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entia Agricultura Sinica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SAS

博文

中国农业科学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解析干旱条件下玉米转座子插入关联的表观调控

已有 406 次阅读 2024-3-28 10:52 |个人分类:论文|系统分类:论文交流

中国农业科学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解析干旱条件下玉米转座子插入关联的表观调控

玉米(Zea mays L.)是世界范围最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也是我国种植面积最大、总产量最高的粮食作物,其生产高度依赖于充足的水肥。随着不断高产育种的改良,在过去的二十年间玉米的单产增加了大约 50%,然而,其对干旱的敏感程度也随之显著增加。因此,提高抗旱性是玉米育种的重要目标。

近期,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完成的题为“'干旱条件下玉米转座子插入关联的表观调控分析的研究在《中国农业科学》2024年第57卷6期正式发表。

QQ图片20240328103326.png

利用代表性玉米自交系,以叶片相对含水量和散粉-吐丝间隔为指标开展田间抗旱性精准鉴定。筛 选 2 个抗旱性极端差异的自交系,开展基因组重测序分析和转座子插入鉴定;利用全基因组重亚硫酸盐测序(WGBS)方 法分析不同水分处理下叶片和根系组织的 DNA 甲基化水平;同时,利用转录组测序方法对相同样品的基因表达进行分析; 通过比较分析获得 2 个材料间的转座子插入缺失变异、差异甲基化区域和差异表达基因,并综合分析这三者间的相关关系。针对前期克隆的玉米抗旱基因ZCN7,分析该基因区域转座子插入缺失变异介导的DNA甲基化和基因表达变化情况。

QQ图片20240328103551.png

在田间干旱处理下,自交系 H082183 的叶片相对含水量和散粉-吐丝间隔均与正常处理没有显著差异,而旅 28 在所有试验材料中表现最低的叶片相对含水量和最大的散粉-吐丝间隔。利用H082183和旅28这两个抗旱性极端差异的玉米自交系开展基因组重测序和转座子插入分析,分别检测到333 754和333 296个转座子插入,其中,有89 954个转 座子插入在2个自交系间具有多态性。

QQ图片20240328104021.png

QQ图片20240328104026.png

基因组DNA甲基化分析表明,转座子、内含子和启动子区域较外显子和非编码区呈现较高的CG和CHG甲基化水平,经差异甲基化分析,在2个自交系间共检测到41 352个差异甲基化区域,其中60%的差异甲基化区域位于转座子插入缺失变异的上下游5 kb范围内。基因表达水平与基因的CG和CHG甲基化水平负相关, 在2个自交系干旱下的叶片和根系中分别鉴定到4 196和3 500个差异表达基因,其中19.5%和19.7%与差异甲基化区域关联。

QQ图片20240328104158.png

通过对抗旱相关基因ZCN7的研究,发现该基因34 kb区间内的3个LTR类转座子插入,造成自交系旅28在干旱和正常处理下的CG和CHG甲基化显著高于抗旱自交系H082183,并且H082183中ZCN7表达量也显著高于旅28。

揭示了转座子介导的表观遗传调控在玉米响应干旱胁迫中的重要作用,进一步扩展了转座子变异和 DNA 甲基化调控抗旱 基因ZCN7表达的分子机制。

本研究获得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020YFE0202300)的资助。

论文链接:

《干旱条件下玉米转座子插入关联的表观调控分析》

引用本文:

高晨曦, 郝陆洋, 胡悦, 李永祥, 张登峰, 李春辉, 宋燕春, 石云素, 王天宇, 黎裕, 刘旭洋. 干旱条件下玉米转座子插入关联的表观调控分析[J]. 中国农业科学, 2024, 57(6): 1034-1048.

GAO ChenXi, HAO LuYang, HU Yue, LI YongXiang, ZHANG DengFeng, LI ChunHui, SONG YanChun, SHI YunSu, WANG TianYu, LI Yu, LIU XuYang. Analysis of Transposable Element Associated Epigenetic Regulation under Drought in Maize[J]. Scientia Agricultura Sinica, 2024, 57(6): 1034-1048.

相关阅读:

玉米ZCN7在调控花期抗旱性中的作用

过表达ZmIBH1-1提高玉米苗期抗旱性

LOS5玉米的大田抗旱性鉴定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581686-1427236.html

上一篇:《中国农业科学》2024-6期目录
下一篇:中国农业科学 | 山西农业大学小麦研究所关于山西小麦苗期耐低磷特性及遗传分析研究
收藏 IP: 175.169.186.*| 热度|

1 郑永军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8 19:2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