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心全意行,平平常常心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sunx0053 美国明尼苏达大学药学系,副教授

博文

童趣 精选

已有 4931 次阅读 2010-8-6 18:13 |个人分类:生活点滴|系统分类:生活其它| 回忆, 乐趣, 童年

      在大都市生活久了, 离自然越来越远。 儿时和大自然的亲密接触的记忆则越发珍贵。小时候, 我家在一个小县城。 暑期时,常常可以到乡下姥姥家玩。在几个舅舅的悉心照顾下,可以尽享城市里的孩子很难得到的快乐。 可谓无忧无虑。 那份享受恐怕是当今的城市大部分孩子从未经历过的。

钓青蛙

     穿着凉鞋,短裤和背心,拿着一根拇指粗的竹竿, 绳子的一头系上竹竿尖, 一头系上随便挖出来的蚯蚓。 然后就到附近的水沟旁的树荫中慢慢行走,根据青蛙的叫声找到大致的方位,再仔细在水边或草丛搜索着身披完美迷彩服的青蛙。 青蛙对自己的安全是高度警觉的。 人若走近了,它们会扑通一声跳入水中。 有时就消失了,有时还会在水面露出嘴巴和眼睛来。 所以一定要小心翼翼, 以防惊动它们。 而且眼神一定要好。 若能接近青蛙于竹竿可及的距离,钓青蛙的工作就做好一大半了。  接下来只需要把蚯蚓在青蛙附近不远的地方一上一下地移动,模仿昆虫跳行的样子让蚯蚓慢慢接近青蛙。 当蚯蚓到青蛙捕食的范围内时, 它会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把蚯蚓吞到口中。 这时,只要提起竹竿,把青蛙荡到自己面前,伸手把它抓住即可。 青蛙太珍惜千辛万苦等来的猎物,一般情况都不会松口。 我一次一口气钓了三十多只青蛙, 满载而归。

抓知了

     每个盛夏夜间都是知了幼虫破土而出,往高处爬,再褪壳变成知了的绝佳时机。 所以要捉它们也需要熬夜。 深夜,拿着手电筒结伴在屋旁的树林中摸索前行。 注意力大都放在树干上。 借着月光或手电筒光,看到树上有半个拇指大的突起,多半是一只知了幼虫。每发现一个猎物多会有莫名的激动。捉了,放入袋中的感觉颇有成就感。如果更深夜时, 幼虫会进入褪壳的不同阶段。有时是刚刚背部的壳裂开, 有时是知了的上半身已破壳而出,有时是全身都快出来了,有时是全部出来的知了趴在蜕掉的壳旁。加上盐,用油炒了,知了变成了美味。 因为幼虫的壳较硬,我比较喜欢吃刚褪出壳的知了。而且褪去壳的知了很干净,不用洗。 所以就把捉来的幼虫放着不动,它们会在激素的作用下继续着蜕变的过程。只是,等壳一蜕掉,知了会见风变老。 所以要及时发现,并把刚蜕出的知了放到水中。老化的过程就被停止。略加烹炒即成为美味佳肴。 蜕掉的壳是一味中药,可以收集起来卖掉。 白天的时候,我们也会拿着铲子,到处走走,看到地上有个小洞,就铲几下。 很多时候都会发现一只等着黑夜降临随时破土而出的知了幼虫。这种猎法别有一番情趣。 但产率低,玩玩可以, 多不够抓了炒菜吃的。

捕泥鳅

     每当暴雨降临前, 沟里的泥鳅都纷纷钻出水面,多呼吸一点氧气。 有时泥鳅欢腾跳跃,密度大的惊人。 父亲是捕鱼高手, 家中有很长时间都有好几副渔网。 一次,他拿着网到沟旁,一网下去捕了一脸盆的泥鳅。 我很高兴,也很得意地抱着脸盆。 但因不小心,盆翻了, 大部分的泥鳅都洒出来,跳回水中。 我手忙脚乱地想抓它们回来,谈何容易。 它们身上滑滑的,身体又有力,根本治不了他们。 它们一旦受惊就钻到泥里,不再露头。 撒网也捕不到了。 虽说当时心里很懊恼,不过后来剩下的泥鳅也够做了一顿美味佳肴。

捉蝙蝠

      小时候莫名的讨厌蝙蝠,可能是因为它长相怪异的原因吧。 (那时还没把蝙蝠和吸血鬼联系起来。) 有一段时间,我家住在一处荒郊,每到黄昏成群的蝙蝠在天空飞。 调皮的我就想着怎样能逮住一些蝙蝠。 因为在小学课本里学过蝙蝠用超声导航的文章。 我就心生一计, 找到一根长竹竿,在一群蝙蝠外快速绕大圈。 这是给它们一个误导的信号,以为四周都是障碍。 它们就会左右徘徊,不会飞走。 然后竹竿绕的圈子越来越小。 最后就用竹竿把蝙蝠从空中敲下来。 我玩了一次,看到小小的受伤的蝙蝠张着小嘴,扑腾着翅膀,顿生悔意。 它们无辜受害太可怜了。 想救它, 却无良方。 所以虽然法子很灵,这事我就再也没做过。

     还有很多和邻居孩子玩弹珠,摔巴,泥巴,等好玩的经历。 只是时间久了,连我自己都讲不清楚了。所以要赶紧记下仍有的零碎记忆,等数年后可以和子孙们共享。也许我会把这些做为他们床边故事的题材。 再加上一点点爱,给他们在钢筋水泥中的枯糙生活多添一点色彩。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56017-345230.html

上一篇:父亲 - 顿悟 (14)
下一篇:治疗学术剽窃的良药
收藏 IP: .*| 热度|

7 武夷山 任胜利 孙学军 曹聪 苗元华 唐常杰 杨华磊

发表评论 评论 (4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9 07:0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