,首要任务是继续在npj Materials Degradation发表最重要和最有吸引力的学术成果。在继续深化该期刊与金属材料腐蚀领域的交流的同时,我们将致力于扩大期刊在更广泛的材料领域的影响力,提升人们对先进功能材料降解与失效问题的关注。npj Materials Degradation是全球材料腐蚀领域的一流学术出版平台。我将全力以赴,确保广大优秀科研工作者在这个平台上展现他们最好的成果。

Q3. 您的研究领域与其他两位主编有何不同之处?

我的主要研究领域是大气、土壤、海洋等自然环境下钢铁材料腐蚀微观机理及耐蚀结构钢冶金设计、腐蚀大数据监测技术和建模仿真等。

Q4. 您如何看待中国腐蚀与防护学会和北京科技大学作为npj Materials Degradation的合作伙伴在促进国际合作方面的优势?

中国腐蚀与防护学会作为一个由七个工作委员会和24个专业委员会组成的全国性学术组织,是中国广大腐蚀科研工作者之间沟通与合作最重要的平台。学会组织的全国腐蚀大会、海洋腐蚀大会等系列会议,极大地推动了这一领域的不断发展。长期以来,作为多个国际腐蚀组织的重要成员,学会和国际材料性能与保护协会、欧洲腐蚀联合会以及亚太地区各国学术团体密切合作,促进本领域的国际交流合作,提高公众对腐蚀问题与危害的认知程度,并持续不断地培养优秀青年人才。

北京科技大学被誉为中国的“钢铁摇篮”,是全球材料腐蚀与降解研究领域发展的主要推动力之一。在过去半个世纪里,北京科技大学与来自全国数百名科研人员通力合作,建立了一个由数十个国家级野外观测研究站和一个国家科学数据中心构成的全国性材料环境腐蚀联网观测研究基础平台,全面开展了各类材料在多样性气候环境下长期腐蚀降解行为机理的研究,并建立了基于腐蚀数据高效采集、处理、利用和共享的数据驱动材料环境腐蚀创新研究体系。2017年,北京科技大学获批成立北京材料基因工程高精尖创新中心,基于材料基因工程的先进理念,全面开展材料高效计算、高通量/自动化/智能化实验方法和大数据技术的协同创新研究,为材料腐蚀降解行为的快速评价和耐蚀新材料的高效研发提供了全新的技术手段,引领了本领域的国际前沿发展。

Q5. 您能简要介绍一下中国的材料腐蚀研究群体吗?

我国的材料腐蚀研究群体十分庞大,其研究领域覆盖材料腐蚀与降解的各个方面,并在耐蚀金属材料、自然环境腐蚀、高温氧化以及涂层表面技术和电化学保护等学科方面形成了重要特色。目前,随着工业界对日益复杂严苛服役环境中材料耐蚀性、经济性和环保性等综合性能要求的不断提升,我国材料腐蚀研究群体不仅在规模和多样性方面发展迅速,而且为推动这一“传统”领域的科学前沿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例如,利用国际领先的数据基础设施,我国腐蚀科研工作者在数据驱动材料腐蚀研究方面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有助于更深入的揭示复杂腐蚀机理,并大幅度加速耐蚀新材料的设计与应用。作为全球材料腐蚀研究群体中最重要、最活跃的成员之一,我国材料腐蚀科研工作者热烈期望通过npj Materials Degradation这样的高端开放学术平台与全球专家进行更多的交流。

Q6. 您认为材料腐蚀和降解研究在未来有哪些有意思的研究方向?

目前,材料腐蚀与降解领域主要关注金属、玻璃和陶瓷等传统材料的腐蚀问题,而在能源材料、电子器件和医用材料等先进功能材料的老化失效机理研究方面几近空白。因此,我认为材料腐蚀降解仍然是一个非常“年轻”的领域,有“广阔的天地”可供探索。我们需要开发利用更微观的实验分析方法和更强大的计算工具,实现对复杂动态环境中的腐蚀过程精确预测,实现面向服役环境需求的耐蚀材料的定制化、高效化设计研发。

Q7. 对于正在考虑向npj Materials Degradation期刊投稿的作者,您有什么好的建议?

npj Materials Degradation致力于为材料腐蚀降解领域带来新的学术思想和研究方法,并高度重视论文的创新性。希望来自不同领域的科研工作者多进行交叉合作,将最前沿、最有趣的成果发表在本期刊!


主编寄语

材料腐蚀是材料全寿命周期的重要环节,伴随着人类材料技术发展演化的整个历程。由材料腐蚀引发的失效问题,遍布于国民经济生产的各个领域。材料腐蚀引发的失效造成了巨大经济损失和恶性事故,是设施装备制造水平提升和安全服役的重要瓶颈。

经过长达数千年的不断探索与积累,材料腐蚀学科的基础理论框架于上世纪前半叶确立,以1929年Evans建立的腐蚀金属极化图,1933年Wagner 建立的氧化扩散理论和 1938年Pourbaix建立的电位-pH图为主要代表。此后,针对多元与多层次的具体问题,材料腐蚀学科以辐射方式多方向发展。由于材料体系与服役环境的多样性与复杂性,腐蚀研究与各基础学科相比,具有更鲜明的交叉学科特色。

近年来,随着新材料领域的迅猛发展,几乎所有新材料都在追求好的耐蚀性能,材料腐蚀学科也迎来新的机遇与挑战,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主要包括在材料体系上趋于多元化,由传统材料为主向传统与功能材料并重方向发展;在服役环境上逐渐向特殊、苛刻和极端环境条件发展,并考虑光声力热电磁及生物物质对腐蚀过程机理的影响;在研究方法上不断发展更微观、更原位的电化学与表面分析技术,特别是以集成计算和大数据技术为代表的腐蚀建模仿真方法;在防护技术上,则呈现出绿色、低碳、智能、长效的发展态势。

作为一个历久弥新的研究领域,材料腐蚀学科依然存在大量基础科学问题和关键技术问题尚未得到圆满解决,拥有着无限的发展潜力。希望广大科研工作者继续大力支持npj Materials Degradation,以此为平台,共同推进这一领域的创新和进步!

<<欢迎点击访问npj Materials Degradation主页:https://www.nature.com/npjmatdeg>>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432244-1333739.html

上一篇:2023年新刊 | Nature Portfolio将新增三本《自然》系列期刊
下一篇:几张图带你回顾自然大师课堂的10年:与日俱增的影响力
收藏 IP: 111.118.204.*| 热度|

1 周霁罡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6 16:1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